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先知》被世界读者称为纪伯伦的代表作,作者在其中用纯洁美丽诗一般的语言,叙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爱的哲理,但在《先知》中"爱"的理念是什么?作者给"爱"赋予了怎样的特性?这值得探析。本文通过对纪伯伦《先知》(冰心翻译版)28篇问答中出现"爱"这个特性的地方进行归纳总结,联系纪伯伦的生平和创作《先知》时的社会大环境,理解《先知》中"爱"这个广泛而抽象的理念,有利于读者更进一步理解《先知》这一文学著作。  相似文献   

2.
纪伯伦集作家、诗人、画家于一身,毕生致力于文学、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在纪伯伦众多的散文诗作品中,《先知》被公认为是其代表作。巴哈伊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类一体、天下一家。纪伯伦的《先知》这部作品所表述的许多深刻的宗教或哲学思想与巴哈伊哲学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本文主要从神与人的合一、爱、崇拜上帝、善恶、死亡、先知的延续性这几个方面来分析,表明巴哈伊哲学观点的确对纪伯伦的创作起到了非常大的启迪与影响。  相似文献   

3.
范铮 《中国教师》2009,(2):58-59
<正>一《先知》是纪伯伦意境最优美、思想最深刻的作品之一,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这部散文诗集对于纪伯伦,正如《吉檀迦利》之于泰戈尔,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命主题在纪伯伦的散文诗中经常出现,《先知》作为纪伯伦的散文诗代表作,通过对婚姻、教育、罪罚、善恶等问题的探讨,表现了纪伯伦对于生命的哲学式感悟和体验:个体生命存在是独立自由的、平等的,并具有永恒的超越性;在爱与奉献中,精神(灵魂)将得到自由和永恒。  相似文献   

5.
沙与沫     
“显而易见的东西,在被人简单地表现出来之前,从不被人看到。”这里,我们把黎巴嫩诗人、散文家哈利尔·纪伯伦(1883~1931)的《沙与沫》奉献给广大读者。《沙与沫》是纪伯伦用其精深博大的思想珍珠串成的一条闪光的银链。它不仅给人睿智的灵性、美与爱的旋律,文中那深沉丰富的情感、隽永而深刻的哲思,更令你在它每一颗珍珠的闪光里照见一个灵魂的世界,陈了给你审美的愉悦外,更使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确定的位置,并得到终生的教益。哈利尔·纪伯伦还著有《先知》《折断的翅膀》等。《沙与沫》由冰心翻译。  相似文献   

6.
《先知》是阿拉伯现代文学的先驱纪伯伦的一部散文诗,它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为人们称道,而且也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让读者耳目一新,实属散文诗中的珍品。《先知》的汉译者是冰心,其清新隽丽、典雅自然的艺术风格,给译作锦上添花,甚是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7.
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 1883~1931)在其短暂的一生当中用双语写作,共出版小说、诗集17部,9部用阿拉伯语写成,8部用英语写成。其英语作品《先知》和《沙与沫》为他赢得国际声誉。国内纪伯伦的翻译看似非常繁荣。尤其是《先知》和《沙与沫》的翻译,分别有了9个和11个译本。但是,目前的一些译本仍存在因理解不到位而造成表达不到位、气韵不足等问题。笔者认为翻译最高境界是译出语气、韵味(包括内在节奏),力求能体现"纪伯伦风格"即深邃的哲理内涵,诗句端庄大气,寓意隽永。  相似文献   

8.
永远沉静     
读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一部格言式的书。虽然语言的波浪永远覆盖着我们,但我们的深处却永远沉静。  相似文献   

9.
分享经典纪伯伦的代表作哲理散文诗集《先知》,是20世纪阿拉伯文学的一座高峰。在《先知》中,纪伯伦创造了一个充满挚爱和睿智的东方哲人的形象。这位东方哲人具有阿拉伯人先知的美称。他滞留西方阿法利斯城12载,终于盼到回归自己东方故土的日子。在他登舟乘风归去之前,向依依惜别的城民们作了情深意长的临别赠言,并回答了他们提出的有关爱与憎、生与死、哀与乐、美与丑、情与理、罪与罚、给与取、劳与逸、善与恶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几乎涉及了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全部领域。诗集充满比喻和哲理,表现了作者教人从善、改良…  相似文献   

10.
纪伯伦语录     
正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纪伯伦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1.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相似文献   

11.
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与自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生态女性主义各分支在对女性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一是强调女性与自然的关联,二是削弱这种关联,三是解构这种关联。通过分析女性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清楚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中的压迫性结构,这有利于我们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新型平等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种发展样式。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与面对的对象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悖论。这些悖论经历了如下几个过程:人们敬畏自然但同时又亲近自然;人为了获得更好地生活与生存状态对自然进行改造与征服活动,却最终破坏了自身的生活与生存的状态;人们把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伙伴关系,却无法真正在实践中得到完美的实现。在人们不断解决这些悖论的同时,人的主体性地位也在这个过程中以不同的面貌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三次对话——浅论诗人生命体验的跋涉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母题。在人与自然的对称关系中,既有崇敬中的惶惶情愫,也有企图征服的大胆渴望,更有在平衡心境中的超越、契合。西方叙事文学用两千年记录下的人与自然的三次对话,浓缩了西方抒情诗人近二百年间的生命体验。这其中包括:一、自然崇拜情结;二、人与自然的对抗融合;三、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四、中西诗歌的共同指归。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需求的增长,人类和自然界的矛盾日益严峻。在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解决紧迫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异常尖锐的矛盾,实施环境法治成为必选。实际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在环境法治中协调人类福祉和自然权利的关系,从而实现人类福祉和自然权利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发展哲学的两大中心主题。人同自然的关系不过是自然同自身的关系,人理应与自然达成和谐一致,超越人对自然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两歧逻辑;同时,自然又是人本学的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是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的特定反映。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两大关系相互指称、密切相联,没有自然人无以立足,没有社会人无以显现其本质,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本质上是一个统一过程,没有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合理解决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16.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面,资产阶级的利益支配,导致对环境的严重影响。这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恶,要解决和克服自然环境破坏、高消耗问题不能从自然界中找原因,而应从人类社会找出路,强调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马克思主义认为应该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在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需要履行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并节制资本和消费.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由依附和利用大自然、无限度地掠夺大自然到寻找途径、恢复生态平衡的三个时期,出现了解决这种关系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然而都忽略了客观过程的辩证法,不能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不是生态学家,在这方面未留下系统的论述,但其理论中关于自由、实践的观点却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哲学思路;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观点为人与自然合理关系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工业文明以来,由于资本法则与人文价值的根本冲突,致使经济进程中始终滋生和并存着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急剧恶化促使传统人道主义面临难以逾越的生态限度。于是,尊重自然内在价值,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传统人道主义,追求全面、彻底、广义的人道主义,越来越成为当今唯物史观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崛起于20世纪中后期的生态批评,是把文学文本和现实的生态问题结合起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批评方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去解读爱尔兰诗人帕特里克·卡文纳的田园诗,其诗歌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人性,自然的神性,自然的女性化,人与自然的冲突等,并从中感悟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20.
当今生态批评致力于从文学研究和生态学结合的角度去探索自然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在对“湖畔派”作品的阅读中,我们会发现诗人在讴歌大自然、赞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对科学技术也表达了他们的态度。因此,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审视英国浪漫主义“湖畔派”,以期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