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通过人的"类本质"、"社会本质"和"个体本质"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全面完整的论述,并通过实践将三者实现了有机的统一;通过对人的本质的全面认识,使人们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寻找人的确定性本质一直是哲学努力的方向。马克思确指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但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只提供了理解人的体系“在其现实性上”探寻人的本质的思路和方法论。人的本质只能是“获得的”,必须从“社会关系”中去寻找,人的本质不能“直观”,只能通过反思的形式去把握。  相似文献   

3.
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界认同各异的问题,是马克思人学理论中最核心的问题,研究和认识马克思人学理论中人的本质思想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更深层次的认识马克恩人学理论,更有助于正确认识当代价值砚,为构建和谐的自然、社会、人文关系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在他的整个思想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摆脱了传统的实体论思维方式的束缚,是从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双重维度来理解人的本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这双重维度是对立统一的,不能单独从任何一方的逻辑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者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有着各种说法,再一次全面准确地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人本问题在马克思的原著中的主要表述体现一种多维考察,主要有自由精神理论、人的类特性理论、人的需要理论、社会关系的总和论四种,而人的本质是一个包含着多种要素、动态发展和日益完善着的系统的质。  相似文献   

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扬弃德国思想界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关于人的科学的思想,其内容包括人的自然本质,类本质,社会本质和个性特征四个层面,前三者构成人的本质结构,个性则是人的本质结构的具体存在方式,人的本质结构呈现为“双重存在”,包含着受动性和能动性,实然性和应然性,科学因素和价值因素的矛盾统一,其内在的张力是推动个人行动以至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本质 ,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长期斗争的一个焦点问题。在今天全社会都在强调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 ,再一次全面准确地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体现了马克思一生全部理论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从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两个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本文将分析二者之间辨证统一的相互关系,进而阐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面对发展中突出的人的问题,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它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对“以物为本”的校正,必将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解可以从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中得到诸多启示。人的本质观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逻辑起点,它为以人为本提供了必要性论证和内涵支撑,指明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对自然界而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更主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发展的根本变革,其深层次理论意蕴在于哲学思维范式的转向。所以,要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具体内容,就必须研究马克思在研究人的本质问题时的逻辑思维。只有如此,才能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实质和内涵。马克思在研究人的本质问题的时候,在对感性世界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到了从理论向现实转化的中介,这一中介就是实践。实践观点的确立也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人性属性的根本,应当从“关系”来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述是从“自由自觉的活动”到“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并不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而是科学的进程,它首先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再研究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存在的实在方式。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理论原点,它科学地揭示了人和社会的本质,科学地解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人们看事物有从总体上看和细节上看两种方法。前者适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后者适用的是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总体与细节是不可分割的 ,单从总体或单从细节上看都必然要陷入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5.
人的历史性是科学可能性问题的解释原则。在这一共同主张背后,隐藏着哲学解释学的“人的历史性———前理解———科学”与马克思的“人的社会性的生存实践(人的历史性)———前理解———科学”的区别。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生存实践的“前理解”,是科学的历史性原则的核心。它在内容上可分为三种:理论前见、实践背景和社会条件,它们分别对应着“前理解”的三种科学筹划,即理论的自然———数学筹划,实践的实验———操作筹划,社会的科学政策筹划。这三种科学筹划相互区别,互相关联,使科学实践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解读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把握其科学方法论思想的灵魂,可以从三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理念:实践、科学和民本入手。这三个重要理念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三个尊重",共同构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7.
由于实践观的缺失,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都未能正确、全面地揭示出人的本质,只有马克思在分析和批判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的本质观的真正变革,指出实践是人的最深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舒志定 《教育学报》2012,(3):3-8,16
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教育问题的语境、主旨与实质,是深化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视角,把"现实中的个人"确定为教育对象,提出"现实中的个人"是"对象性存在"和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阐释教育目的的内涵以及实现教育正义的道路。以此立场理解教育,使教育成为"现实中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凸显教育理解的历史维度,实现教育思想方式的革命。因而,加强马克思人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展示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刑法中违法性本质理论主要包括主观违法性论与客观违法性论,形式违法性论与实质违法性论,行为无价值论、结果无价值论与危险无价值论和违法二元论等,均未妥当解释刑法中违法性本质的合理内核。其科学内涵应为新结果无价值论,即刑法中违法性的本质在于客观的法益侵害及其危险和主观的行为样态与刑法规范违反。该理论试图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刑法中违法性的本质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