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态系统为企业技术创新于社会资源的协同进化提供了一种实现模式,笔者基于技术创新的知识集聚本质,阐释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管理学内涵及其组成要素,并对制约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进化的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企业技术创新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其关键是企业要有源动力,以及政府各项政策、制度的完善和推进。目前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需要从全方位、多视角思考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以及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战略。基于创新生态观,以我国31个省市为案例样本,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驱动创新绩效的协同机制以及创新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1)充足的人力资源是驱动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缺乏研发经费是导致非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2)存在四条驱动高创新绩效的路径:知识创新主体—人力资源型、技术创新主体—研发经费型、知识创新主体—均衡型和技术创新主体—均衡型,进一步可归纳为"主体—资源"双重驱动型和"主体—资源—环境"均衡驱动型两类协同创新策略。非高创新绩效的驱动路径有三条,且与高创新绩效的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3)在一定条件下,创新主体之间以及各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组合之间具有替代关系;(4)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策略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以"主体—资源—环境"均衡驱动型为主、中西部以"主体—资源"双重驱动型为主。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位于“十四五”规划公布的前沿科技之首,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是攻克关键技术的重要抓手。以科技部公布的15个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承建企业为核心,绘制创新网络图;借助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抽象出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框架;使用耗散理论和熵值变化,诠释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但存在创新主体丰富度低、互动方式多样性差等不足。从创新主体丰富度、系统治理、系统开放性、动态能力等维度出发,为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思路,从生态学视角考察资源型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从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资源、创新环境4个层面明确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因子,构建基于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DEMATEL)方法的关键驱动因子识别模型;分析各驱动因子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并类比资源型城市的演化过程,将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分化期4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内关键驱动因子和集聚机制、扩散机制的作用机理,揭示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实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资金对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企业容易受到其他驱动因子的影响,创新体制及政策对其他驱动因子的影响度最大,企业和技术创新的中心度最大;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随着演化状态的提升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扩散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基础。  相似文献   

6.
作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全新的生产要素,数据资源全面参与并影响主体竞合行为与过程。如何建立多主体间竞合关系以促进数据资源流通、提升数据资源价值,已成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问题。基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下数据资源对竞合关系的解构与重组作用,依据“多主体特征—竞合维度—关系分类—竞合关系重塑策略”理论逻辑,本文构建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下多主体竞合关系分析框架,根据改进的Logistic模型和Lotka-Volterra模型,以三主体智能驾驶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为背景,建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无竞合关系重塑策略和有竞合关系重塑策略下数据资源收益演化模型,以检验其对数据资源收益演化的理论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当合作式主体、嵌入式主体均维持与主导式主体之间的友好型竞合关系时,协同型竞合关系能有效促进合作式主体与嵌入式主体的数据资源收益产出;当主导式主体采用激励共享型竞合关系重塑策略时,各主体易形成互惠型竞合共生状态,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数据资源的综合效益实现最优。研究结论拓展了数据资源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领域的应用情境,为主体制订竞合战略、消除资源隔阂、开拓价值空地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重大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组织障碍生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市场治理模式下重大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特点,深入分析了重大工程项目技术创新过程,并对参与技术创新的各类主体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类主体的创新动机,基于系统动力学,建立了各类主体创新动机影响因素的耦合分析模型,对制约重大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组织因素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组织障碍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技术创新组织临时性和分散性、业主技术创新管理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成果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是制约重大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8.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系以及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性,指出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不能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文章最后提出了强化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构成出发,归纳影响信息资源配置的信息生态因子,提出3个假设.基于我国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实际,构建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信息资源配置结构方程模型,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中的网络信息资源、信息主体以及信息环境生态因子对信息资源配置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应用因子分析理论提出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探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而对相关企业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其采取有效策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回顾外资技术扩散途径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文章从技术扩散行为主体的角度,即技术的供给方、需求方和中间渠道三个方面分析了外资技术扩散的主要制约因素,并结合对武汉光通信产业链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外资技术扩散,加快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我国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缩短与美欧等国家和地区差距,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向高能级发展,基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理论,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流程、模式及其相关发展要素等方面对我国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创新研发导向偏差、全国性知识网络转化不畅、专项资金支撑不足等是当前影响最为深刻的三大制约因素;据此提出应增强政府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成果转化效能、全方位打造多层次科技成果转化金融体系等战略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3.
约束技术与企业技术进步方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伯鲁 《科研管理》1997,18(3):36-40
本文在分析技术系统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约束技术概念,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了企业技术进步活动的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14.
Despite the critical role of regulations on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little is known about firm responses and related effects on performance under regulatory contingencies that are permissive or restrictive. By longitudinally investigating hybrid cars competing in the Le Mans Prototype racing (LMP1), we counter-intuitively suggest that permissive regulations increase technological uncertainty and thus decrease the firms’ likelihood of shifting their technological trajectory, while restrictive regulations lead to the opposite outcome. Further, we suggest that permissive regulations favour firms that innovate their products by sequentially upgrading core and peripheral subsystems, while restrictive regulations (in the long term) favour firms upgrading them simultaneously.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工程创新:聚焦创新活动的主战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程是直接生产力,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和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主战场.工程创新的过程是不断突破壁垒和躲避陷阱的过程.工程中不但包括技术要素而且包括非技术要素,必须从"全要素"和"全过程"的观点认识和把握工程活动.文中剖析了那种认为工程仅仅是单纯的"科学应用"的观点和认为工程知识仅仅是科学知识的派生性知识的观点.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活动以"可重复性"为基本特征,其社会评价规范是只承认"首创性".而工程活动却以"唯一性"和"当时当地性"为基本特征,这就使创新必然成为工程活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包括:供给与需求主体对科技成果价值认同度的差异性、科研人员价值追求目标的双重性、由科技投入体制弊端导致的科研人员的科研专注性缺失、产权激励与产权约束机制缺失、政府和科研单位在激励政策与约束制度上的非协同性与非对称性以及科研考核评价机制的弊端,等等。  相似文献   

17.
战略适应表现为战略行动,受到技术资源的制约,对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New science-based firms,NSBFs)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184个于2016年以前在新三板挂牌的成长期医药制造新创企业作为实证研究样本,用技术深度和技术宽度来衡量企业的技术资源结构,战略行动的多样性和频次来衡量战略适应能力,探讨前因变量技术深度和技术宽度对战略适应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NSBFs技术深度对战略行动频次有负向作用,技术深度深,战略行动频次低,此类企业战略目标是窄细分市场,战略行动聚焦于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以满足特定的竞争性细分市场的需求;技术宽度对战略行动多样性有正向影响,技术宽度宽,战略行动多样性多,此类企业战略目标是宽细分市场,通过开发新生产和分销方法,研发新产品或服务等战略行动来拓展市场,以整个行业为基础,为顾客提供可接受的、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此外,基于技术宽度与技术深度的差异对企业进行分类,明确了NSBFs初创期技术资源与成长期战略适应的匹配关系。拓展和丰富了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战略研究,对新创企业发展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对不同社会文化的适应已经成为全球激烈竞争中企业取得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然而有关不同社会文化类型对企业技术创新方式选择的影响关系仍然不很清楚。以Hofstede的社会文化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四个社会文化维度对渐进创新与突变创新的不同影响,期望为企业跨国经营中依据不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技术创新方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e procedures and the nature of “technologies” are suggested to be broadly similar to those which characterize “science”. In particular, there appear to be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or research programmes) performing a similar role to “scientific paradigms” (or research programmes). The model tries to account for both continuous changes and discontinuitie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ntinuous changes are often related to progress along a technological trajectory defined by a technological paradigm, while discontinu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a new paradigm. One-directional explanations of the innovative process, and in particular those assuming “the market” as the prime mover, are inadequate to explain the emergence of new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The origin of the latter stems from the interplay between scientific advances, economic factors, institutional variables, and unsolved difficulties on established technological paths. The model tries to establish a sufficiently general framework which accounts for all these factors and to define the process of selection of new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mong a greater set of notionally possible ones.The history of a technology is contextual to the history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that technolog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paradigm is often related to new “schumpeterian” companies, while its establishment often shows also a process of oligopolistic stabilization.  相似文献   

20.
许琦  顾新建 《科研管理》2020,41(12):204-218
提出了一种面向技术进化的专利池必要专利客观评估方法,以克服现有的聘请第三方专家进行主观鉴定和评估的缺陷。效仿孟德尔遗传定律,采用技术遗传分解的方法,追踪技术的起源和演变。提出了技术适应指数的概念,衡量专利在技术进化中的适应能力。结合技术标准,对技术适应指数较高的适应性专利进行严格地甄别和筛选,以确保拟入池专利的必要性,保障专利权人和技术领域的“双赢”发展。以1873年至2002年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的燃料电池相关专利及其引证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评估了该领域的适应性专利。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引证关系上看还是从专利内容上看,这些适应性专利都表征了燃料电池领域的技术发展情况,这与必要专利评估的中心思想:面向技术进化,是相符合的;这些适应性专利中某些技术要素是实现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标准功能指标或性能要求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这些专利应该是“绕不开”的必要专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