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一九二四年,老教育家叶圣陶就在《教育杂志》十六卷第六号写了一篇题为《说话训练》的专论,并且特地以“产生与发表的总枢纽”作为这篇万言长文的副标题,把说话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总枢纽提出来,显示了这位教育家独特而又精辟的见解。新中国成立以后,叶老在谈到语文教学时明确指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宜并重”。在这里,他不仅给“语文”下了一个确切的定义,还把学习口头语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是《学语文》2011年第3期一篇题为《逆向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的教学论文里的一句话。这句话有“硬伤”,引用张冠李戴了。这句话不是叶圣陶所说,而是陶行知所言。  相似文献   

3.
观贵刊1990年10期王为民文章《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之瑕》,说杨万里之《初夏睡起》诗“引错了三个字”,“‘留’应为‘流’;“‘软’应是‘溅’”;“‘与’也错了,应为‘上’”.此说不妥!只要稍微读几本古书的人就知道,古人诗词之类有不同版本流传,字句不尽相同,不能随便否定猜疑。我读的《诚斋集》(杨万里号诚斋)全诗确为这样:  相似文献   

4.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5.
正《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是王维的一首五律,也是201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诗歌赏析题。关于诗题中的"见过",周容先生说:"‘见过’连用,解释为拜访,此无异议。"(《语文学习》2013年第10期)王忠贤先生说:"诗题中的‘见过’,应作为‘拜访我’解释。"(《语文学习》2014年第2期)  相似文献   

6.
“宣”作声旁的形声字例析天津/李乃峰《语文教学通讯》1997年第10期19页《高考语文:1997年试题分析和1998年备考指导》一文的“1997年“语文知识题分析”一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另外如常见的以‘宣’作为声旁的形声字只有‘渲’读xuān,其他皆...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通讯》第5期的“考试指南”为高考冲刺的学子们和辛勤的老师们提供了最新信息,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尤其对本年度高考语文试题的展望,我认为是很有价值的,确实为高三学生的迎考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经考后核实,《语文教学通讯》第5期有许多处与1999年高考试题相吻合。一、语言运用加大比重《语文教学通讯》第5期上明确指出,今年高考会“进一步加强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今年高考语文,要重视语言运用能力题的考查”。这与1999年的高考试题是相吻合的。1998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第五大题为10分,其中语言运…  相似文献   

8.
近代意义上的“语文”始自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废科举,兴学堂”,依《奏定学堂章程》,张之洞、荣庆、张百熙诸公制定《学务纲要》,规定中小学校开设语文课程.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学”(读古文词、作文、习字),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设“中国文学”(习字、作文、读经、词章),着令全国推行,“癸卯学制”大行天下,近代语文教学体系规模初具.“语文”一义,叶圣陶先生畅言其旨,卓然可观:“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全国统一的初、高中语文课本,共12册.在《编辑大意》中,阐明“语文”之名义及结构:“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说’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至此,“语文”始.得切近今义,名实相符.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突破以“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的积弊,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海洋中去学习语文,变狭隘的封闭式教育为开放性的大语文教育。 事实上,语文是实践性极强的人文学科,章熊先生在《语文教学沉思录》中对此有一番精辟的论述:“准确地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这里所说的“语言的运用”就是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育,把课堂小天…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学》今年第 3期“一题一评”专栏发表的上海教育考试院霍敏先生对 1999年上海高考语文文言试题 (文言文阅读第二部分 25— 30题,材料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的“自我解析”与北京朝阳区教研中心裴松年先生对试题的“评头论足”,其中几处实属误解。   一、第 25题,要求解释“王徒好其言”的“徒”在句中的意思。霍文认为,“‘王徒好其言’中的‘徒’在句中作副词用,解释为‘白白地’。”裴文认为,这个“‘徒’字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徒见欺’。”   我认为,“王徒好其言”的“徒”在句中应解释为“只”“…  相似文献   

11.
再谈高考语文全方位训练原理──写在《高考语文全方位复习训练系统》出版之际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黄永光拙作《靠科学、系统、优化的训练夺取语文高考的高质量──“高中语文全方位训练系统”的实验报告;(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3年第10至12期)发表后,笔...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11期刊载了《在话题作文审题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文,该文以话题“忘与不忘”为例,对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等方面进行了详尽指导。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的作文话题就是“忘记与铭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第6期第24页又刊载了以“读图与读文”为话题的作文训练题目,并配有“写作提示”。这和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的题意完全相同。幸运的是,《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刊载的这两个作文题目,笔者都曾选出来让学生进行了练习,并作了讲评。因此,高考结束后,学生、家长、同行…  相似文献   

13.
<正>核心素养主要指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作为中、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一直以来深受重视。在此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探索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东坡名篇《赤壁赋》里的一个句子。在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此句的注解是“朗诵明月诗里的‘窈窕’这一章”,即《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月出晈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其理由为“‘窈窕’与‘窈纠’音近,所以苏轼称之为‘窈窕’之章。”我认为“窈窕”并非“窈纠”的笔误,东坡所吟咏的不是《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而是曹操的《短歌行》和《诗经·周南·关雎》。  相似文献   

15.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笔者在《小学教学参考》(1997年第9期第16页)中看到(思维训练要到位》,又看到此文被《小学教学》(1997年第9期第17页)摘编(较前文不同是文尾增加了三句话).此文作者杨柳、贾敏两位老师说一位语文老师教学《五彩池》"启发思维(一说思维训练)不到位”.但什么地方不到位,怎样做才到位,理应“疑义相与析”.这样,那位语文老师也才会满意.  相似文献   

16.
去年下学期,余见大孙子所读小学第三册《语文》17课中的“绿树成阴”,认为是“绿树成荫”之误,遂写了个便条告知孙子的语文老师周异春小姐。周老师很认真,她回条子说《新华字典》上就是这个字,没错。在我几十年的印象中,树木遮住阳光所形成的阴影应当是“荫”,怎么会是无草木的“阴”,这激起了我要查查语文工具书的兴致。《康熙字典》、《古汉语大词典》上说,荫通“阴”,但“树阴、林阴”可否写成“树荫、林荫”,众说纷纭。《别字辨析》上说:“‘阴’、‘荫’都可以指阳光不到的地方和景况,如‘树阴’也可写成‘树荫’。但‘…  相似文献   

17.
训诂订误三则四川永川市来苏中学水绍韩(一)“蒲服”决非“蒲衣”《语文知识》1994年第3期所载马中礼《“蒲服”并非“匍匐”》一文,对高六册吕叔湘先生《语言的演变》“蒲服即匍匐”提出异议:“虽然古籍中也倡有‘蒲’、‘服’分别通‘匍’、‘匐’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2006年第12期上半月“教学大参考”上黄助昌先生《作评分:到语言为止》一,表达了这样的作评分观点:“作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并非对学生作政治鉴定,所以应当回归到作本体,作评分也就应当以语言能力为标准,且只能到语言为止。”接着以美国11岁男孩萨拉.邓肯的获奖章《自由的美国?》、南京金陵中学费滢滢的高考作《人情与季节》、2005年湖北考生的《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休矣》和美国学生的一篇主题为《邱吉尔应对二次“世界大战”负责任》的章为论据,一再表达作评分应只看语言不看其思想内容的观点。要求“我们要汲取教训并树立这样的观念:‘语言表达’高于一切”:因为黄先生认为.如果顾及作思想内容即所谓“道”时,就会钳制学生思维,“扼杀学生个性表达”,从而产生“悲剧”。笔认为这些观点有失偏颇。不是“回归到作本体”,恰恰是悖离作本体的。必须予以澄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1998年第5期《语文试题应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轨》中有这样的句子:“我国的语文试题自80年代初引进国外的标准化命题模式以来.经过命题组年年求‘新’求‘变’到现在题型可以说是到了花样百出、陷井密布的地步。”《杂文报》  相似文献   

20.
林燕飞 《语文知识》2001,(10):66-68
《语文知识》2000年第11期第82页上彭海洋先生在《高考中与‘和’字有关的语病》一文中说:“‘和’表并列,‘或’表选择,二者不可混用。”例子是:①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1992年全国高考题)澎海洋先生又说:“例①中与‘无论’相照应的应是选择关系的连词,因此‘和’应换为‘或’。”彭先生的观点是错误的。1992年的那道高考题本身就是错的,当时在阅卷中老师们就提出了异议,后在有些杂志上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