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  相似文献   

2.
一、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在教学方面的新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标 《纲要》为我们开宗明义地阐释了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3.
作为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基本单位组织者的班主任,其素质能否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和改革的成败。培养出新型、高素质的班主任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目标是围绕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来设计和确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华 《班主任》2003,(11):3-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  相似文献   

6.
2001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8.
2001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9.
<正>进入21世纪,中国在教育改革方面有了一个全新的创举,那就是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这些要求,新课程根据目前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纵观以上目标,90%以上的内容涉及到如何"做人",很明确,思品教育成为新课程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根据国务院《决定》精神,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具体说来,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  相似文献   

15.
不少人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事,与学科教学无关,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就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此次新课程改革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明确提出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性,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道非文不著 ,文非道不生” ,“文以载道” ,“文以明道”。这里 ,“文”即文章 ,字词句篇的语言和语言形式等教学内容 ;“道”即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类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呼唤探究性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 ,特别是 2 0 0 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 ,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 ,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和完整个性为宗旨 ,倍受世人关注 ,并在全国 2 7个省的 38个实验区全面铺开。无疑 ,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一个时期以来 ,变革传统的“机械性学习”、“应答性学习”、“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反对“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教学模式 ,倡导“学生中心”、“自主活动”、“注重探究”的“个性化教学…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提出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国家法律意识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 ;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