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如何克服同形字出错古人称误差为“蔽”。蔽就是事物的真象和本质被掩盖而给人以假象。战国时期的荀况写了一篇《解蔽》,来论述怎样克服误差的道理。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全识也。”“一曲”就是误差,“全识”就是事物的真象。“观于道之一隅”,就是只看到事物的一点点表面现象(轮廓相似),而不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同中之异),因而导致失误。吕不韦在《吕氏春秋·疑似篇》也论述说:“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而今我谓编校者之所患,患文字之形似音同者也。下面谈谈怎样克服同形字  相似文献   

2.
胡永晖 《大观周刊》2011,(43):93-94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相似文献   

3.
陆游作为一名爱国诗人和文学家而为人们所熟知,同时他也是一位大藏书家,其《书巢记》就生动地描述了他藏书之丰富: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睹,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輙自笑曰,此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歌如潮,诗人如林。诗人们除了依靠自身的天赋外,“苦吟”是他们提高诗艺的一条必由之路。中晚唐诗歌经过盛唐辉煌以后,艺术上向着求变求新发展,技法上趋向精工细琢,苦吟之风炽盛,出现了许多以苦吟出名的诗人,如贾岛因“推敲”而冲撞韩愈车驾、李贺团锦囊觅句而呕心沥血等故事,早已胜炙人口。其实,唐代“苦吟”之风可追溯到盛唐大诗人杜甫,杜诗地负海涵、包罗万象,“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新唐书·杜甫传》)。杜甫作诗追求苦吟,其云: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解闷十二首》之七因而,天才诗人李白,《戏赠杜甫》诗云:“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戏谑杜甫做诗太苦。 中晚唐苦吟诗人更多,从他们的诗中可见其“苦吟”之状: 夜学晓未休,苦吟神鬼愁。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现代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对于艺术创作发表过这样的观点: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这种说法,有利于我们理解杂文的情趣。王国维说: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勘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6.
名人书事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224卷之多,代表作有《读(通鉴)论》《尚书引义》等。他大女儿出嫁时,他陪送了满满一箱书稿。他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清代诗人袁枚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痴瘤。”善吃就是咀嚼得法,口味有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7.
“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黄华霜中鲜。弃官亦易矣,忍穷北窗下。抚琴三叹息,世久无此贤”。这是元人赵孟烦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评价。一提到陶渊明,人们自然会想起他那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眼前就会浮现出超逸简淡的田园生活以及诗人任真自得的隐逸形象。自晋代颜延之《陶征士诔》称渊明为“南岳之幽居者”、南朝钟蝾在《诗品》中尊其为“隐逸诗人之宗”以来,陶渊明作为隐逸诗人似乎已成历史定论。  相似文献   

8.
“超女”现象的传播学实证分析——上海受众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夏天,全国刮起了一阵“超女”旋风,一时间,大街小巷、城里乡间,似乎人人争看、争说“超女”。激赞为“民主先锋”者有之。痛贬为“低俗文化”者有之,漠视为“娱乐快餐”者也有之,莫衷一是。直到近日,争论仍未平息。  相似文献   

9.
世纪病人     
《全国新书目》2014,(9):14-15
作者李晓桦1980年代曾经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军旅诗人之一,90年代往后又历经商海沉浮和移居国外的人生磨练,本小说耗时八年精心创作,既是他沉寂多年后的归来之作,亦可谓与命运对称的沧桑之作、泣血之作。小说融合了军人世家、新锐诗人、成功商人、新移民和思想者的多重眼光,其讲述的故事不仅囊括了大院内幕、军旅生涯、跨国陪读、多彩文坛、魔幻商场,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位极度热爱军队的诗人,一名永远为自己的步兵生涯而骄傲的老兵,怎样因不能承受“断根之痛”,而在异国他乡深陷精神困境,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世纪病人”的心路历程。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和锐利剖析自己的精神世界,深度思考了自由、孤独以及“我究竟是谁”等哲学命题,并由此折射出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加速度变迁和历史的诡谲,以及西方世界的真切样貌。小说的语言犀利简洁,充满黑色幽默意味;叙事手法新异奇幻,读来却酣畅淋漓,是当代小说不可多得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0.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他是中唐大诗人之一,同时代的白居易曾盛赞如斯:"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我认为,刘禹锡能得时贤名流推重如此,主要在于他的怀古咏史之作能发前人所未发,自成一派,并给后世诗人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生借书说袁牧黄生允修借书。随国主人接以书而告之日: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手?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41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做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庆藏焉,曰:“始俟异口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准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体去书来,落落大满,素好友丝时蒙卷轴。然后…  相似文献   

12.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对李白作风颇为不满,他在《诗病五事》中说:“(白)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观点偏颇与否暂且不论,然以“好事喜名”且“不知义理”之名独冠于太白,实在是冤枉之至。有唐一代,“好事喜名”已然成为诗人一种风尚。在锐意进取的开放精神鼓舞下,他们渴望一举成名的心理十分强烈。因此,唐诗人在苦练内功的同时,也特别注意钻研各种策略,以便不错过任何扬名的机会。唐人创造的扬名术名目繁多,以下略举数端,以尽窥斑见豹之意。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每个编辑都有一把板斧。此言固是不谬,但有的编辑竟以此为荣,每每审稿,动辄左砍右伐,一阵狂杀。我既是编辑,也是作者,也许是自己斧斤不力之故,对砍杀无度者常是深恶而痛绝之。特别是自己身受其害,令人叫苦不迭。我曾写过一篇论文,编辑大笔一挥,一删就是十几页,最后把两个不同的少数民族竟误为一个民族了。倒是省了不少版面,但发表了,又何益之有!我曾为某晚报撰写过一篇满族民俗的文章,为了适应“晚报体”,我已将八百多字压至不足七百字,可此稿落在一位刚刚上任的编辑手中,他竟“斧”为二百八十字。他说,他主张文章就是要大改!我给另一家晚报写过一篇一百五十多字的稿子,若在此公麾下,可得一字上报乎?我的稿子每有此类厄运者,不得已,只好恢复原貌,另行发表。“斧子”总是要有的,但问题不在斧子本身,而在运斤者为何人:其为鲁班乎,尔乃鲁莽乎?  相似文献   

14.
道光二年,清未大儒龚自珍以“我劝天公重抖擞”的诗人气魄,勾勒出一个极具超前意识的“西部大开发”计划采。他将他的惊天计划撰成《西域置行省议》一文,上奏道光皇帝,提出把东部、中部和南部城市中的无业人员向大西北迁徒创业,凭借国家的政策倾斜,让这些城镇“待业青年”到大西北去变成有屋有业的成功人士。在龚老先生的设想中,有两个地方的人是不用考虑西迁问题的:一是江浙一带的人,理由是江浙人筋骨柔软,耐不住长途跋涉之苦;再就是山西人,理由是“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涉,毋庸议。”  相似文献   

15.
晋商史料与史料中的晋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光二年,清末大儒龚自珍以“我劝天公重抖擞”,的诗人气魄,构思出一个极具超前意识的“西部大开发”计划来。他将他的惊天计划撰成《西域置行省议》一文,上奏道光皇帝,提出把东部、中部和南部城市中的无业人员向大西北迁徙创业,凭借国家的政策倾斜,让这些城镇“待业青年”到大西北去变成有屋有业的成功人士。在龚老先生的设想中,有两个地方的人是不用考虑西迁问题的:一是江浙一带的人,理由是江浙人筋骨柔软,耐不住长途跋涉之苦;再就是山西人,理由是“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涉,毋庸议。”  相似文献   

16.
读报发现个新鲜命题:“文学作品一作家的孩子”。直呼作品为“孩子”者,乃蜚声文坛的当代作家、陕西作协主席陈忠实也。他“苦怀”、“优先’创《白鹿原味获茅盾文学奖之后,同记者谈及未来创作时,就说了一篇如何“怀娃”、“生娃”的话:“我只尊重我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觉……,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只要有独立生存的价值,只要是实实在在达到了我所体验和追求的目标,我就感到欣慰了,因为,它们都是我的孩子。”由此,我联想出另一个题目:报人——报纸生命之母,“新闻作品一记者的孩子、”报人与作家任务虽然不同,然而…  相似文献   

17.
说“物”     
玄学的领袖人物王弼说过一句最著名的话是:“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这里的“物”,泛指一切外物,如具体的说,恐怕也不外乎声色犬马——于是王弼的话作这样的解释也不会错,即圣人也可以享受声色犬马之乐。但是如果真这样的话,圣人与小人又有什么区别了呢?区别是有的,即圣人虽享受其乐,但不沉溺其中,就像《管子》所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或《荀子》的“君子使于,不人役于物。” 说到底,在物的享用方面,君子与小人并无根本的差别,关键的是在于人被物所主宰还是人能主宰物。 《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除了记他的忠义之外,还特地提到他担当国家大任前的情况:“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  相似文献   

18.
《张居正大传》的作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东润同志。朱先生硕学高寿,为世所钦。在他数十年辛勤劳动之中,著述宏富,涉及的方面较广,“传记文学”(即传叙文学)这一文学园地中的一隅,尤为朱先生独具慧眼,苦耕不辍,而卓有成就者。朱先生自己说,他在民国初年,“读到鲍斯威尔的《约翰逊博士传》,我开始对于传叙文学感觉很大的兴趣”,对它“作切实的研讨,只是民国二十八年以来的事”。那么就以1939年(民二十八年)来说,迄今也已有四十多年了。朱先生对传记文学,不仅有理论上的探讨,并有实  相似文献   

19.
有清一代,封建皇室直接参与经济领域的活动并从中获取利益以佐国用,典当就是其重要的金融部门之一。 从历史上看,典与当含义本不相同。古之典谓之经、常、法;当为相持、相值,即相持相抵谓之当。但近人常习以典当为词,意即质物之额当之相应之钱。作为有组织的典当业,初为僧侣寺庙出于济贫救灾而设库,辗转相沿,名称不一而出。在寺者曰“长生库”,在富商  相似文献   

20.
秦少游回环诗谜宋朝诗人苏东坡与秦少游是莫逆之欠。有一次,秦少游外出多日,苏东坡很是惦念,便写信询问他的近况。秦少游读信后,略思片刻,即复一信交人托带东坡老兄。秦少游的回信很别致,是“已、暮、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十四个字回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