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词类活用是考纲涉及和高考必考内容,对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大家比较熟悉并容易判断。而对为动用法比较生疏,但历届高考时有出现,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和Ⅲ中的文言文翻译题就涉及了为动用法。  相似文献   

2.
在言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词类活用的现象,如用作动词、用作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这些大家较为熟悉,但对“为动用法”,“对动用法”却相对陌生:就其原因有三:一是教材从不加注“这里是为动(对动)用法”字样;二是一般语老师大多不讲;三是许多古汉语专也较少涉及。其实,为动、对动用法在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不可忽视。何谓为动、对动用法呢?凡动词对于宾语含有“为”或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词类活用现象,即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这几种情况。以上这些文言文现象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但对"对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却相对陌生,因为中学语文课本从未对这两种用法加以正规的确认,语文老师遇到时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总是一知半解,无法找到一个真实可行令他们认可信服的答案,长此以往,同"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我在二十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中,深深感触到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未对这两种常见的用法作定性的诠释,是一个缺憾。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绕开这两种用法,势必造成语句不畅,有时甚至违背原意。下面我将分别举例解析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这两种典型用法。  相似文献   

4.
“为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它是由“为动词”和一些名同、一般动词等非“为动词”活用,以表示为动的意义,非为动词活用作为动词称之为“为动用法”,为动用法一般包括动词为动用法和名词为动用法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参加2005年高考语文阅卷工作后,感觉全国卷试题文言文翻译及其评分标准传达出的新信息,也许是个新的导向,值得师生认真研究,以利今后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动词后面紧跟着一个名词或代词,在形式上,这个名词或代词是作为动词的宾语而出现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能按“使动”或“意动”的用法来理解。这种动词活用的方法叫“为(wei)动用法”。所谓“为动”,简单地说就是“为宾语动”。为动关系中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少数是及物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名词。下面分三种情况讨论。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动词的为动用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动宾关系角度,广泛运用历史古籍的语言材料,全面论述古代汉语动词的为动用法,力图深入阐释其义界、类型及其宾语的构成,进而分析其性质、探求其源流。  相似文献   

8.
“语言运用题”是高考语文最出彩的地方。尤以全国卷最具代表性和新颖性。继2003年的改写提示语、2004年的撰写对联、拟写公益广告词、为新闻内容和天气信息之间设计衔接语之后。今年在三套全国卷的“试验田”中又冒出了几朵“标新立异”的“二月花”.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9.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和一般的古汉语语法著作都认为使动用法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事实上,兼语式的翻译方法是一种直译法,不宜作为一种固定的格式硬套在所有使动用法的翻译中。荆贵生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 (1995  相似文献   

10.
“为动用法”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样,也是古汉语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然而由于它在古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远不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多,所以,中学语文教材涉及到这个问题时,讲得也比较简略。这给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准确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想就中学文言文中的“为动用法”的有关问题作—探讨,以利于中学生文言文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赵文建 《语文知识》2001,(10):65-66
在文言文教学中,笔者深感学生对文言文里词类活用现象中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辨识不易掌握。下面对两者作一简单比较。首先,相同之处。第一,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都是古汉语中以简驭繁、重意会、富于灵气的特有语言现象。第二,功能变化相同。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二者都是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这些在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12.
朱文成 《学语文》2005,(4):30-31
相较而言,2005年高考全国卷诗歌的题目能有效地考查并评价学生e9鉴赏能力。三套试卷的诗歌鉴赏题依次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与“为动用法”相关的名目有“两多说”(多动、多宾)、“介动用法”说和取消说。“两多说”的致命弱点在于只满足于归纳繁多的名目,违背了语法学的概括性原则,受到“介动用法”说和取消说的共同批评。而“介动用法”说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很难构成“鼎足三分”关系,且其语例中阑入了其他语言现象。在适当的范围里,“介动用法”中的介词,可以集中到一个介词“为”上。“为动用法”有其自身的优势,它将成为经过人们的一番探索、对相关语言现象的认识得以深化之后新的落脚点,并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考点剖析]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2005年的文言文翻译题上一年而言,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加大了翻译的文字量,3套全国卷均达到50字;二是加大了试题的分值,部分省市从8分增加到了9分,3套全国卷均增加到了10分,从而使得此题成为整张试卷中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的“之”,在许多选本里都未作注,选编了该篇的初中语课本也没有解释,因此在教学中莫衷一是。对为动用法的认识不足造成了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16.
2000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第四题的阅读材料中的成语“曾几何时”用错了,这是很不应该的。请看原文: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每小题3分)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  相似文献   

18.
2005年高考尘埃落定,笔不揣浅薄,试对全国卷、北京卷、上海卷“老三套”高考作题排排座次。  相似文献   

19.
2005年高考语试卷,在人们的期待与猜测中,悄悄飞上了高考的舞台。它像一条迎风飘舞的彩练,以其灵动的姿态和鲜明的个性,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起到了首考科目抚慰考生紧张心灵、鼓舞士气的作用,也给我们今后的语教学以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姚家祥先生在《语文高考复习点睛》(见本刊2002年第3期)“必须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段中,强调“字字句句有着落,不可有遗漏”的原则,这自然是不错的。但他所拟的第二道阅读翻译题目的“参考答案”似有一些疏误,现商榷如下。 1.太宗指示(王圭)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 “参考答案”是这样的:“太宗把美人指给王(王圭)看,并说:‘庐江王不守为王之道,我如同杀贼似的杀了他,并取用了他的妻室。’” 按,上述答案有误,其误有三:(1)“把美人指给王(王圭)看”,现代汉语无“把……人指给……看”的表达方式。应译作:太宗指了指美人对王(王圭)说;(2)姚先生把“贼杀其夫而纳其室”的主语搞错了。其主语不应是“我”(太宗),而应是承上省的主语“庐江王”,下文“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都是对庐江王的指斥。(3)把“贼杀其夫”译作“如同杀贼似的杀了他”,大误。古汉语中的“贼”和现代汉语中的“贼”有很大的不同。“贼”有五个义项: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