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情分"现象想必为人师者都不陌生, 比如某次语文测试,有一考题"'中国人是有 骨气的',有骨气在这里有何积极意义"。有 个考生以几百字阐述了什么是积极的意义, 什么是消极的意义,学生做答可谓是工工整 整、满满当当。然而,就答案的准确性来说, 却是谬之千里。但阅卷老师念其态度认真、 书写辛苦,酌情给了两分。一张试卷下来, 有如此"酌情"给的分数相当可观,这不能 不让考生暗自庆幸不已。  相似文献   

2.
“窝囊”说     
也许是吴晗的《谈骨气》感染了少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同学常把“骨气”挂在嘴边,稍受委屈,或对方批评他的面色稍为严峻一点、粗暴一些,他就一触即跳,大吵大闹,认为这才算是有“骨气”,这才不“窝囊”。其实这样的同学并没有弄清,什么是骨气,什么叫窝囊:那不吃“嗟来之食”的穷人、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拍案而起的闻一多,无一不是铮铮傲骨的铁血男儿,他们的确是有骨气的。那么,什么是窝囊呢?窝囊就是无能、怯懦、胆小怕事。面对猖獗的恶势力,只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读练学用初二册谈骨气持之有据确凿有力——举例论证[课文指要]这篇课文先提出了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对怎样的人才是有骨气的人和什么是骨气作了必要的阐述,然后以具体事例为论据,从几个方面论证了怎样才算是有骨气的。学习本文应掌握这一结...  相似文献   

4.
“窝囊”说     
也许是吴晗的《谈骨气》感染了少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同学常把“骨气”挂在嘴边,稍受委屈,或对方批评他的面色稍为严峻一点、粗暴一些,他就一触即跳,大吵大闹,认为这才算是有“骨气”,这才不“窝囊”。其实这样的同学并没有弄清,什么是骨气,什么叫窝囊。那不吃“嗟来之食”的穷人、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拍案而起的闻一多,无一不是铸锋傲骨的铁血男儿,他们的确是有骨气的。那么,什么是窝囊呢?窝囊就是无能、怯懦、胆小怕事。面对猖极的恶势力,只知躲避、退缩而不敢挺身而出,这是窝囊;失败后,一微不振、自暴自弃,这是窝囊…  相似文献   

5.
"窝囊"说     
也许是吴晗的《谈骨气》感染了少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同学常把“骨气”挂在嘴边,稍受委屈,或对方批评他的面色稍为严峻一点、粗暴一些,他就一触即跳,大吵大闹,认为这才算是有“骨气”,这才不“窝囊”。其实这样的同学并没有弄清,什么是骨气,什么叫窝囊。那不吃“嗟来之食”的穷人、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拍案而起的闻一多,无一不是铮铮傲骨的铁血男儿,他们的确是有骨气的。那么,什么是窝囊呢?窝囊就是无能、怯懦、胆小怕事。面对猖獗的恶势力,只知躲避、退缩而不敢挺身而出,这是窝囊;失败后,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这是窝囊;明明自己有理,可以…  相似文献   

6.
卢登茂 《陕西教育》2008,(12):74-74
一、列举事例层层深入 比如说《谈“骨气”》是一篇很好的议论文,课文引经据典论证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什么是骨气?骨气本身的概念是抽象的,教师可由生活中的社会现象,举些贴近学生生活所熟悉的有关人的品质、气节、人格方面的事例,刨设体现人的“骨气”的意境,然后导入课文,作者是怎样论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在同学们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富贵与不淫,贫贱与不移,威武与不屈的三个事例,使同学们明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高考话题作体要求比较开放,2001年高考作要求由原来的“体不限”改为“体自选”,意思是由考生任选一种体写,这表明高考话题作对体是有要求的,只不过不限定某一种,让考生自己选择而已。与之相应的是在作评分标准的“基础等级中”规定了“符合体要求”的项目,并且在《说明》中说明:“符合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体的要求。”这就要求考生选定了一种体,就要“写什么,是什么”,至少要“写什么像什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而为,写成非此非彼的“四不像”章。  相似文献   

8.
佚名 《良师》2010,(11):38-38
入学面试被视为通向剑桥的“鬼门关”。有一次面试,导师出了这样一道题:“what is risk(什么叫风险)?”许多考生被难倒了。有一个考生答案是:“This is risk.(这就是风险)。”后来,这个考生被录取了。  相似文献   

9.
今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 ,要求考生以“买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话题与去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相比 ,审题难度大大降低了。大致说来 ,今年我省高考作文约有三分之二的考生都能围绕“买镜”的话题正确立意 ,能写出切合或符合话题的文章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抛开话题 另起炉灶[例如 ] 自尊所谓自尊 ,即为自己尊重自己。它是有骨气的代表 ,是人格甚至可以说是国格的重要组成成分。一个人一旦丧失了自尊就等于丧失了灵魂 ,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了自尊 ,这个国家终将灭亡。早在古代 ,先辈们就给我们作了很好的榜样。先辈们的…  相似文献   

10.
徐辉 《语文知识》2003,(11):12-13
钟嵘《诗品》认为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胡应麟《诗薮》也说“陈王(曹植)才藻宏富,骨气雄高”。是什么原因使曹植的诗形成了骨气雄高的艺术特色昵?我们认为,一是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二是对命运的顽强抗争。  相似文献   

11.
学生常叹:作文难,写议论文更难。难,是因为没有“入门”,“入门”后就不会觉得难。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议论文写作入门呢?我们的作法是先给学生一个基本格式——“三段论”式,或言,用“九字法”引导学生议论文写作入门。“是什么”,就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章开头直接提出论点。中心论点用判断句简洁鲜明地提出来,尽量避免用过多的修饰语。《谈骨气》的开头作者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已的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可以克服东拉西扯,半天接触不了要议论的问  相似文献   

12.
“灵动”与“沉稳”,是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的主题。这两个词,对于今后的考生来说,亦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一、文体的沉稳与灵动这几年,高考作文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长,自由地选择文体。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进步。但是,“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在文体的把握上,每一个考生都要既沉着,又稳重。在我们江苏省,历来都要求考生写什么必须是什么,写什么必须像什么;决不容许在一篇800余字的高考作文中,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杂乱使用,搞成一个“大杂烩”。从总体上说,高考作文的文体一般分为两类——记叙  相似文献   

13.
借故事说理     
×××同学问:《弈喻》与《谈骨气》、《失败是个未知数》,都是有叙有议,借故事来讲道理的文章。你能不能给我们说说三篇文章在这方面的异同? 答:这三篇文章都是有叙有议,借故事来讲道理,而且都是以议论为主。这是它们的相同的地方。但是,这三篇文章借故事来讲道理时,具体论述过程是不相同的。先说《谈骨气》。该文开门见山,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引用孟子的三句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并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我们祖先有“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领起三个故事,从三个角度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点。三个故事分别照应孟子的三句话,是并列关系。最后用“孟子的这些话”照应全文,转入总结,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吴晗的《谈骨气》是一篇优秀的短论。它论述了什么是骨气,阐明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革命传统。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字朴实,含义深刻而易于理解,在议论写法上较为典型,因此我把学习议论写法作为重点组织自学。第一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什么是事理论证,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事理论证。在学生充分议论以后,教师总结指出:开头一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接着,作者从五个方面作了事理论证:  相似文献   

15.
吴晗同志的杂文《谈骨气》,是一篇论点鲜明、论据精当、震撼人心、令人回肠荡气的好文章。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这篇文章。一、作者是带着骨气写《谈骨气》的俗话说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像一代画师徐悲鸿就能说出这样的话 :“人不可有傲气 ,但不可无傲骨。”同学们看 ,有骨气的人说出的话也是掷地有声的。只有有骨气的人才能重视骨气 ,才能谈好骨气。吴晗就是带着骨气写《谈骨气》的。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杂文作家 ,早在抗日战争期间 ,就与闻一多等人一起 ,为抗日救亡和反对国民党的投降政策 ,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文…  相似文献   

16.
谈骨气     
蒋米男 《阅读与鉴赏》2010,(6):24-25,55
现在的中学生对“骨气”这个词可不怎么用.大家仿佛更喜欢用“帅呆了!”“酷毙了!”之类的词语对人加以赞扬。连“骨气”的意义都有所“晋级”.骨气,莫不过是人顶我一句.我还人一声: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人么!活不就活个潇洒?  相似文献   

17.
《新作文》2006,(Z2)
一、阐释概念式许多抽象名词类话题,如果单纯从逻辑思维角度给它们下个定义或做个解释,如“骨气”的抽象定义是“刚强不屈的气概”,这样就缺乏感染力;但若用名句来阐释,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范例展示】1.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骨气就  相似文献   

18.
习作是最具个性的一种思维活动。无论是写景状物、抒隋言志,还是阐述思想、表达观点,文中凡是有“我”出现的才能显出生气、活气、勇气、志气、骨气、文气来,文中无“我”则无病呻吟、苍白无力,给人隔靴搔痒、隔墙对话之嫌。  相似文献   

19.
如果给近几年的考场作文找出最令人注目的地方,“创新”无疑是最大的亮点。一方面,试题的开放性给考生提供了创新机会,另一方面,考生在创新上费了不少心思,使高考作文一改过去“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尴尬局面。我们鼓励考生有所创新和突破,但反对其为得高分而刻意创新的做法。如果一味追求形式的新颖而忽视了内冷的充实,结果只能是本末倒置,创新也就失去了意义,惟有走出误区,独辟佳境,考场作文才有可能魅力无限。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个成语收做“嗟来之食”,说的是古代齐国有个人宁肯饿死也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许多人读了这则成语,都不禁要赞叹那个齐人的骨气,但我则要反问:“为 何不吃‘嗟来食’?”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故 事中的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掉了,太可惜 了。人们把这种东西归之为“骨气”。可为了 这个“骨气”就一死了之。为了这个“骨气”便 放弃宝贵的生命,值得吗? 让我们来看看越王勾践是怎么做的吧! 春秋越国惨败,越王勾践被俘。过厂长 达三年生不如死的生活;他才被放回国。在 这期间,他要对别人俯首称臣,对别人的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