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五册文言文的注释,有两条似觉欠妥。一、《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课本将“临”字注为“靠近”这样以今解古,有失文意。“临”在古汉语中没有“靠近”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可作“靠近”解,意思是“在旁边儿”,没有方位性。文中已说明亭子在“泉上”,若将“临于泉上”解为“靠近在泉上”,显然不通。“临”在这里实际是“居高临下”的“临”,应该解作“居高处朝向下处”(《辞海》语词分册“临”字第一义项),这是“临”在古汉语中的常用义。文中介绍亭子用  相似文献   

2.
高中第六册《祭妹文》有“同临其穴”句,课本解作:“同到它的穴边。临,到。”江苏文艺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解作“同到埋葬蟋蟀处凭吊。临(lìn):哭吊死者”。后者的解释令人折服。古汉语中,“临”可作“哭”解。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卜临于太宫。”杜预注:“临,哭也。”《汉  相似文献   

3.
谈谈临摹     
我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学字方法是临摹。要想把字写好,临摹是条必由之路。“木受绳则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园。临摹,就是使中学生循序渐进地、初步掌握书写工具和了解写字规律入门的好方法。临摹,是指“临”和“摹”两个方面。“临”就是一边看着所学字帖范本,一边临写。“摹”有几种方法,通常是说先从字帖范本里双钩,然后填实。现在不少人把“临”和“摹”视为一事,也未尝不可。“临”可分“对帖临”和“背帖临”两种。先说“对帖临”。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石钟山记》中说:“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平湖口,因而观所谓石钟者。”课本在“临汝”下注释为:“临汝,现在河南省临汝县。”即使像比较权威的《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等书在注解时都持上见,笔者认为有谬。  相似文献   

5.
史林采英     
“天兵天将”解疑 “天兵天将”常在神话小说中出现,同时史籍文献中也有记载。比如《金史·五行志》就记载了世宗大定元年(1161)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天兵天将”的出现:“是时,临潢府闻空中有车马声,仰视见风云杳霭,鬼神兵马蔽天,自北而南,仍有语促行者。”此所谓人们耳闻目睹的“空中”的“鬼神兵  相似文献   

6.
在长期的使用中,“登临”一词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登临”既是合成词,又是两个单纯词。合成词从单纯词发展而来。“登”有“上升”意,与“陡”为同源词,在早期文种,“陡”“比登”常用,楚辞时代后,“登”比“陡”常用。“临”本意为“视”,“面对”为引申出来的第二义。继承根本意的用法有“驾临”、“治理”、“威逼”,继承第二义的有,“到达”一义,“临”的宾语多是地势较低的河流、原野。自宋玉将“登”和“临”搭配使用后,这个词获得了空前丰富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苏轼《石钟山记》甲有云:“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对于句中的“临汝”,历来诸家注本都认为是现在的河南临汝县。现行统编语文教材原来也是这样解释的。可是从1984年秋以后再版的课本却改为:“临汝,现在江西省临川县境内。”这大概是人教社中语室的同志根据同年《语文学习》第四期《“临汝”在哪里》一文而作的校勘。我认为前者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十七课《祭妹文》中有句话,“岁寒虫僵,同临其穴”,课本注解“临”为“到”(见 P188),笔者查阅了部分材料,认为此种解释欠妥当,特举证以期商榷:“临”字在古汉语中有两种读音,一音lín,一音 lìn,读前音时可作“统治、降临、到、照本摹画”等多种解释,因与本文主旨无关,此处不作详叙。读后音时为“凭吊”之意。《辞源·三》(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相似文献   

9.
一、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上横线。兴奋(xing xing)腼腆(dian tian) 即将(ji ji) 涨潮(zhang zhang) 二、按查字典要求填空。“居高临下”的“临”按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按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临”字在字典中有以下几种解释:1.靠近,对着;2.来到,到达;3.将要,快要;4.照着字画模仿。“居高临下”的“临”应选第——种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临帖与读帖是学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临中有读,读中有临,二者相辅相成,也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情况各有侧重,书艺才会有较快的长进。临帖即是面对范本,依着范本中点画的笔势和字形去写,目的是为取其形神。而欲取其形神,绝不是提笔即书所能奏效的。古人云:“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笔始入神”,“察之当精”、“意在笔先”,就是告诉我们下笔之前,要对所临写的范本的用笔、点画、笔势、意趣、结构形态、神韵等作一番分析研究,静观默察,反复体味,然后以目导心,以心运手去取得范本的效果。这样反复练习,才能得心应手。如果不作分析,一味地盲  相似文献   

11.
东亚运虽然过去了一年多,但对虹临职业学校的师生来说,那象征东亚运之光的“圣火”,将永远亮在他们心头。在首届东亚运大型活动中,全市有800多名职校学生参加。他们活跃在东亚运开幕典礼的各个空间里:东亚运“圣火”少女点“火”队、举牌引导队、彩车队、组图队、授奖队……虹临职校是一所旅游类职校,曾被人  相似文献   

12.
“临聘”属于非正规就业,工作时间灵活,劳动报酬具有弹性。社会环境、人力资本特性以及现代组织的发展,是“临聘”产生的基本条件,从广义来说“,临聘”人员的人力资本实现是一种综合效应,其中降低劳动力迁移的直接成本,发展劳动力流动中介机构,为建立职业信息系统进行投资,是从国家层面实现“临聘”人员人力资本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3.
张忠山 《家庭教育》2013,(12):21-2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相似文献   

14.
王勃的《滕王阁序》在成就不朽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悬疑,除了写作的年代,还有文中的许多文字也存在不同的版本。譬如人教版教材中有“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两句,而苏教版教材该处则为“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孰是孰非,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5.
表示狗,汉字中既有“狗”字又有“犬”字,它们是一个意思吗?在狗年将临之际,咱们不妨把这两个字及有关狗的语言和文化现象作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六册《祭妹文》中有“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一句。教参的翻译是:天冷时蟋蟀冻僵了,我们一同到它的穴边。课本注【同临其穴】:同到它的穴边。句中的“僵”被理解为“冻僵”,“穴”大概也被理解为“巢穴”了。问题是,“同到它的穴边”干什么?把蟋蟀放回到原来的巢穴中去吗?然而先前在野外捉到的蟋蟀,现在要找到它原来的巢穴,谈何容易。如果认为句中的“虫”泛指野外的蟋蟀,则不仅更不可能———知其穴临其穴,甚至连蟋蟀是否冻僵在洞穴里也不可能知道。总之,课本、教参对该句的理解、翻译令人不可理解。看来,宜考虑“僵…  相似文献   

17.
《云笈七签》卷十二《三洞经教部·经·推诵〈黄庭内景经〉法》 :“读竟礼祝毕 ,正坐向东 ,临目内想身神形色、长短大小 ,呼其名字 ,还填本宫。”卷二十三《日月星辰部·大方诸宫服日月芒法》 :“如此良久 ,临目存自见心胃中分明 ,乃吐气、漱液、服液三十九过 ,止。”卷二十五《日月星辰部·太上招五辰于洞房飞仙秘道》 :“安体静心 ,慢气调神 ,临目内视。”按 :“临目”犹现在说的“眯着眼”。这是道教修炼时的一种重要方法 ,卷四十五《秘要诀法部·临目诀第十四》 :“临目 ,目欲闭而不闭 ,欲开而不开 ,令幽显相关 ,存注审谛。今人入靖及呈…  相似文献   

18.
《石钟山记》云:“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课本对“临汝”作了注释:“临  相似文献   

19.
一、数学法 语言现象有时用数学概念来解说,知识更易掌握。如1995年高考第2题中的“赔偿(归还),由“偿还”可推知“偿”的解释正确,“濒(接近)临”,由“濒于绝迹”可推知“濒”即“临”,各词内的  相似文献   

20.
胡玉华 《继续教育》2010,24(6):39-40
所谓“临堂学习”是指在实际教学的情境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地完成课堂教学实践的学习过程。通过焦点问题-外化-组合-迁移-再内化的循环转化的理想模式,完成教师个体的合意性建构和能力的提升。本文通过连续几年的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正式提出了“临堂学习”的概念以及该模式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过程。文章还根据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实践,阐述了该模式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了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是该模式成功与否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