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本中指导观察鲫鱼呼吸的方法是:观察鲫鱼口与鳃盖的交替开闭。由于时间很短,学生不能准确观察到这种现象。我的改进做法是:将还未解剖的鲫鱼(或将其鳃盖剪除)放入解剖盘中,注入少量的水,水深以淹及口的一半即可(注意不要淹及鳃盖)。这样,当鱼口张开时,能很清楚地观察到水从鲫鱼口吸入后又从鳃盖的后缘流出(从剪除鳃盖的鲫鱼上则看到水从口吸入后又从鳃丝处漫流出来)。 观察鲫鱼内部各大器官是本实验的目的之一。实验过程中,学生对鱼的大部分器官都能独立寻找观察,但对鱼的心脏却要教师帮其寻找。由于鱼的心脏比鸡。鸭的要…  相似文献   

2.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小学《自然》(人教版)第二册第十五课《鱼》,要求指导学生研究鱼为什么适于在水中生活?鱼为什么在水里不会被淹死,离开了水反而会死?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通过实验、观察来研究鱼是怎样利用鳃来进行呼吸的。可是在教材、教参和有关材料上都没有这类实验资料,为此设计鱼的呼吸作用补充实验,通过该补充实验应达到以下目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讲“鱼纲”一节时,我让学生准备了三条鲫鱼,教学生把第一条鲫鱼的胸鳍和腹鳍剪掉放入鱼缸甲观察,这条鱼会因失去保持鱼体平衡运动的器官,腹面时常上翻;第二条鲫鱼剪去尾鳍保留胸鳍和腹鳍,放入鱼缸乙中,这条鱼因失去保持鱼体前进方向的运动器官,只能缓缓而行;第三条鱼各种鳍都不剪掉放人鱼缸丙中,发现一切正常。通过实验观察,验证课本理论对鱼鳍作用的解释。并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鱼的口和鳃盖后绿相互交替地张开和紧闭是鱼进行呼吸,张口将溶解着氧气的水吸进,闭紧口的同时,鳃盖后缘张开是将溶解着二氧化碳的水排出。俗话说…  相似文献   

4.
“观察和解剖鲫鱼”是初中生物学中比较重要的实验,也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脊椎动物的解剖实验。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探讨,觉得课本中设计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存在一些尚待完善和商榷的地方,现说明如下。a.“观察鲫鱼呼吸”的实验改正。课本中通过鲫鱼口和鳃盖交替张开和闭合的动作来观察鲫鱼的呼吸,用解剖针从鲫鱼的口中插入、由鳃盖后缘的鳃孔穿出来证明呼吸通道。这种证明方法说服力不强,也不太科学;为了增强说服力和可观性,我们试用这样的方法进行了改正:把鲫鱼浸入水中,用手握住鲫鱼躯干,防止其乱动;让鲫鱼浮在水的表…  相似文献   

5.
巧改水槽     
《金鱼》一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做在鱼嘴前滴红水的实验,让学生发现红水被金鱼吞进去又从鳃里排出来的现象,以此来验证“金鱼在水中嘴和腮一张一合的,不是在喝水而是在用鳃呼吸”这一猜想。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第一册有一个空气的存在并占空间的实验。课文介绍的方法是:张开塑料袋向下运动;扎紧袋口后用手压塑料袋;把烧杯垂直放入水槽后再倾斜;把穿插有漏斗的胶塞盖紧瓶口,往漏斗内倒水。以上的实验局限于用眼、手观察和感觉空气的存在,但未能使耳也参予实验。为拓宽感知范围,我对这一实验作了这样改进:把实验器材中的烧杯换成玻璃钟罩,盖紧颈塞,即可替代用烧杯做的两项  相似文献   

7.
学生在做《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时,主要问题是误差大。分析原因,多数解释归于教材上选用的测定装置过于简易。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分述如下: 一、制作适用的实验器来测定中和热 A、纸条测定器(即教本上的) 我们的做法是:取500毫升烧杯一只,塞入宽0.5厘米左右的碎纸条约26克。扒开纸团,放进100毫升小烧杯一只,杯沿略低于大烧杯口。再塞入些碎纸条,使纸条层松紧适度。旋转小烧杯数次,再取出时纸条层应保持杯形空穴。另取马粪纸作盖,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 43面安排了一个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器材和步骤略 ) .在这个实验中只要求学生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不需添加较多器材 ,也不需占用较多时间 ,还可以继续对这个实验加以扩展 ,从而加深学生对液体沸腾知识的理解 .一、验证液体沸腾时要吸热添加器材 一个小烧杯、一支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小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图 1( 9 0℃左右 ) ,按照图 1安装好实验器材 .2 .用酒精灯加热 ,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时 ,继续加热 .3.仔细观察、读出两支温度计的示数 .4.观察小烧杯中的水…  相似文献   

9.
钱文翰 《科学课》2013,(6):122-122
在科学课上,我知道了鱼的呼吸方式:鱼张口吸进溶有氧气的水,当它闭口时,水就从鳃盖后面流出。在水流经鳃片时,鳃血管中的血液便可以与水进行气体交换。可是,虾的呼吸方式与鱼一样吗?我决定做一个实验,探究虾的呼吸方式。我让妈妈从菜场里买来活的基围虾,开始了我的实验。  相似文献   

10.
小学自然第10册《二氧化碳》一课中的第二个实验是:在烧杯里固定两根蜡烛,一高一低,点燃蜡烛按图中的方法,沿烧杯壁倾倒二氧化碳。其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解释这种现象,由此认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和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做这个实验比较容易,实验现象也很明显,但分析解释为什么低的蜡烛先灭高的蜡烛后灭,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生理特点和以前的知识基础,插入了一个过渡性实验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a.实验准备:用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  相似文献   

11.
自然二册《鱼》的教学,如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鱼的知识?我采用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思考中学习的教法,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作法如下.一、观察鱼的外貌课前,教师要学生用瓶子养一条小鱼,并准备一把剪刀和一块小薄膜.上课开始,数师要他们观察鱼的外貌.看完,学生说:"鱼身是扁的,两头小,中间大";"眼珠是突起的,它不眨眼睛";"身上一有鳞,还有翅膀";……教师问:"鱼身可分几部分?"(生答:头、身子、尾巴三部分)教师出示挂图,对照挂图指出:鳃盖前为头部;肛门后是尾部;中间叫躯干,不说"身子",因身子往往指整个身体.鱼身是两头小中间大的,这  相似文献   

12.
小学《自然》(人教版)第九册第十课《叶的光合作用》中只有一个实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的,但对叶的光合作用的认识却很简单、抽象,大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认识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叶的光合作用。先取两个1000毫升的玻璃烧杯,分别放入同样多的水草,再在两个烧杯里分别倒入适量同样多的水。取两个口径稍小于烧杯口径的短柄玻璃漏斗,分别倒置在两个烧杯中,再将两支口径大于漏斗柄的玻璃试管装满水,分别倒过来套在两个漏斗柄上,最后把这两个烧杯中的一个放在阳光下,另一个放在光线很暗的地方。过些时候…  相似文献   

13.
教材内容在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物质在变化》单元第一课时中,教材欲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变化。教材在第三个活动“燃烧蜡烛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中分别安排了三个探究实验: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观察到烧杯内壁附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中脊椎动物部分共有4个实验。书中的解剖方法不尽详细,有的地方还有不妥之处。现根据自己实验教学的经验将4种动物的解剖方法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1鱼的解剖 取一鲫鱼放在解剖盘里。用左手握住鱼体躯干部的背面,使鱼腹面向上,右手用解剖剪从肛门向前沿腹中线剪到下颌。再使鱼侧卧,左侧向上,自肛门前的开口向背方剪去,沿脊柱下方剪到鳃盖的后缘,再沿鳃盖后缘剪至胸鳍之前,除去左侧体室。用解剖剪从左侧鳃盖的上方向前剪,再从鳃盖下方向前剪到口角,去掉左侧鳃盖骨。 注意事项:解剖时剪…  相似文献   

15.
水蒸气液化的条件是温度降到足够低或水蒸气遇冷才能液化。关于这一实验,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是这样做的:在烧杯里加热水,将一张干玻璃片盖在烧杯上,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玻璃片的下面出现大量的水滴,水蒸气液化现象十分明显。但该实验只能让学生观察到液化现象,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水蒸气(气体)液化条件这一难点,因而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气体液化现象时较为困难。若将该实验进行如下改进,既能直观地观察到液化现象,又能深刻理解气体液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七册十七课《热对流》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用酒精灯给沉有锯末的水加热。2min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水里的锯末向上浮,然后,四散下降,流到底部接着又上浮又下降……形成循环流动。用手摸一摸水逐渐变热。这个现象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很容易看到,但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一般要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提问:①水中的锯末是怎样运动的;②依据锯末的运动推想烧杯里的水是怎样运动的;③最后整个烧杯里的水为什么会变热?当第一个问题学生按照观察到的现象回答以后,直接跨入第二个问题。教学过这一课的老师都知道,这对于一般学生来说难…  相似文献   

17.
细胞吸收水分实验的改进郧西县城关二中朱帮廷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第一册(上)中的细胞吸收水分的演示实验一,虽然方法简单,能明显地观察到萝卜条形状的变化,但要使学生都能观察到烧杯中水面的变化则十分困难,因为烧杯里水面较大,变化不明显。教师配套用...  相似文献   

18.
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改进兰州二中李捷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的分离是实验成败的关键。若依照课本要求来做:将3毫升层析液倒入100毫升的烧杯中,滤纸条略为斜靠着烧杯的内壁轻轻地插入层析液中,随后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注意,一定不...  相似文献   

19.
<正> 在做《生理卫生》关于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时。我补充了进一步来证实呼出气比吸入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内容,从而验证人体呼吸时气体成分的改变。 1.取甲乙两只小烧杯,分别加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用干净的玻璃管向甲烧杯石灰水内吹气,观察石灰水是否发生浑浊现象;用打气筒向乙烧杯石灰水内打气(注意气不可打得过多过猛),观察石灰水是否发生浑浊现象。 此法中可让学生思考:打气相当于人体什么生理过程?乙烧杯中的打气实验对于甲烧杯的吹气实验起  相似文献   

20.
一、萃取: 二只烧杯分别盛放硫酸铜溶液和溴水,让学生观察颜色,取一只大试管,将二种溶液各倒入5毫升,振荡、混和均匀,让学生观看颜色;再倒入5毫升苯,剧烈振荡,静置,使液体分层,让学生观察现象。 实验优点:1)可以说明萃取剂对被萃取的物质有选择性,只能萃取溶于它且溶解度大的物质,并非所有物质都能被苯萃取,硫酸铜就不能被萃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