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于丽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5(5)
陕北榆林地区大场秧歌,一般在广场进行,属全体秧歌舞队的集体舞蹈,是陕北秧歌最为壮观热闹的一种表演形式.其音乐多采用当地的民歌小调,以及器乐合奏曲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鲜明的风格特征.其复调特征极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傅功振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4(5):51-58
陕北秧歌,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广场、街院文化艺术形式,它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它起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傩祭”。处于黄河中上游的陕北关中地区,人们历来就将给人们带来灾祸的魂灵称为“殃”。至今民间还传承有“躲殃”、“驱殃”、“起殃”等民俗事象,陕北秧歌正是“殃歌”的演变。盛唐以后。它不断吸收胡人的舞蹈、音乐、杂技以及民间武术等文化因素,从驱魔辟邪、娱神功能逐渐向娱人方面转化,并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成为人们庆丰收、祈吉祥的文化娱乐活动。20世纪30年代以来,其内容又有所创新,出现了现代秧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葛晓妮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24(2):95-97
陕北秧歌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舞种,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和美学特色,挖掘倡扬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于丽 《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
陕北榆林地区大场秧歌,一般在广场进行,属全体秧歌舞队的集体舞蹈,是陕北秧歌最为壮观热闹的一种表演形式。其音乐多采用当地的民歌小调,以及器乐合奏曲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鲜明的风格特征。其复调特征极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党子奇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0,24(6):101-102,105
陕北秧歌是陕北民间艺术的魁宝,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和审美特性。从传播学、民俗学、符号学以及"狂欢化"角度对陕北秧歌进行多维度的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雷娟娟 《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15,(2):107-108
对于我国而言,陕北秧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其群众基础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其起源于以往的傩祭,随着时代的发展,秧歌也有了明显的变化,逐步的由以往的驱魔辟邪转化向了娱乐方面,并且和劳动生产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人们祈求吉祥、庆祝丰收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主要对陕北秧歌的起源、嬗变和其在舞蹈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推动陕北秧歌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薛晓旭 《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16,(3):122-123
陕北秧歌是我国著名的秧歌流派之一,被我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大量观众。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艺术的进步,陕北秧歌文化生态系统也产生了相应变化。本文对陕北秧歌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同时从"走街型"向"舞台型"转换、娱乐型向专业型转换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陕北秧歌文化生态内容的发展特征,也介绍了如何对陕北秧歌文化生态保护信息系统进行构建,以期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及传承。 相似文献
8.
9.
周勇 《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16,(12):125-125
陕北秧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舞种,秧歌与其它的地方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地方主义色彩。自延安时期开展的"新秧歌运动"后,陕北秧歌就在全国得到迅速并且广泛的传播。伴随着陕北秧歌的不断发展,对中国舞剧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可以说,陕北秧歌在中国的民间艺术宝库中占据着关键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葛晓妮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3):31-32,47
通过对陕北秧歌审美内涵的剖析探讨,指出它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舞种,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和美学特色,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借助这一珍品让它进入第二课堂,必有成效,也对校园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河东秧歌舞蹈是晋南民间舞蹈的特有具象表述形式,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河东秧歌舞蹈的精神意蕴,体现出晋南黄河文明的豪放恣肆风格,在高雅与媚俗奇特纠结串联中,用肢体艺术的集体呈现,表现了民间文化的狂欢和升华。 相似文献
12.
王玲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5,(3):263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东北秧歌和广场舞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场舞是老年人的找回青春的生命律动,能够满足现代老年人的身心发展需求。东北秧歌寄托了老年人的专业舞蹈梦想,更容易促进老年人的情感交流。东北秧歌和广场舞分别在不同层面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莲莉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2-125
东北秧歌一向以热情火爆与幽默风趣而著称,今天的东北秧歌更是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和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明快的鼓点、独特的体态特征、鲜明的动律也是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在分析东北秧歌已有的风格特点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研究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及其随时代变化而发展的历程,分析外来文化对东北秧歌表演形式的影响。从恰到好处的节奏处理、重视挖掘生活中的根元素、适应时代的步伐与推陈出新等几个方面,研究东北秧歌的传承和发展问题,认为只有恰到好处的节奏处理、重视挖掘生活中的根元素、适应时代的步伐才能使东北秧歌的生活气息更加浓郁,从而永久地扎根于东北这片辽阔的黑土地。 相似文献
14.
马晓琴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6):59-61
晋语的句法很丰富,反复问句是晋语重要的疑问表达方式。陕北晋语和山西晋语的反复问句都有"不"系,此外,陕北晋语还有"没"系和"嫑"系是山西晋语所没有的。陕北晋语的反复问句类型及体貌意义都比山西晋语丰富,显示了它们语法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张显峰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8(2):91-93
在当今北方城市的文化娱乐活动当中,东北大秧歌已经成为多数市民接受和欢迎的一种城市文化的艺术形式,但是就其历史的演变和现状来看,东北大秧歌已经不能跟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因此本文旨在呼吁有关部门对其引起重视,使东北大秧歌既能够获得振兴,又能够充实城市市民的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6.
王廷璋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3,(5):96-97
近年来,鼓子秧歌不断发展,现在已成为各大院校舞蹈专业男班民间舞课中的必修教材之一。由此可见,鼓子秧歌在男班民间舞教材的重要地位。它舞蹈内涵丰富,具有广泛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从训练角度看,它不仅训练舞蹈演员大开大合动作的收放能力、腰部“发力”的控制能力、“抻”节奏的把握能力,更重要的对培养男性特有的阳刚之美有着广泛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焦卿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18-121
定州秧歌戏,又称稻秧歌、苏秧歌、大锣腔、干板秧歌戏等,是发祥于定州黑龙泉一带,并流传于河北省及周边县市的乡土戏曲形式。它那独特的唱腔风格、诙谐的唱词、风趣的化妆无不渗透着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及民间文化,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固定传播方式。文章从定州秧歌戏的音乐本体入手进行分析和讨论,为进一步探讨、研究这种独特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韩嵩楠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2,14(2):137-139
研究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认为该剧深受秧歌剧的影响,其创作充分借鉴秧歌剧的形式与内容,着力突出地方戏曲元素和民歌元素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说,没有延安秧歌运动创造出的秧歌剧就没有新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在秧歌剧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为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创作开拓出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发展道路,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开辟了新里程。 相似文献
19.
陕北方言中,有一些字在口头上经常出现,可就是不容易写出来,或者被认为有音无字。其实.这些字在古籍中早已有之,只是由于在书面上不常使用而被人遗忘。 相似文献
20.
贾义红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34-3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新兴的"国学热"等现象,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端正了以往"崇洋媚外"的文化态度。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得以在中华儿女中一代一代地流传。文章将以胶州秧歌为例,浅谈原生型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