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秀梅 《海外英语》2014,(14):194-195,198
简·奥斯汀的小说以独特的女性主义为特征,在英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她从一个同时代的女作家们尚未涉及的独特的女性视角来创作。奥斯汀的小说主要关注的是女人的生活和她们在社会中的不公平地位。尽管她最著名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享誉在男性荣誉之下,我们仍可以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她所反映出的女性意识,这也可能是当时简·奥斯汀享有广泛读者的原因吧。甚至到了今天,她的知名度也在继续扩大。最重要的是,作为创作女性意识作品的先驱和榜样,简·奥斯汀影响了自她开始之后的许多女性作家。  相似文献   

2.
感伤是庐隐作品的一贯风格,《归雁》体现了这一风格,揭示了五四时期一代知识女性不断漂泊的人生悲剧背后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动因。庐隐通过深入刻画纫菁复杂的心理活动,洞悉了一个丧夫的女子在开始新恋情的时候所遭受的来自礼教和自身的双重阻力,从而让读者看到女性在追求个性自由和生命尊严的道路上所要面临的重重困境,让读者为她向命运抗争、不断追求自我的人生态度所打动。  相似文献   

3.
安妮宝贝最擅长描写是绝望却深刻的宿命爱情,笔下的人物在对爱情的追求中都难逃某种宿命。每个作品的女性主人公在她的笔下呈现出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和抑郁冷淡的内心世界。她揭示着爱情在现实社会中赤裸本质,让读者看到那些有着空洞眼神、寂寞手势,在后现代的水泥森林中浮动,迎接宿命的女性,内心是怎样的流离失所。这种爱情描写,使得她的作品化作一把刺入读者心灵的匕首,迫使他们和女性一起疼痛,在引发读者共鸣和审美的同时,流露出对人生、命运和灵魂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4.
肖建勋 《文教资料》2008,(34):14-16
三毛,作为20世纪80年代在港台、大陆以及海外华人读者眼里最有传奇色彩的知名女作家,一个被无数青少年热爱、迷恋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不具有任何的"使命感"和"文以载道".也不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益,但能融于大众.深入读者心中,而且她的创作与她个人生活紧密关联.她曾说:"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在她创作生涯中,三毛不断地认真生活.不断地突出自我.也就不断的自塑形象.让读者体会到生活中的三毛是一个对人生具有乐观积极、至善至美的态度和主张平等自由处世原则去与人和社会交融的传奇女性.  相似文献   

5.
《伊芙琳》是乔伊斯的作品《都柏林人》中描写青年时期人物的首篇,它描写了主人公伊芙琳在家乡受到压迫的状态,对离开家乡后新生活的想象以及选择将来要过哪一种生活时两难的心态。但是伊芙琳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思想状况,决定了她的这两种选择都难以逃脱她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女性的命运悲剧性。留在家乡,她要继续承受来自其他民族、社会伦理与道德、父权制社会和家中活着的父亲和过世的母亲的压迫;离开故乡,她所相信的弗兰克无法给于她所期待的幸福和自由。只要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她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独立自由的意识没有觉醒,那么她的人生就注定是一场悲剧。  相似文献   

6.
潘海鸥 《文教资料》2006,(32):63-6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杰出的女性作家,几十年来其散文作品备受读者的关注与喜欢,其散文最大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家庭的冷漠、社会的炎凉、境遇的坎坷,使萧红倍感孤独与痛苦,而她的散文正是她心境的表露。本文主要从萧红的人生经历出发,去体味深深浸透于其作品中的痛苦而孤寂的人生之感。  相似文献   

7.
杜量 《培训与研究》2008,25(4):22-24
多丽思·莱辛(Doris Lessing)堪称英国文学史上与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齐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涉及种族、性别、人生的丑恶等。她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为读者提供了南非殖民统治下的种族歧视和隔离状况,同时也让这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女性生活逐渐进入读者的视线。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出发,结合后殖民地的社会历史背景,试图探索小说中女主人公玛丽这一人物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8.
在新写实小说中,方方的小说以她自己独有的魅力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她众多的风格和题材各异的作品中,一部反映城市青年爱情故事的作品——《桃花灿烂》唤起了读者的强烈审美意象。在这篇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现代女性对爱情执著与追求,也看到这入世间那无法脱俗的爱情以及对女性自我人格的关注。作者的冷峻笔法延续了她一贯的行文风格,正视现实中爱情幻灭的悲剧,其悲剧性的爱情结局也更令人心动。  相似文献   

9.
伊丽莎白.乔莉(1923-2007)早期的大多数作品多为元小说——关于小说的小说。一方面她对女性生活进行完全逼真的细节描绘,让读者感到她的故事完全真实;另一方面,她却总是通过元小说的特点,尤其是有意凸显叙事框架,让读者确信其故事的虚构性,从而得以尽情讲述或被压抑或被视为禁区的女性经验故事,甚至涉足一些离经叛道的主题,而且避开来自正统读者的直接针对她本人的伦理道德批评。她的元小说叙述模式为她的女主人公门争得了一定的公共话语权,也为她自己奠定了澳洲最佳"女说谎者"的小说家地位。  相似文献   

10.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南方女作家中的代表人物。然而,随着女性意识在美国现代社会的蔓延和发展,女性成长这一写作主题也开始出现在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中。《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米克是她的作品中女性成长的代表人物。本文从成长小说这一角度来分析这米克的成长过程。通过对米克成长过程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当时南方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或诗歌表现出三大侧重点:女权倾向、民族主义和生态环保意识。作为兼有女性作家以及女性学者的双重身份,阿特伍德一直关注着女性在男性社会的挣扎和斗争。通过她在小说中创造出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女性在男权社会所处的“他者”地位。在她们中间,既有屈服于传统角色要求,深受压迫和迫害的圈内女性;也有进行反抗、积极地进行自我身份确认,最后实现自我身份构建,走出男性桎梏的勇敢女性。文中选取了阿特伍德的四部长篇小说中的一些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她们进行分类研究,更好地理解阿特伍德小说深刘的主题思想,同时,对女性反思自身命运。实现自身真正的解放也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淑青 《德州学院学报》2008,24(1):15-18,47
池莉的新作《所以》,延续和深化了她在平凡的人生呈现中挖掘人性和生活本质的艺术特色,以自身敏感的女性体验为导向,立足于平凡而又艰难的现实生活,揭开纷繁复杂的生活表层、人生矫饰,直逼生存的自然状态和人性的粗鄙,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以来,迟子建一直以自己的风格与笔调述说着生活、人生、社会与人性中的美好与残酷,在作品中她一方面挖掘着世间的美好,给我们以温暖与美感;一方面也揭露着残酷与黑暗,书写着疼痛、关注着现实。她的《原野上的羊群》就表现了这种温情与悲戚。  相似文献   

14.
女作家迟子建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通过作品中的"我"在丈夫意外死亡后为排遣内心的忧伤而独自去旅行,在旅行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将社会底层的黑暗现实展示给我们,并将自己"一个人的夜晚"同"所有人的夜晚"联系起来,揭示了芸芸众生的生死哀伤。作家在刻骨铭心的丧夫之痛的体验中艰难地超越自己,同时对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做了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历经20年的蜕变和发展,池莉已在中国文坛确立了自己的重要位置.从早期的《烦恼人生》到新作《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她笔法更娴熟,文风更洗练,但是池莉的创作立场没有改变,始终关注俗世男女的生活境况与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6.
萧红的小说,作品中的主角大多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女性。在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中,萧红在刻划女性人物的深刻性和真实性上,可称得上独树一帜。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深切地关注和思考所处时代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萧红在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时,也注重挖掘这些苦难女性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她笔下的女性充满着独特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7.
狄金森的一生与花草有着不解之缘,她的园艺生活是其诗歌创作中永不衰竭的源泉。狄金森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扩大和丰富了花草意象的象征意义。狄金森诗歌中的花草意象与其特定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她以花草象征美丽的女性,男权社会之下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女性坚毅的品格。她还用花草象征自己鲜为人知的一生、反叛精神、不朽的作品、创作风格以及自己的审美趋向等。  相似文献   

18.
池莉是20世纪80年代有成就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不再依附于男人而存在,都具有独立的品格,成为了生活的主角。她们或挣扎、或反抗、或成功、或失败,以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成为生活的强者,为新时期的女性形象增添了靓丽的色彩,成为新时代女性形象的表征。  相似文献   

19.
自登上文坛之初,迟子建就坚持将目光和笔墨投注在故乡,执著地发现黑土地上生命的"美"与"痛",以怡人的温度、氤氲的温情建构起独具一格的个人风格,并在长达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将自己的文学信仰与理想贯彻始终。虽然迟子建并未确认自己"启蒙精英"的身份,但通过对其作品的细读我们可以发现,她的温暖和温情是有力量的,其意义便在于对人和人性再次启蒙,帮助人们完成对美好和谐生活的寻觅与构建。  相似文献   

20.
被人称为"古今言情第一人"的李碧华的作品多数为描写爱情的作品,她的作品中往往从出人意料的切入角度,写人物重重纠结、环环相扣的缠绕状态;写被严重压抑的情欲爆发时的异彩;写非常态的爱情关系里常态的爱情心理,并从中透露出她对爱情、恋爱中男女关系、对现代社会女性人生困境、女权主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