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季刚先生曾经说过:“古者,名词与动词,动静相因,所从言之异耳。段君注《说文》,每加‘所以’字,乃别名词于动,静词,其实可不必也。即如‘跨’、‘胯’二音,其初固同,其后乃分为二。自跨之物言之,则日‘胯’;自跨之事言之,则曰‘跨’。《公羊传》曰:‘入其门,无人门焉’;上‘门’举其物,下‘门’举其事,而二义无二文。此可证‘跨’、‘胯’之本同矣。‘胯’,苦故切,读平声,则与‘跨’之本音同”。(《声韵通例》) 无独有偶,西方“国际功能语言学会”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功能学派语言学家哈里迪,在本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搭配”(collecation)概念,建立了“意义取决于搭配”的语义分析原则,并用“搭配”范畴来进行词汇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试论词义引申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在研究词汇的教材和文章中讲到词义演变的规律时,大多认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是词义演变的规律。 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史稿》(下册)中,大量引用古书例证,说明这是词义演变的规律。他说:“依照西洋的传统说法,词义的变迁,大约有三种情况:(一)词义的扩大;(二)词义的缩小;(三)词义的转移。汉语词义的‘引申’情况,大致也可归入这三类。词义的扩大和词义的缩小都保留了原意的全部或一部分,词义的转移,则是原义完全和  相似文献   

3.
对于古汉语词义引中方式,前修时贤已多有论及。但由于视角不同难免见仁见智。本文对其中一类比较特殊的引中——修辞引中作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前人对词义引申方式研究的成果基础上,运用隐喻理论对词义的引申方式进行了重新审视,从体认引申、空间隐喻、由生理域到心理域、客体域与行为域的相互投射、下位域与上位域的相互投射等方面来探讨词义引申。最后阐述了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词义教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词义的比喻引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它具有两个以上的意义时,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另外的一个或一些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引申义。语言工作者大都认为:由于历史的发展,使得每个汉字(词)的意义居于流动状态。而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单纯观念到复杂观念,由外延变动了内涵,则是本义孳乳延展为各种引申义的总趋势。然而,倘若要辨明一个个具体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时,既要有这种从大处着眼、居高临下的总体认识,还得考察清楚在一个词的内部,本义是凭借怎样的方式产生引申义的、是通过何种途径延申新义的。恰恰在这项具体、专门而系统的工作上,迄今我们的探讨与研究还不够精深入微。在此,仅词义的比喻引申问题,谈一谈自己初步的学习体会,试着得到一些规律性的条理。所谓比喻引申,是指人们凭借着丰富的联想,在衡量、比照两种物体,两件事情,甲乙双方的形状、性质、功能、特征之后,根据两者之间的某些相像处(形似)、某种共同点(神合),用某个旧词去比拟喻称另一事物的引申方法。这种引申可细分为二种情况:  相似文献   

6.
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而词义的引申派生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是按一定的方式和顺着一定的脉络实现的。词义引申的根据和方式主要有相似类比、相关借代和相因推导;词义引申的脉络主要有"放射式引申"、"连锁式引申"和"综合式引申";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部分到全体、由实词到虚词。  相似文献   

7.
王文战  王文富 《现代语文》2007,(7):58-58,51
由于汉语词汇的丰富和汉语词汇的充分发展,词语的义项非常多.太多的多义词和多义词太多的义项让广大师生感到束手无策,理不清头绪;字词典中罗列的也只是这些多义词各个独立的义项,多而杂乱,不能让使用者理清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因而学习者只能死记硬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者语言的积累及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三、结论与建议 1.主要结论 经过上文实验、分析与对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中学生科学态度评价量表》中的各个评价指标得到了我国部分科学教育界人士的认同与支持,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认识;而且统计计算过程科学严谨;指标覆盖了态度的三种成分,内容较为完整、丰富,因此在内容效度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②经过样本测试,《中学生科学态度评价量表》与被试的物理考试成绩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与国外的《科学态度问卷》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这进一步说明该量表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③《中学生科学态度评价量表》…  相似文献   

9.
10.
一个词能引申发展出一个以至于很多的词义,而这些词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从它们的产生,从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找出词义引申的不同方式。明白了词义引申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词义发展的脉络和系统,更加系统地掌握这些纷繁词义。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词义引申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修辞格借代的运用也会引起词义的引申,我们称这种引申为借代引申.借代引申共有五种基本类型.由借代形成的引申义与由借代形成的修辞义不同.  相似文献   

12.
词义的同步引申是指一个词义的延伸影响扩散到与之相关的其它词,带动后者词义的变化。义同、义近、意义相关和相反以及有声转关系的两个词都有可能产生词义同步引申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在解释词的引申义时。笔者及许多同行都碰到了如下三个麻烦:一是教科书上对引申义的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地只停留在“从本义发展(或曰“派生”、或曰“引申”)出来的意义”的定义上,至于如何“发展”或“派生”,有些什么原理,却付之阙如,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解释,当然不会使人满意。二是清代朱骏声、现代王力等语言学泰斗都将词义系统分为本义、引申义(朱名之为“转注”)和假借义三种,这种分类应是符合词义发展实际的,因而当是正确的。而中学语文教材又添个“比喻义”。其实,比喻义也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也当属于一种…  相似文献   

14.
有关词义引申的类型,目前古汉语界从具体意义联系角度进行归纳研究的尚嫌不够。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基础义与引申义的极性联系角度作一点探讨,并根据许嘉璐先生提出的同步引申之说写点认识。  相似文献   

15.
多义词都有本义和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中衍生出来的。 本义为什么能衍生出引申义呢?这是由词义的特性决定的。 词义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特征的反映,这种反映并不是像摄像机那样把客观现实的特征如实地拍摄下来,而是抽象概括的反映,因而词义都具有模糊性;词义的这种特性使词义富有弹性而能伸张,人们可以很方便地拓宽词的用法,即用原本表示甲客观现实特征的词用于乙客观现实。如“口”本指人嘴,后来也指动物的嘴,容器通外面的地方也称为“口”,甚至供出入的地方,裂开的缝隙也都用“口”表示。这样,“口”就产生诸多引申义,成了多义词。  相似文献   

16.
修辞手段的运用会使词语产生临时意义,临时意义一旦固定下来,就成为词的引申义,因此,修辞手段对词义的引申有推动作用.本文论述修辞手段委婉对词义引申的影响,并归纳出词义的委婉引申共有三种类型:自谦式、尊人式、忌讳式.  相似文献   

17.
王静 《沧州师专学报》2007,23(1):130-130
比喻作为修辞手段可以引起汉语词义的引申,其常见类型有三种.由比喻催生的引申义是词的固定义而不是临时义.  相似文献   

18.
"扛鼎",简单说就是用手举鼎,颇类似于现在的举重活动。作为一个古老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并未将之作为条目收录其中,然而时下这个"扛鼎"却分外"抢眼",频频出现于各大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当中,现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  相似文献   

19.
词义的引申线索、引申方向及引申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多义现象的形成源于词义的派生,即词义的引申.如“兵”词.本指“兵器”,引申之,又具有了“兵士”、“兵事”义,使“兵”具有了多种意义,变成了多义词.问题是,词义的引申是如何实现的?词义的引申是随意的吗?仅从词义引申的途径、从词义引申的方式,从逻辑事理方面探讨词义引申的规律,至多让人知道某些条条框框,死记一些词的引申义发展的情况而不能让人举一反三,更没有能够回答上述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都缺乏深度,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我在教学中引进或强调了词义的“引申线索”、“引申方向”的概念,实践证明这对学生整体把握词义系统、加深学生对汉语字词的理解都是事半功倍的.如“兵”本指“兵器”,兵器是战士打仗用的,所以它又指“战士”、又指“打仗”.三种意义是相关联的,“兵器”战士用来打仗.“战士”用兵器来打仗,“打仗”战士要用兵器.贯穿三个意义的线索是“战士打仗(的)兵器”.这就是“兵”一词的意义引申线索.说它是词义的引申线索,就是说只要把握住了它,就可以融会贯通“兵”的所有意义和用法;把握了它,就可以把“兵”的所有意义串连起来,加深对其词义的综合认识程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类型、规律问题,一直处于一种分歧、模糊所至的、不同程度的混乱状态。这种状态,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不同问题间,因同一类别在归属问题上的分歧所带来的混乱。如所周知,同一类别,在应该归属于方式或类型、类型或规律、规律或方式问题上常常存在着分歧,如下表中所列类别(见下页)。分歧如此,混乱自然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