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花山崖壁画附近岩洞葬的葬地位置与环境、葬具及棺材制作法、葬制和置棺方式、岩洞葬的年代问题、岩洞葬人的骆族属以及它跟福建江西崖葬墓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曰:“黄帝崩,葬桥山。”《史记·孝武帝本纪第十二》曰;“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列仙传》云:“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对于黄帝冢究竟在何地,历来似无异议。现笔者以史料为线索,简述如下看法,供史家指正。《尔雅》云:“山锐而高曰桥也。”可见“桥山”,取山锐而高之义,绝非“沮水穿山而过,山乃如桥”。对《史记》“黄帝崩,葬桥山”,刘宋裴骃的《史记集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有成熟体系的汉字,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甲骨文构形,人们可以看到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殷商社会面貌.“姓”、“妻”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明确地反映出殷商社会群婚、抢婚的习俗,“葬”、“官”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客观地体现了殷商社会天葬、船棺葬的习俗.这些婚丧礼仪是先民生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禁止棺葬。禁棺葬的原因,一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一是木材的来源受到限制,而布衾绸缎既容易置办,也便于办理丧事,另外与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也有密切关系。禁棺葬的政策对太平天国统治区的宗法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的丧葬礼俗经历了一个由最初允许棺葬 ,到提出“禁止棺葬” ,最后放弃这一政策而屈从于传统势力的过程。太平天国的丧葬是中西文化折衷的反映 ,既具有西方基督教的色彩 ,又具有中国浓厚的传统色彩。在一个久以礼教立国的社会里 ,丧葬文化积淀着特殊的伦理文化 ,因而太平天国丧葬礼俗难逃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凡人遇仙在仙话小说中有平地遇仙、山林遇仙、洞穴遇仙、水上遇仙等几种类型,家内遇仙是平地遇仙的主干。家内遇仙小说的鼎盛期在唐、五代十国时期.唐代的家内遇仙表现为小说主角的无意遇仙.唐代女性和男性的家内遇仙都自成特色。五代时期.小说主角必须焚香诵经、辟谷修道才能遇仙.改“无意造”为“有意求”.突出宣扬了修道升仙的神仙道教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论析潮汕文化的综合性特点: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二、汉族文化与百越文化相结合;三、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相结合。海洋属性主要表现在:(一)饮食文化有海洋性特点;(二)住居建筑也带有海洋文化特色;(三)古代潮汕的船棺葬、停棺、买水等葬俗与沿海民族生活有关;(四)潮汕方言中也有不少词语反映海洋性生活。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有成熟体系的汉字,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甲骨文构形,人们可以看到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殷商社会面貌。"姓"、"妻"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明确地反映出殷商社会群婚、抢婚的习俗,"葬"、"官"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客观地体现了殷商社会天葬、船棺葬的习俗。这些婚丧礼仪是先民生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遇仙小说中,有一个独特的种类叫“洞穴遇仙”。洞穴遇仙小说又有一个固定模式,即:入穴初极窄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宛非人世。这种固定模式中有一点值得格外注意.即:入穴者并非入穴就到达仙境.而是经过一段少则数十步,多则数十里的路程才到达仙境,本文称这段路程为“仙境的通道”。仙境通道的  相似文献   

10.
卫青 《语文知识》2003,(12):30-31
《现代汉语词典》对“三长两短”的解释是:“指意外的灾祸、事故,特指人的死亡。”这个意义是怎么来的呢? 《全金元词》收有无名氏《蓦山溪》词:“不如归去,作个清闲汉。著甚来由,惹别人,三长两短。”本义是指说长道短,议论是非,后来意义发生了改变,其原因与古老的棺葬习俗和人们的避讳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11.
碑与碑文     
许慎《说文解字》:“碑,竖石也。”古时候,人们把立于宫庙门前的用于观测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桩称为碑。《仪礼·聘礼》:“上当碑南陈。”郑玄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目影,引阴阳也。”《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即拴)于碑。”那时的石碑上并没有文字,不具有纪念意义。后来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旁树立石碑,并凿上孔,用以系绳徐徐下棺。这时的碑只是行葬  相似文献   

12.
古蜀人依水而居不断迁徙,船棺送魂的风俗习惯、崇鸟崇日的民间信仰和丰富的古代的传说等为仙化思维奠定了基础,形成多浪漫、多幻想、多奇特的传统。蜀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性,又受到了道家和道教思想的滋养,与艺术浪漫思维结合在一起,不断发展。这种浪漫奇特、不循故辙的仙化思维传统,从司马相如的汉大赋到李白成为诗仙,从苏轼的豪放和梦幻到郭沫若的泛神和浪漫,都充分展示出来了。  相似文献   

13.
韩萍 《考试周刊》2009,(2):237-237
实行殡葬改革的关键在农村,如何有效地治理骨灰装棺再葬已成为能否真正实现改革、节约土地、减轻负担宗旨的关键之所在。本文以皖北某县为例,分析了农村二次土葬现象严重的原因,并提出了一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资水滩歌》语言简洁凝炼,韵律优美,具有浓郁的新化特色,较全面地反映了资水流域的风土人情,尤其是真实地记录了资水中特有船舶毛板船习俗、船工苦乐以及毛板船对当时资水流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资水滩歌》中所高歌的“舍下骨肉葬鱼肚”式的毛板船精神是《滩歌》的生命所在,也是湖湘人文精神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左传》中对春秋贵族的葬礼和丧祭礼多有书及,尤其对落葬礼仪中的饰棺墓圹、出殡改葬、陪葬人殉、升(降)级葬,对葬后祭礼中的虞、卒哭、祔、祥、禪、禘等都有所涉及,这些记载不仅再现了春秋贵族崇隆威仪的葬礼和繁缛持久的丧祭礼程式,同时也折射出了隐于丧葬礼俗之后的当时人们的灵魂不死、等级、宗法、孝道等思想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学界将福建上古时期指认为古越地古越人的错误,从“船棺为古闽族人葬俗”入手多方揭示上古时期闽非越或闽越,并指出把闽误认为越的种种原因,还原了被人遗忘和扭曲的古闽地古闽族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死”、“葬”、“墓”、“坟”、“陵”这些字的形体分析,探讨了华夏葬制的因革与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刘红艳 《文教资料》2010,(13):79-82
葬俗.是人们精神文化面貌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原始宗教信仰在其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反映。瓮棺葬,是古代以瓮或罐等陶器为葬具来安置死者的一种葬俗。这种葬俗起源于史前时期.曾见于世界许多地区.在我国史前时期的晚段——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较为流行,以后一直沿续下来。直到解放前.我国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还保留有这种习俗。本文作者对瓮棺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进而探究其中反映出的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面貌,不失为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远古300多万年漫长历史混沌阶段,洞穴、林野的的作用显著,不像后来科学、技术那样越来越起主要的作用;远古蒙昧阶段工具亦不如后来所起作用显著。“洞穴文明史”即那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史。文中以东亚系统为典型,论述了诸如“洞穴与林野的历史场”;远古人类“穿过几百万年时空隧道”;“远古人类对活动场所随机地精心选择”;以“手足功能的结合”之人类体能适应自然条件;而到“洞穴文明的晚期演化场”才出现了半地下坑穴半地上建筑的住处,此前数以百万年计的人类则住在了天然洞穴之中。在中国和日本都留下了丰富的洞穴文化遗迹,而且由东亚各族远古穴居活人对死人的纪念——墓穴,这种普遍而长久的埋葬习俗之沉重负担,反证了东亚远古洞穴文明的普遍意义及其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关于萨毗播仙部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萨毗播仙部族的几个问题李志敏笔者在探索“车尔城”原音历史渊源问题时,发现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且末一带曾经存在过一个名为“萨毗播仙”的部族①,然因篇幅所限未及深论,今就有关问题探讨如下,以就正于方家。一、“萨毗播仙”地名说质疑一般认为“萨毗播仙”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