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挺进华北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将触角延伸至华北乡村社会。在此过程中,中共将土地问题作为发动农民阶级参加抗战的核心指标,减租便成为中共解决抗战时期乡村关系的重要途径。在减租过程中,地主与农民为了各自的利益恩怨纠葛,但根据地政府及中共基层干部在调解双方各种关系中竭尽所能。纵观减租之发展轨迹及中共干部的角色调试,显示出中共基层组织向乡村社会延伸,并将农民纳入中共意识形态的革命路径。农民阶级开始登上乡村社会之政治舞台,传统农村"精英"逐渐丧失原来的强势地位,乡村社会在打破固化的轨道中开始向现代乡村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2.
小说《花牤子的春天》是迟子建谱写的一曲传统乡村在现代性进程中的悲歌。作品展现出小人物花牤子对传统秩序的坚守,村民遭遇集体性的人性迷失以及整个乡村的溃败景象,表露出作家对传统乡村未来发展的深刻忧思。  相似文献   

3.
我小时候住在乡村,蔚蓝色的天空、翠绿的田野和永远清新的空气,就是我对这片土地最深刻的印象。我喜欢这里的生活,不仅仅因为乡村的美景,更因为这里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让我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4.
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给中国乡村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中共在土改过程中通过访贫问苦、诉苦运动、挖苦根等一系列思想层面上的动员方法,以及划成分、斗地主、分果实等实践层面上的动员策略,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土地改革。农民动员不仅推动了土地改革的顺利开展,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而且对乡村权力的重构以及乡村社会权力支配体系的改变影响深远。农民动员策略对我们今天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农村,受到了来自现代工业的城市化的巨大影响。乡村的传统因素遭遇了强大的冲击,并以不可遏制的趋势发生着变化。作为社会镜像的文学,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变化,并对“乡村传统”的变化加以“质疑”与“否定”。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乡村传统价值追求的尴尬、传统道德伦理的崩坏、“人穷志不穷”观念的颠覆等传统人文价值诉求的解构,乡村风情风景的流失、乡村生存方式的改变等乡土特色因素的逐渐流失,无不体现着作家们对乡村的关怀和对社会和谐发展追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化进程中功利文化的膨胀、城市文化的强行介入以及传播媒介的多元化渗透,我国传统的乡村文化发生深刻变化:传统乡村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受到挑战;农民的自我身份认同观念趋于模糊;乡村高素质人口出现移位;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势必影响乡村少年的道德成长与学习生活。促进乡村少年的健康成长,应注重整体利益,克服教育的局部功利化,建构乡村少年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关注乡村主体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国开始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城市化成为世界瞩目的重要问题。本文概括了城市化进程的三点特征,论述了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得出了工业革命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和城市化的深刻根源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8.
一 西风,有我那在历史尘烟中未能忘却的记忆,是飞旋在辘辘车上的舞姿,是萦绕在哈萨克牧民手鼓和热瓦甫琴声中的音旋。是藏在念珠似的坎儿井中最深刻的谜语。 像候鸟的迁徙一样,在这片充斥着凄美与荒凉的大西北土地上.曾经弥漫的黄沙不知又吞了多少赤胆英雄;曾经的纵然豪情,又不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开端,中央苏区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是改造并利用中国传统社会广泛存在着的约定成俗的民间互助行为、创新并发展马列主义合作理论的结果,是作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动员与经济动员策略而在苏区发展起来的。就苏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与革命战争、经济建设、资源动员的关系而言,苏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成功地利用了赣南闽西地区乡村既有的民间互助习惯与行为,有效地动员起中央苏区民众投身农业生产与商品流通,充分调动了苏区民众参与革命、支持革命的积极性,有效集约地动员了苏区颇为紧缺的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0.
产权虽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但它与国家、政府、权力、治理等政治学要素密切关联。我国历次的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就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基层社会的治理结构。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有关土地权属关系的制度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曾经实行过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使得我国乡村社会的治理格局经历了从乡村自治、纵向官治到乡政村治的变化,并开始迈向多元治理的道路。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手段选择乃至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都是围绕土地产权重建而展开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以自己的故乡为创作背景,展开了一幅当下乡村世界的生活画卷。乡村生活的凋敝,土地伦理的嬗变,传统文化道德衰微引起的人心混乱和现实失序。深深触动了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作家带着传统故乡的记忆审视现实故乡,情感陷入了迷茫。作品以缓慢的叙述节奏,密实的生活细节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世界,作家以深蕴其中的迷茫情感启悟着读者的深思。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荆州古城西郊十公里外的桃花村,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已有二十多个年头。在这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桃花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显示出旺盛的生机,使得桃花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致富村。可是,桃花村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改变着桃花村人原有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结构,对传统乡村的社会组织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以自己的故乡为创作背景,展开了一幅当下乡村世界的生活画卷.乡村生活的凋敝,土地伦理的嬗变,传统文化道德衰微引起的人心混乱和现实失序,深深触动了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作家带着传统故乡的记忆审视现实故乡,情感陷入了迷茫.作品以缓慢的叙述节奏,密实的生活细节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世界,作家以深蕴其中的迷茫情感启悟着读者的深思.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的二元特征与趋势,更为深刻地诠释着近代城乡分离的基本格局和社会冲突的时代特征.持续不绝的乡村社会矛盾和冲突,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表征着社会生活失序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它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危机到来的前兆,也是乡村危机爆发的历史推助力.20世纪以来的乡村危机的生成原因已超越了传统时代“因土地集中而两极分化、因政治贪腐而民怨四起”的循环规则,形成了生存危机与发展危机的双重特征.对此,各政治集团和社会力量的对策多着力于解一时之困,而未能谋根本之图.历史固然不可重演,但它所凝结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却可昭示未来.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原有的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原有的土地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加速了土地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和资本化转变。本文在研究土地流转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户土地收益权维护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以其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乡村游憩建设是新农村的内涵式建设,是一种健康的旅游发展模式。将乡村游憩设计思路和消费理念纳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系统,提升到国家发展道路的高度,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文化、丰富世界文化体系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基于这一理念,乡村游憩建设需从乡土资源利用、乡村耕作与生产方式、乡村经济模式、乡村生活内容、乡村文化传统等方面着手,与新农村规划协调发展,遵循"小众旅游"、区域规划、文化发展、消费引导等设计原则,实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建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化,为人们提供持续奋斗的精神价值,创造民生幸福。  相似文献   

17.
利奥波德被誉为"美国的先知"和"生态伦理之父"。在《沙乡年鉴》中,利氏提出的土地伦理从根上拓展了传统伦理的内涵和外延,改变了人在自然中的角色和地位。利氏的土地伦理思想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土地共同体、土地健康、土地金字塔和生态良知等四个方面。本文结合《沙乡年鉴》,论析利氏的土地伦理思想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清朝中期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的土地问题进行了探讨。自乾隆朝开始,随着清朝的统治秩序在全国的巩固和加强,其对蒙古地区的政策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而直接表现是在经济上对土默特实行超经济榨取和经济剥削。为此,清政府及汉族蒙古族权贵掠夺、兼并、丈放土地达20.000多顷,蒙古族诸部之间争地,致使土默特蒙古牧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大为缩减,陷入破产境地的蒙民日益增多。在这一地区土地的典卖、兼并现象愈演愈烈,最终造成了“蒙民既失其业,又失其地”的后果。  相似文献   

19.
以前听别人说:"高考后的等待,是残酷的折磨。"当我真的经历过,才深刻地认识到:这是真的,又不是真的。炎热的6月我参加了中考。考场上的情景现在历历在目。我在那儿挥洒了辛勤的汗水,希望得到回报。估分后漫长的等待开始了:  相似文献   

20.
诗人陈衍强从开始创作之初就一直致力于写农村,他和他的诗歌都深深的扎根于故乡山村之中,他的作品多用通俗的口语写作方式对乡村现状进行诗性的描摹,对乡村的中存在的丑陋一面进行深刻的揭示,来隐性地表达着自己对乡村的真爱情怀。可以说,在一定的意义上,陈衍强是一个纯粹的乡村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