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教材简解]《认识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学生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了"米和厘米"基础上学习的新长度单位,学生对于长度的概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会在生活中使用统一的标准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一课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三年级认识"千米"打好基础。教材的安排是先认识分米,然后再认识毫米,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测量和观察了解和认  相似文献   

2.
吴锦香 《考试周刊》2013,(21):85-85
<正>一、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66—67页例1、例2.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3.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认识重量单位吨。3.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毫米、分米、千米。毫米是用来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教材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起1毫米的长度概念。分米虽然不是常用的计量单位,但对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和建立升的概念是有用的,因此教材对分米也作了介绍。分米的认识与毫米的认识在编排上类似,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千米这…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60~61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很抽象,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相似文献   

6.
“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67—68页例3,练习下十七的第3、4题.教学目的: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2.会进行长度单位厘米、分米、毫米间的简单换算.教学过程:一、预习.1.提问:1厘米=(  )毫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师:米和分米是相邻的长度单位,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也是相邻的长度单位,你们想一想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教师注意检查学生表示的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7.
【教材及学情分析】在浙教版新思维教材中,《认识毫米、分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用尺度量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学生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但是部分学生也有所了解。对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学习,教材强调学生的直观体验,设计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数一数、量一量、找一找,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8.
选择用哪种长度单位测量或者估算物体的长度是"分米和毫米"的教学难点。通过建立长度表象,让学生充分了解分米与毫米的概念,熟悉分米、毫米与米、厘米之间的转化,体现了"生本教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60~61页。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很抽象,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42~43页。[教学目标]1.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2.借助直尺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相似文献   

11.
教学第五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掌握“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认识另外两个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及它们的实际长度;记住“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会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提高实际测量能力与水平。为落实这些教学要求,教师应准备好不同厚度的硬纸片3块(分别编为1、2、3  相似文献   

12.
"认识千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然而,虽然千米也是长度单位,但是它与其他几个长度单位的学习又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像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这些单位都是学生可以利用身边的测量工具,如直尺、三角尺、米尺等直接测量得出,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比较直观地得到  相似文献   

13.
[课前思考] "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再次认识的一个长度单位,对这一内容教师一般不愿意研究,究其原因:第一,通过课前调研可以发现,不少孩子都知道毫米,有的孩子还能够说出1厘米等于10毫米,甚至有的孩子能够根据以前的测量经验,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物体的长度,那么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止步于此吗?第二,测量长度需要精确到毫米的生活事件在三年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并不常见,当我们让孩子举出生活中用到毫米的例子时,不少孩子很茫然,似乎找不到一个恰当的物体需要用毫米这么小的单位来测量,那么学习毫米有用吗?该如何让孩子感知毫米产生的必要性?第三,像毫米这么小的长度单位,怎样才能让孩子有所体验?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1毫米的观念?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时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经历毫米的产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毫米产生的必要性;通过数出计量单位的个数,把握度量的核心要素,形成并巩固测量技能:通过感知与想象,建立1毫米的观念,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持续思考.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P60~61。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抽象,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的长度,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目标:1.让学…  相似文献   

15.
<正>“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认识全部长度单位后设计的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测量实际物品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的认识,丰富长度单位的表象;体会测量的实质,选择合适的标准表示物品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量感。长度单位的认识与运用是学生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是让学生初步感悟测量本质就是度量单位的累加的种子内容。  相似文献   

16.
“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再次认识的一个长度单位.对这一内容教师一般不愿意研究,究其原因:第一.通过课前调研可以发现,不少孩子都知道毫米.有的孩子还能够说出1厘米等于10毫米.甚至有的孩子能够根据以前的测量经验,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物体的长度.那么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止步于此吗?  相似文献   

17.
分米和毫米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厘米和米之后,继续认识的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不少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后,在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建立、根据实际背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等问题上仍然模糊不清。这种认知缺陷在一些学生身上甚至会持续到小学六年级依然不会改变。分析原因,除了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不充分之...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解读 "千米和吨"是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克、千克的基础上安排的继续学习有关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知识。这一单元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19.
【教材解读】第一单元《测量》,主要由7个例题及相应的练习组成。这7个例题及相应的练习内容涉及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千米的认识和质量单位吨的认识。通过教学,让学生建立起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观念。对于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学生要形成观念难度较大。如何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们的思考是:以生活中的素材为资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活动,由形象到抽象,由感知到推理,逐步建立起长度和质量单位观念。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广告语,就是“今天,你量了吗?”让学生在生活中测量,在测量中学习。“量”就是体验,就是生活。一、对单…  相似文献   

20.
“毫米、分米的认识”这一小节,教材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告诉学生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遇到测量要求比较精确时,要用“毫米”作单位;让学生观察直尺认识毫米的长度,通过数一数1米有多少毫米来使学生掌握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关系,通过“做一做”的练习使学生正确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