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史教学中的主题探究是对历史事件的专题探究,是对历史学习从理论认识到思想升华的过程。历史教学的主题探究要源于教材、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同时也要高于教材,达到思想升华。在"主题"引领下的合作探究目标性更加明确,与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易被调动。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53):112-113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育在教育体系中也获得了更多关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新型"主题式"教学模式非常有必要,该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改变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本文主要围绕高中历史对"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进一步阐述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的作文"教学设计,遵循陶行知先生"生活是作文之源"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生活交流的需要,确定主题,组织活动,组成单元,形成系列,帮助学生克服作文没有内容的困难。本单元主题为"我们是社区小主人",内容包括"认识自己的社区"和"为社区做一件实事"。教学中,也可以把它们看做两个独立的课题。设计"我们是社区小主人",是根据城市建设和谐社区的需要。农村学校为适合其实际情况,可将主题改为"认识我们的村寨"和"为家乡做一件实事"。设计中的基本要求和操作方法,仍可供农村老师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的是"模块"结构,与传统的课程结构相比,特别突出的一点就是,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是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并且其内容都是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因此,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采用主题教学是课改所向、大势所趋。"主题教学"就是把历史学习内容设计成单个或多元化的"主题",重新规划和整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主题"立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引,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设计实效化的教学环节,使教学逻辑严密、紧凑,以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思想内涵、增强历史教学育人功能的一种教学方式[1]。本文以人  相似文献   

5.
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的是初三学生,他们对东西方文化及其历史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初中学生对世博会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如果自己参观场馆,往往是走马观花,看不明白.其实,世博会里有很多和初中历史学科相关的信息和资源,设计一节在世博园内的教学课能更生动地将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因此,我选择了主题馆之一--城市足迹馆作为我们教学活动的场所,以"寻访历史的足迹,启迪城市的未来"为本课主题,和同学们-起不仅仅通过"看",还通过"想"去理解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贯通,让历史教学基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相关内容,是把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来促进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现实、用现实的思维来评价历史,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先行组织者"在历史课堂中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历史变"活",增加历史的真实感和学生的历史感,使学生更直接地去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气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发挥出"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根据历史教学目标的需要,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使用"先行组织者"。本文结合笔者在研究课中的一些体会,谈一谈"先行组织者"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情况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一、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的问题,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教学要对生活资料作潜心挖掘,所选择的故事、视频等资源都要是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以学生已有知识、情感和经验为基础,为其主动建构和积极体验服务。生活化情境创设要遵循"四性"。一要遵循主题性。选择的内容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有鲜明的主题性。二要遵循现  相似文献   

9.
林雯 《中学生物学》2012,28(7):47-48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模型教学可以把看似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直观、易于掌握,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到自制模型的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五节"植物的开花和结果"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识别花的基本结构,笔者以鲜花为主题,尝试指导学生制作出三种模型,达到"一花三弄"之效.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正如陶行知所说:"知识来源于生活,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去学习和理解,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熟悉的生活实际阐述的科学知识,引导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让数学更贴近生活,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在实际教学中积累了以下经验。一、努力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介绍加拿大圣十字高中历史主题活动教学中的两个评价案例,描述该校两位历史教师对学生在历史主题活动教学中的表现和成就进行评价的有关策略和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主题活动教学中与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相关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如何让生活与数学教学"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9,(50):38-39
每一个学生都是社会中的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学习不应该远离社会和生活。经过细致备课后决定把"我和长江大桥的故事"作为本次作文的主题。于是生成了这节作文课。据巴班斯基教学方法分类,第二大类:"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1.在教学环节中,应重视引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与潜能。2.贴近学生心灵,弘扬"真实作文"。作文要有生活,生活化的作文训练,才会改变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正>《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没有生命,没有情感,但它来源于生活,表现的是生活,也为生活服务,因此,字里行间往往传递着生活的气息,渗透着生活的情感。缘于以上思考,笔者认识到教师要通过间接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在"做中学",在实践中认识感知。学生通过参与活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戴世锋老师的接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突破了"冲击与反应"的观念束缚,以"碰撞与转型"为教学主题,在任务驱动下创设历史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打造有"魂"(主题)、有"味"(历史味道)、有"人"(历史中的人、课堂中的人、未来的人)和有"思"(思维碰撞)的历史优质生态课。  相似文献   

16.
正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设计和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确保他们能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动"起来,在一系列的探究、交流和讨论过程中获取历史知识,理解历史事件、获取历史经验教训。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状态取决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否吸引学生的眼球,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7.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要培养学生"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要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历史学科所指的"评判""判断"等聚焦学生判断力的重要能力,教师如何有策略地去培养学生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一条路径,即以跨单元主题教学为突破口,以问题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多元方式量规评估,在课堂教学中扎实推进高中生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他们把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生活的时候,当他们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才明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才真正了解了什么是生活中的数学,才能把数学活学活用。  相似文献   

19.
<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是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对智障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特殊教育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部分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存在偏见,他们认为"爱国"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智障学生不懂"爱国"是什么,对他们谈"爱国"为时尚早,对爱国教育缺乏热情和信心,也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我校加强研究,尝试在初中段轻度智障学生中进行历史知识教学,把爱国主义渗透在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在生活与活动中帮助儿童激发道德问题意识,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重要问题,深化他们的道德情境体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