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把这个问题给一位从事写作的人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会这样说:“我喜欢读书是因为我喜欢写作!”但实际上那个读书仅仅为了写作的人,不过是一个“邮差”,或者一个尾巴主义作家,而非真正地道的作家。如果在他之前没有别的作家,那就绝对不会有他这位作家;如果在他之前没有一位说过什么的人,那他也就不会有什么东西能说给读  相似文献   

2.
你为谁读书?     
上初二的儿子刚学完一篇《为中华崛起读书》的课文,教师依葫芦画瓢,要求同学们也写一篇《我为XX读书》的作文。儿子告诉我,班里同学的读书观五花八门:有写为家长读书者,有写为将来找个漂亮女孩读书者,有为考大学读书者……儿子写的是《我为生存而读书》。我认可了儿子的读书观,也未贬低他的同学那些并不“高尚”的读书观。作文者,实话实说也,何必“低俗”时却伪装“崇高”?几天后,儿子大呼上当,说老爸的话不可轻信,原因是凡庸俗的读书观,不论行文如何入情入理,一律给了不及格。教师要求大家写成“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  相似文献   

3.
当把这个问题提给一位从事写作的人时,他会这样说:“我喜欢读书是因为我喜欢写作!”读书仅仅是为了写作的人,不过是一个“邮差”,或者一个尾巴主义作家。如果在他之前没有别的作家,那就绝对不会有他这位作家;如果在他之前没有一位说过什么的人,那他也就不会有什么东西能说给读者听。不,我决不是为了写什么才阅读,我爱读书只是因为在这个世界我只有一个生命,而一个生命对我来说是不够的,一个生命不能把我心中的全部动因都激发起来。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加了生命,尽管它…  相似文献   

4.
读书与习惯     
某日与研究生谈读书。有研究生问我读书有什么经验、心得。我说了一句话十个字:“养成好习惯,受益一辈子。”我这里说的“好习惯”不是指要养成爱读书、喜欢书的习惯。作为读书人,爱书、爱读书这是他(她)的本性使然,习惯成自然,因而用不着再说;我所说的“好习惯”,是指在读书过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喜欢读书甚至读书成瘾,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事情。毛泽东非常讲究读书方法,而且他的读书方法比较特别,于读书人很有启发。现介绍如下:1.读书先立志。毛泽东积极主张读书和学习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毛泽东就与同学相约“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间的事,不谈家庭琐事,否则,就不能做朋友。毛泽东说:“我的朋友和我只乐意谈论大事──人的性质,人类社会的性质,中国的性质,世界,宇宙!”他在《讲堂录》中倡导:“高尚其理想”、“修身”、“奋斗”、“朝气”,并强调“实意做事,真心…  相似文献   

6.
读书吧     
不读书的人,天和地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一辈子;读书的人,天和地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深秋的一个夜里,我坐在街头露天吃馄饨。摆摊人操安徽口音,只20出头,长得眉目清秀,引起我的关注。“小伙子,每个月能挣多少钱?”“二三百吧。”“可以了。天下雨怎么办?还出来做生意吗?”“不做了,躲在屋里看书。”“哦,读书?你高中毕业吧?爱看什么书?”“初中毕业。爱看三毛的、琼瑶的,还有外国人航海探险的故事。”“为什么爱看航海书呢?”“海开阔,读书的时候,我就不再是在街头卖馄饨的小商贩了,我好像是双桅船的船长,站在船…  相似文献   

7.
问题的提出 在一次关于写作研究的学术讨论会上,我听到有人提出过这么一种观点:不承认读书是写作的基础,认为写作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学习写作理论知识,而不是读书。他举了这样一个论据: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在语文课本里读了近七百篇文章,可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写作基础知识,因此到毕业后,也还是不会写文章。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调,据说现在颇为流行。鲁迅先生当年就曾指出过,要青年们千万不要相信“文章作法”之类的书,现在这类的书却又正在充斥市场。因此我认为,从理论上弄清读与写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编辑叔叔阿姨: 我们的老师总在跟我们说,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多读书,真是这样吗? 广西小读者:李纳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精确地道出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杜甫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从他  相似文献   

9.
人生与读书     
我被这篇见解不俗、飘逸不羁的读书随笔打动了,不禁想起了这两年来的一幕幕.我的学生每周要写一篇周记.每当周一翻开周记本时,我总是要先看周炀的,因为他的周记与别人不同.别的同学总是喜欢把一点点人生感悟化成一大堆,而他却是把一大堆浓缩为一点,每每叫人拍案叫好.他的读书随笔写得尤其好,多是些令人  相似文献   

10.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揭示了读书和写作的奥秘 :博览群书且能融会贯通 ,写作时才能文思泉涌 ,妙笔生花。在实际生活中 ,读书破万卷的人是不多见的。可是 ,深受一卷好书影响 ,由此激发了读书的热情与兴趣 ,并逐步悟“破”读书天机的人 ,却是很多的。我国著名史学家吴晗 ,在他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时 ,还是一位刚满 2 0岁的热血青年。一次 ,他在街市的一个旧书摊上无意中发现了《碧血录》这本书 ,立即购回并且一口气把它读完。这本书记载着明朝天启年间 ,东林党人被魏忠贤所冤杀的史实。青年吴晗“读完此书 ,胸…  相似文献   

11.
知名企业家马云最近一番关于读书无用的话引起了热议.他说:“成功与否跟情商有关系,成功不成功跟读书多少没关系.”“读书像汽车加油,得知道去哪里,装得太多就成了油罐车.不读书和读书太多的人,都不太会成功,所以别读太多书.”他强调:“人可以少读书,多干事.”  相似文献   

12.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  相似文献   

13.
读书苦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绛 《中文自修》2004,(1):51-52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  相似文献   

14.
读书之乐     
肖川 《中国教师》2004,(4):57-58
说到读书,对于内心丰富而又敏感的人,还是要禁不住怦然心动的。对我而言,最大的享受就是读书。当我静静地阅读时,我的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当年胡适之先生自诩:“读书可以忘了打麻将,打麻将可以忘了读书”,足见打麻将和读书是他老人家的两大嗜好。明末清初的学者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他同时代的学者张潮也曾有过这样的比喻:“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蔓,人不可以无疵”。所谓“癖”即稳定深刻的兴趣和爱好,没有稳定深…  相似文献   

15.
读书与写作     
我在高校教授写作三十多年,创作时间逾四十年,这里就读书与写作问题谈点体会。我从小就欢喜读书,找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也无什么目的与要求。后来长大成人,读书养成了一种习惯。但大部时间用于读中外名著,同时也读一些杂书。有些青年同志问我:“你用什么形式读名著?”采取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以集中为主。我在一个时间,比方说一年或半年,集中时间与精力研读某名家名作。如鲁迅全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巴尔扎克小说全集和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一年或半年业余时间读完一部名著。这样读.比无目的无  相似文献   

16.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  相似文献   

17.
许钰 《辅导员》2009,(13):10-10
不少同学都有这样一个困惑:明明已经读了不少课外书,怎么还写不出好作文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同学读书方法不当,还没能真正从课外书中受益。这里,就跟大家谈谈“怎样读书最有效”吧。  相似文献   

18.
周末,同学来访,见我书桌上又添了许多新书,不禁感叹:"你工作了还有空读书啊!",他的话令我想起一首著名的诗《再忙也有相思的时候》,其实再忙同样也有读书的时候,关键在于自己想不想读。  相似文献   

19.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20.
一个教授问他的学生,今天你做了什么?学生回答是读书。教授又问,明天做什么?学生回答仍然是读书。教授不但没有表扬他,反而愤怒起来:那你还用什么时间去思索呢?在这个片段中,学生的“勤奋”与教授的“愤怒”都让人感慨,而我却感动于教授的“愤怒”,更理解他对“思想”的强烈需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国人的至理名言。这句名言对读书而言无疑是正确的,它强调了“厚积薄发”,但显然也易给中国教育一种误导,仿佛读书就是积累知识。于是,教师与学生渐渐习惯了不假思索地读书,学生记住了书中的知识,考试拿了高分,那便是会读书。可是直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