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震云长篇小说《故乡相处流传》按照民间“固有的尺度”对历史观念进行解构,放射出民间艺术的神奇光芒,彰显了民间叙事风范的自由精神及其魅力。 贯穿文学全程的“情结”:论施蛰存小说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
《故乡相处流传》是一部形式特别、意蕴丰富的小说,它由4部分组成。根据叙事学的情节原则对作品进行解读,可以揭示出作品蕴含着作者对人性、对历史的一种深沉思考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权力"话题是刘震云前期小说的一个着力点,作者的笔触透过千年的历史尘埃,展示给读者一幅光怪陆离的历史图景。作者把历史虚拟化、本质化,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被抽掉了血肉,而用想象力吹嘘进生命,让他们上演一幕幕情欲、权欲、物欲的无遮无碍、不隐不藏的活剧,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4.
意象独特的人物塑造是刘震云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他的"故乡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群体意象,主要表现在奴性化人物、符号化人物、非人化人物、戏剧化人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刘震云的创作生涯中,9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是他非常重要的作品,不仅标志着刘震云长篇小说创作的开始,也是他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战略性转移,跳出反映生活细节的写实表达方式,进入自由的虚构空间,以故乡为基本空间展开了一系列历史文化空间的叙述,但正如刘震云自己所说,一位真正的作家不会重复自己的每一部作品,这两部作品既体现出相似的地方,均采用不同的小说叙事视角展现对历史文化的阐释,但又各具特色,呈现出一种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6.
刘震云的小说按照叙述人称可以分为早中近三个叙事时段。由于隐含作者对叙述人和人物距离的关系的不同,构成了这三个叙事时段的独白、双声和众声喧哗的效果。同时叙述聚焦的变化也强化了这些效果。刘震云的小说又有着表层结构与内在结构的区别,正是表层结构的行为模式与深层结构的意义模式之间的分裂,造成了这些效果。而归根结底又是由于隐含读者的参与与开放性的内结构使然,而这个开放性的内结构正是转型期社会文化自身的投射。  相似文献   

7.
《故乡相处流传》在语言和叙事上均展现出狂欢的诗学特征标志了刘震云创作的成熟与转型,在其创作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影视艺术的强烈冲击下,文学不断萎缩,当代作家刘震云选择与影视"联姻",其小说创作表现出影视化倾向,为文学扩大影响提供了新的经验。他的创作既保持了文学的品格,又能够充分吸收影视剧本的积极因素,成为当代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9.
从鲁迅故乡的民间文化来看,鲁迅的小说具有亲切、自然的乡土背景和遥远、迷离的民俗事象,从而浸润他的小说创作风格。鲁迅小说所吸收的故乡绍兴的民间文化精神,主要是绍兴典型的“鲁镇”环境与典型的乡土人物风貌以及多样性复杂性兼备的绍兴语言、特产、场所、习俗的文化特性。鲁迅小说中的民俗事象在客观上具有精神启蒙的价值目标和表现人、发现人、认识人的社会功能。他在民俗事象的描述中去发现人自身的命运及其人性方面的极大偏离,由此建构人的个性得以健康自由发展的新的文化观念。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鲁迅的小说,即可认定它对于蒙昧的人的个体担当的精神启蒙的历史使命和它以人的灵魂为基点所建立的现代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10.
刘震云一直关注被权力、金钱异化了的人性,这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遥远的响应。刘震云有相当一部分小说囊括了官场万象,关注官场中异化了的人性,如《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新闻》等。这种讽刺、批判精神一直延续到《手机》之中。渗透在“官场小说”中的对人性异化的批判锋芒,正是使刘震云作品在当今文坛别具一格的所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手机》、《我叫刘跃进》为例,通过文本细读,从蒙太奇手法和空间化两个方面揭示了刘震云新世纪小说形式的影视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刘震云的"故乡系列小说"在其写作道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具体文本而言,"故乡系列小说"不但体现了崭新的历史观念,同时,也呈现了全新的创作技法。在结合先锋的延伸与题材的选择,"历史"的反讽与民间的还原,语言的游戏与形式的重构以及乡土异化四方面内容的前提下,刘震云"故乡系列小说"带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全新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13.
《故乡》不是一篇政治小说,用“农村经济的破产”这一流行的观点来概括它很不妥当。《故乡》所蕴藏的情感体验主要是陌生与孤独。所表现的是作者鲁迅精神家园失落以后虚无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虚无生存状态下顽强不息的精神追寻。  相似文献   

14.
刘文浩 《文教资料》2007,(34):135-137
刘震云的作品中蕴含着他对于权力观念的思考,他刻画的一系列在权力场中奋斗与挣扎的小人物,在强大的社会权力机制下,日益蜕变,呈现出被物化的倾向,不仅消解掉了理想的崇高性,变得世俗与琐碎,而且其人性也遭受着挤压,不断扭曲与异化。在权力叙事中展现普通人的现实生存境况,揭示出其精神与心理的困顿,显示了一个作家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对当下社会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5.
阐明在新时期文坛上刘震云是一位风格独特且引人注目的作家。通过他的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以及在作品中渗透的“权力意识”来论述其小说创作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鲁迅的小说是我国文苑中的奇花异卉的话,那么,他的短篇杰作《故乡》则是这片奇花异卉中的最奇异者,因为较其他小说而言,它卓然凸现出一种诗化审美特征。这种特征,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尺幅画面再现无穷天地,融画、情、理于一炉。本文拟结合原文从“画”、“情”、“理”三方面对此特征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吕鹤 《鸡西大学学报》2014,(12):149-150
拟从小说影视化的角度将小说与改编后的电影对比,在审视中,分析比较改编前后叙事方式、语言等变化,梳理小说与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关系。以此为契机,搭建起电影与文学沟通的桥梁,从而拓宽电影剧本来源渠道,也将繁荣影视文学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正是由于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超时代性导致鲁迅的文章难懂、难教,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懵懵懂懂,语文教师自身的一知半解,远不足以讲好鲁迅的文章,也无法挖掘鲁迅文章的深刻内涵。作为语文教师研究文本是重要教学能力,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现以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鲁迅的小说《故乡》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度文本分析,针对《故乡》教学中常出现的教学问题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波 《教育艺术》2003,(4):36-36,5
马克思曾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生活中的事物常常以其色彩,首先进入人们的视觉,唤起人们的美感.文学作品,要再现生活中的色彩,自然也离不开色彩词的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写,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鲁迅在<故乡>这篇小说中,不仅借助色彩词来增强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而且还能恰到好处地把色彩词运用到绘景状物、渲染气氛和烘托人物上,发挥其良好的描写作用.让读者有享受不尽的美感.  相似文献   

20.
余德兴 《语文知识》2003,(10):33-34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败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以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这篇小说的感情基调是“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