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相长"通常被理解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可以互相促进,这不完全符合《学记》的原义。《学记》的原义主要是指在经典教育中,两种学习方法之间可以相互促进。本文试图对"教学相长"之义作出新解,证明只有在经典教育中才能真正落实"教学相长"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人们至少在三种不同意义上使用“教学”一词:一是教学即教授;二是教学即学生的学;三是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显然现代意义上的教学概念是以第三种观点为其共识。然而即使把“教学理解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还存在一个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如果我们把“教与学相互割裂、相互分离”作为教与学关系的第一层面,“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作为第二层面,那么“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可以作为教与学关系的第三个层面。本文将要更进一步提出第四个层面的认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之所以要确立教…  相似文献   

3.
新兴技术作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关键因素之一,正在颠覆性地改变"教"与"学"的传统模式。地平线报告作为全球总结教育成就、展望教育发展的权威报告之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发布的《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中,总结了"教"与"学"的新兴技术,分别为自适应学习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学生成功学习分析,教学设计、学习工程和用户体验设计,开放的教育资源,扩展现实技术。通过详细梳理和深入分析不同技术应用情况,并对其实践状态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接受并认同新型技术对‘教’与‘学’的重要性成为当下之所需;超前规划与部分试点成为新兴技术引入的合理途径;‘教’与‘学’的新兴技术要特别注意隐私、数据安全与伦理道德等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邹婷 《大中专文苑》2021,(2):99-100
《学记》中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教”与“学”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呈现出矛盾统一、互为促进的动态关系。充分理解“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并以此为指导,切实地将这一原则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在把握“教—学”的真实变化中不断改进课程设计与课堂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设计合理的课程评价,使文学类选修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一、遵循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1.先学后教。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里提到:"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中,就包含了"先学"的概念,即前置性预习。  相似文献   

6.
“教学相长”一语最早见于《礼记·学记》篇,并作为教育格言流芳百世,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识、运用。但对其意义的理解,本质的解释,则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第一种看法,认为“教学相长”是教学原则,它同“长善救失”、“善喻”、“预、时、孙、摩”等原则相并列。第二种看法,认为“教学相长”就是指师生关系。第三种看法,认为“教学相长”揭示了教与学结合,形成教学的全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5,(4):118-120
教与学是教育的两个方面,从"教"与"学"的小篆字形看,两字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对"教"字及"学"字进行分析,试图理清"教"与"学"的关系,纠正学界对于"教"、"学"以及"教学相长"理解的误说。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标》强调课堂教学应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设计和实施方式从‘重教’转为‘重学’,由‘强制学生适合教学’转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的‘学’,教学实施要贯彻‘教’为‘学’服务。"积极探索"先学后导,变教为探"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从根本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空间。所谓"先学后导,变教为探",即教师的"教"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原则上每一堂课,都必须在学生充分"预学"的基础上展开。"导",体现在教师  相似文献   

9.
<正>教师学习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教学职业价值。对于教师的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向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孔子所谓"学而不厌"方可"诲人不倦";《学记》中的"教学相长"本义即教师的"教"与教师的"学"相互促进;梁启超先生  相似文献   

10.
胡勤 《教育艺术》2013,(11):4+6
在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首届年会暨课题研究专题培训会上,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张洁慧老师执教的苏东坡词《江城子》一课,得到好评,荣获"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观摩、评比高中组一等奖。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在教学的立场、态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两个方面,体现了诗歌教学"少教多学"内在的学理。一是所确定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符合我们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认识和《江城子》这首词的特点,并且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二是教  相似文献   

11.
徐秀英 《辅导员》2012,(9):24-25
解读文本,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语文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老师的教学有着特殊的决策意义。因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样教’服务于‘教什么’,‘怎么教"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笔者认为,"怎么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也就是说,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12.
沧州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基于“享受语文”的理想,践行“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基本理念,逐步树立了“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的教育观,“‘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和“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的教学观,“‘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材”’的教材观,但是还存在着教学中新理念“知、行脱节”,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到位、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观尚未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发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名著《论语》,其本义是指教师自身"教"和"学"相互作用,促进自身发展。历史传承了对"教学相长"教育理念的主流阐释,而当代学界对"教学相长"教育思想的解读却存在分歧。对"教学相长"认知的归真有助于我们把握"教学相长"对教师专业发展所具有的"乐学"、"善教"、"相长"的理论价值,并提出"学""思"互补、"教""省"并重、"思""行"合一的践行要略。  相似文献   

14.
若从生本的视角看当前的教学目标设计,至少存在"对知识关注多,对‘人’关注少"、"对‘教的终点’关注多、对‘学的起点’关注少"、"对教学目标关注多,对学习目标关注少"、"关注群体多,关注个体少"等四大不足。究其原因,知识本位造成"人"在教学中的旁落,教师本位导致学生主体性的丧失,教学本质的错误理解造成教与学的两极化。  相似文献   

15.
从教学相长到教学研三位一体--论教师职后的自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对于教师的意义——教学相长的原义通过学习和教学这两条途径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肇始于教师职业产生的初期,教师“以教为学,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最早见于《商书》《,商书·兑命》曰“:学半”。之后《学记》对这种思想做了进一步阐发《,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虽然我们现在有不少人认为,教学相长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16.
"教学做合一,学以致用"即:"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最终要学以致用。"这一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我对“教学”及“教学相长”的理解 按照教育学理论,教学,通常被解释为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收知识这样一项活动。简单地说,即老师教,学生学,“教”,“学”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教学”及“教学相长”对于教师自身而言,还应存在另一种含义:就是在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8.
<正>古人常说"教学相长",本意是教和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促互进,共同发展。可见,"教学"一词主要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教,二是学。如果单纯从教师角度来理解,应该是"教师怎么教"以及"教师教学生怎么学"这两层含义,这样说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言更有意义,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尤其如此。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教师很难靠短暂的时间或者模式化的教学取得快速而显著的教学成  相似文献   

19.
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出:"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干将莫邪》选自《搜神记》,被选入沪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小说讲述了干将为楚王铸剑,被楚王所杀,其子赤在侠客帮助下为父报仇的故事。七年级学生在教材中首次接触"志怪小说",文中大量荒诞的情节、大胆的想象与奇特的夸张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而作者为何要将其写得如此之"怪"又是学生不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过去曾有过这样一种说法: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家长负责管.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简单的单向"培养"活动,学生成了教师捏来捏去的"胶泥"和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忽视了师生间情感的交往和平等互动.直到我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对教育的"理解"后,我对教学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教学应该是一个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