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相爱容易相守难,在众多80后,乃至90后开始步人婚姻殿堂之时,“闪婚”“闪离“夫妻忠诚协议”等各种新现象新问题层峦迭起。这些,都成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的遭遇和面对:爱情的生命力有多久?我们还有多少勇气去坚守爱情?在情感矛盾和现实困境的双重纠结里,我们还要不要相信爱情?如果相信,我们能否永远相爱?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三家报纸的分析,发现媒体在08年对"80后"、"90后"的关注度开始上升,而这种提升是伴随着他们参与社会事件的社会角色转换的,同时,在媒体建构的话语中,"80后"、"90后"群体开始以正面向上的群体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3.
李麟霖 《中国广播》2009,(10):64-66
现代社会,传媒的力量无处不在。传媒在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给受众带来种种误导。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些媒介在物质消费、情色消费、游戏消费方面大做文章,不惜采用夸张、变形、煽情、刺激等手法吸引受众,从而达到高视听率、高发行量、高广告收入之目的。因此,对于媒介在后情感主义到来时的狂欢,媒体从业人员理应保持警觉,也应该从商业化的迷雾中走出,回9-~aY-常理性,重建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一个以80后、90后年轻人为主的公益支教组织,立志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中国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如今,他们已在中国坚持6年之久,并不断发展壮大。他们期待,今天的孩子长大后,会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看到他们影子。而那时,他们的影响已是一整个社区,一整片土地  相似文献   

5.
如今,各新闻媒体里,活跃在采编第一线的大多为“80后”、“90后”。他们的异军突起,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新生代媒体人群体。  相似文献   

6.
田楠 《新闻世界》2011,(1):171-172
上世纪90年代末,"80后"这样的词汇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常常被贴上负面的标签,而在2008年我国发生了一系列大事件之后,对"80后"加以褒奖的报道越来越多。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得出,"80后"的媒介形象呈现出由叛逆逆转为坚韧不拔,即由批评逆转为赞扬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90后已经不再是小孩子,无论人们是否愿意承认这一点。1990年出生的大学生很快就会走向社会。他们不再是“同学”,而会成为社会中坚们的“同事”。  相似文献   

8.
在上海世博园内,活跃着一批来自于国内外的"80后"、"90后"志愿者,因身着白绿相间的工作服装,而戏称自己为"小白菜"。从世博会4月下旬试运行、5月1日正式开园直至如今,陆续已有三万多名(截至7月底数据)"小白菜"圆满地完成了在世博园的志愿服务工作,预计到世博会结束,他们的累计数量将达到八万多名。本期"我的世博 我记录"征文栏目,特别选取了来自"小白菜"先行部队——复旦大学志愿者的一组稿件,请他们用自己充满智慧的思考、特别的视角、青春飞扬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一段段亲历、亲见、亲闻的世博故事。  相似文献   

9.
刘岩 《出版参考》2009,(8):11-11
作为一个话语事件的“80后”论争,其最值得玩味的地方,不在于新旧两代人或两种观念的冲突,而在于双方事实上一致认同的体制以自我生产的“反体制”镜像压抑和替代了反对本身。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大众的阅读兴趣仍在继续地扩张。“80后”、“90后”读者群将阅读视线从报纸移向手机或网络,成为宠尚电子图书一族。然而,无论是大众阅读率普遍上升,还是移动阅读模式的崭新问世,读者们依然对传统纸质媒介的晚报文摘类情趣盎然。现在很多报纸都热衷开办或恢复过去所办的文摘版,这就是很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青年似乎成了媒体眼中的麻烦制造者,许多冠以“80后”或“90后”标题的文章要么对当代青年冷嘲热讽,要么在对比和怀旧中感叹“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有学者尖锐地提出:现在只有青春文化,青年文化业已消失了。“青春”与“青年”(14-28岁)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前者强调的只是生命周期和年龄的自然状态,而后者却常常暗示着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2.
最近屡次看到关于年轻人有知识-没文化的批评。如著名学者于丹批判现在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高分低能。她说:“做事认真就是忠,宽以待人就是恕,学不会这两个字,分数再高的学生也是无用的。”诚然,职业规划大赛、奥数大赛无法教给孩子们仁爱宽容,也不能教给他们真善美。当社会舆论屡屡指责“80后”“90后”们道德缺失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认真审视当下:这个社会到底为他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文化消费品?笔者认为,混乱不堪的青少年读物市场正在对青少年的价值塑造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本刊讯7月10日,《创业:我们的故事》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发布会以还原央视2套收视金牌栏目“对话”形式召开,央视财经主持王凯担当此次嘉宾主持,凡客诚品CEO陈年、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参加了精彩对话互动,给在彷徨中的创业者们一次难得的创业指点。该书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与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联合策划,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一些“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工作者渐渐走进新闻队伍,有的已成长为多家媒体的主力军。在不少人心目中,“80后”、“90后”是独生的一代,是“没有责任的一代”。客观地讲,这一代人虽然有不成熟的一面,但他们充满朝气和激情,有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眼光。他们渴望被认可和重视,特别是在情感方面和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的渴求更加强烈。如何引导这些后起之秀扬长避短,是保持新闻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摆在各级新闻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任琦 《新闻实践》2011,(10):14-14
机器转动,发出巨大的轰鸣。一块块绿色的小“板子”在我眼前流过,把这些小板子放人夹具,进行FT检测,30多秒后,如果电脑显示是“PASS”就交给下一道测试。9月,我这个70后与80后小董一起走进杭州的一家电子工厂,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研,并跟班劳动12小时,亲身体会制造业工人的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17.
徐雅琪 《视听》2023,(5):29-32
哲学领域的真相观经历了漫长的流变过程,康德提出的“合理性”颠覆了基础主义时代秉持的真理符合论,真相观就此进入相对主义时代。现代哲学家与新闻学者注意到语境、建构性对于真相观的影响,客观性作为人们争取还原本质之真的一种策略性仪式逐渐确立。新闻业界对于“后真相”的警惕本质上是情感转向挑战真相观传统的焦虑型反应,媒介技术迭代、新闻生产进一步液化等确实催化了种种乱象,但“后真相”并未颠覆新闻业根基,其本质在于无共识以及信任走向异化。由此来说,中国新闻业面对的挑战是结构性的,事实核查无法解决经由时代棱镜折射而放大的体制机制缺陷。  相似文献   

18.
作为数字新闻学认识论的演变核心,“情感转向”即新闻以体验创设者的角色嵌入大众日常生活,具有情感询唤和关系表达的宽度价值。本文立足于经验并展开理论想象,探讨情感维度下合理接纳主观的新闻实践,以及其中蕴含的新闻学体系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阚乃庆  万依 《视听界》2009,(4):79-80
平民娱乐时代,电视前所未有地放下了身段,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从电视“土豆”变成荧屏“达人”,在电视节目中一展风采。但是这一热潮的出现并不是问题的终结,而恰恰是新一轮问题的萌发——电视在满足平民娱乐的同时,毕竟还是一种“SHOW”,在自我宣泄、自我释放、自我满足之外,究竟靠什么内容传递给“沉默的大多数”——电视观众?  相似文献   

20.
高紫晗 《视听》2023,(4):117-120
消费社会与媒介化社会发展的双重趋势,使球鞋从“实用至上”的商品逐渐演变为具有独特含义的文化符号。本文以网络社区的球鞋文化迷群为研究对象,探讨球鞋文化迷群的生成逻辑及其媒介传播实践。研究发现,球鞋文化在被消费主义浪潮裹挟向前的进程中,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实现了后亚文化意义上风格的横向扩展,并随着消费的情感转向实现文化资本与商业资本更加深入的融合,使得边缘化的球鞋文化在资本的推动下不断走进大众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