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是文采问题。 刘勰说:“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说的是文采问题。 何谓文采?文采是指文章的文辞风采,是构成文章风格和质量的要素之一,属于表现形式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古人认为:说话要动听,就得讲究辞令;文章要耐看,就得讲究文采。孔子就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精采》中也讲:“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讲得都很有道理。思想和学问的传播,要靠富有文采的文章。倘若文章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么能传之久远呢”? 所谓文采,指文章的文辞风采,构成文章风格和质量的要素之一,属于表现形式的范畴。它是作者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千古事     
王东京 《出版参考》2010,(11):11-11
人们所以写文章,大凡是有话要说;读者所以看书,通常是为了获取新知。如同说话需要听众,写文章也需要读者。但写文章与说话,毕竞又有不同。说话,可以哪说哪了;而文章一经面世,就如离弦之箭,不能回头。古人云“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故著书作文,须得十二分用心才行。  相似文献   

4.
初学作文,生怕哪个意思说不到,拉杂支扯,泥沙俱下。而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意思都有,又不知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文章犯了一个毛病:堆砌。所以文家极言:“为文之道,割爱而已”。  相似文献   

5.
一些青年新闻工作者凑在一起,谈起某些老同志采写的新闻作品,往往议论道:“缺少文采,干巴巴的。”“英雄割剧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杜甫《丹青引》)舞文弄墨的人,谁不希望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可是,新闻作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文采”呢?有的青年记者以为,华丽的词藻多些,景物、天气、人物心理动作描写细些。这样的文章才有“文采”。所以,在一些新闻作品(特别是人物通讯)中,一些同推进情节、塑造人物毫无  相似文献   

6.
高辉 《军事记者》2010,(3):26-26
古人云:“文无定法,文成法定”;“设文体有方,变文之数无方”。这些都是说文章并无固定的章法,一篇文章一个样。文章写好了。写法也就由自身表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7.
巴金 《出版参考》2011,(9):40-40
最近听说上海《新民晚报》要复刊。有一天我遇见晚报的前任社长,问起来,他说:“还没有弄到房子”,又说:“到时候会要你写篇文章。” 我说:“我年纪大了,脑子不管用,写不出应景文章。”  相似文献   

8.
最近听说上海《新民晚报》要复刊。有一天我遇见晚报的前任社长,问起来,他说:“还没有弄到房子”,又说:“到时候会要你写篇文章。” 我说:“我年纪大了,脑子不管用,写不出应景文章。”  相似文献   

9.
李莉 《声屏世界》2013,(11):66-66
新闻拒绝卖弄文采、堆砌辞藻,但从不拒绝文采,以让人赏心悦目。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新闻文采要缘事而发、淡中有味。这就是说:一方面,新闻需要文采,用文采来消除平铺直叙的“文件味”“工作调”“总结腔”.增添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新闻的文采要张弛有度,顺势而为,适可而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语言要准确、生动、凝炼,不能哗众取宠、长篇大论、拖泥带水。  相似文献   

10.
1、避免“文”而不“实”。并不是说新闻语言就不需要文采、不需要艺术,如果一味追求“实”而忽略“文”,新闻语言就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新闻语言也需要创新、需要适合新闻语言的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11.
易水 《新闻知识》2000,(5):35-36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朴实多于文采,不免粗俗.文采多于朴实,又不免虚浮,朴实和文采要配合适当,才可以称得上君子。写新闻何尝不如此?光有材料.五要素也具备,却缺乏文采,就难免枯燥乏味,而文辞华丽,却没有实际的内容,就像给丑女浓施粉黛,只能给人虚假的印象,同样不受欢迎。只有“文质彬彬”,才能称为好的新闻。 过去,由于“四人帮”的破坏,以及新闻队伍素质不高,“质胜于文”的现象比较普遍,八股文、大话、套话、材料语言满天飞,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孔子还说“…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篇新闻精品、佳作,不仅要立意深刻,内容高雅,而且要结构新颖,写得精彩,字里行间溢出文采,读之琅琅上口,让人爱不释手。然而,目前报刊上的许多文章和新闻,却写得平平淡淡,读来无味无采无奇,不那么吸引人,缺乏可读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缺少文采。 古人认为:说话要动听,就得讲究辞令;文章要耐看,就得讲究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这么讲:“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倘若文章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能持之久远呢?  相似文献   

13.
新闻英语写作是英语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写作的质量既取决于高品质的素材,又取决于出色的文采。孔夫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讲文采的重要性。怎样才能使一篇文章流畅自然,衔接方法的正确运用是问题的关键。而“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篇组织原则”(Connor,1996:5)。外语学习者在写作或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目的语语篇组织规律的了解,往往把母语的语篇组织原则迁移到目的语中,造成文章或译文的结构偏差”。  相似文献   

14.
“写”和“改”,是写作实践中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方面:“写”是粗加工。“改”是精加工:“写”是一次,“改”是多次:“写”是基础,“改”则是提升。写难,改比写更难。南宋诗人戴复古曾说:“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玉经琢磨方成器,句要丰腴字要安。”虽然说的是写诗,其他文稿也是一样,修改出精品,精品文章也是修改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写出文采来     
写文章或报道,都要力争写出文采。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话讲得很有见地。文章、报道的内容再好,没有一定文采,读者就可能减少,写作的目的就往往难以达到。文采,即文章写得很漂亮、很出色,有高超的写  相似文献   

16.
薛宝海 《视听界》2008,(2):118-118
上周的《南方周末》作了“浩然去世”专题,这使我想到了几年前也是在《南方周末》上发表的一篇抨击浩然的文章。那是针对浩然“发文说自己是农民作家”,文章言辞激烈,读来很爽,更精彩的是文章结尾:“全国农民在文化大革命受苦受难的时候,你浩然在干什么?在享福!在作威作福!你也敢说自己是农民作家,呸!”  相似文献   

17.
李洪 《新闻前哨》2006,(11):22-22
清人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李渔讲的虽是写好文章开头的方法,但作标题又何尝不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聪明误     
孙玉祥  智者 《出版参考》2007,(10):41-41
文人十有八九是聪明的.这聪明的表现之一就是看不起上司.认为上司不如自己聪明。所以,他要么看不起上司的文采.要么说上司文理不通.要么就干脆说上司一窍不通——岂止文理。晚唐时的温庭筠可以说是个例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一些黑心的商贩往猪肉里注水,以赚取昧心钱;还有往白条鸡甚至鸡蛋里注水的。现在报刊上的某些文章,语言罗嗦、重复,废话太多,好似文章中也注了水,读起来,有吃注水肉的感觉。当然,这些作者朋友文章中“水”多,不能与黑心商贩为赚昧心钱而往猪肉里注水相提并论,他们只是“道行”不深,“修炼”不到家而已。 如何使文章精练,挤去其中的“水分”呢?我这里有两剂良药——  相似文献   

20.
东北大菜     
读过一篇章——说某人经过一条饮食街时,看到一家饭店门口贴了张大红字条,上写“北大菜”,顿时觉得,此饭店和名学府的结合,增添了汤汤水水的化底蕴。后来风卷字条,露出前面的一个字:“东”,原来是“东北大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