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海滨 《成才之路》2014,(22):45-45
正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于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在小学教育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学,还需要适应小学生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个人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贵有疑,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也是适应课程教育的重要目标,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对各种知识进行分析,促使学生进行探索,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重点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进行深入的探索,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创新能力不仅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更是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活力。而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让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进而不断地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如何鼓励学生调动自身积极性,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当然就"不进"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达到让他们自主创新学习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创设情境,激发质疑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一代创新型人才已是当务之急,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现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  相似文献   

6.
<正>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疑问,那课堂学习就如一潭死水没有涟漪,学生也会在平庸中磨灭灵性,在守旧中固步自封,丧失创新意识,湮灭求异活力。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优化教学行为,强化问题引领,发展问题意识,为学生和谐成长助力。一、构建和谐环境,让学生敢问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一方面来自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层面是课堂的气场和师生所营造的氛围。如果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活动,那学生就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参与学习思辨,使学习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7.
8.
正学贵有疑,在学习过程中疑问能够推动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和奋斗。疑问的解答过程能够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可见,疑难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拥有者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会更加突出地锻炼学生,促进学生快速地进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发问能力的培养,逐渐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质疑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激励和鼓励学生形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并且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运用自己已  相似文献   

9.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在质疑状态下,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高、效率也高。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的不竭动力,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而努力。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一、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创造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的获得不是靠传授或是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书本知识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首先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我们实际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才真正激发和启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在数学教学中,总是老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做才能培养学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的主题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神圣使命 ,也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 ,既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数、形及其它空间结构的认知过程、智力发展的过程、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同时又是让学生主动学习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呢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 ,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只有在民主和谐…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成为教育界最为关注的话题。历史作为初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承载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用,这就需要广大历史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实施创新教育。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现代素质既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时代赋予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4.
王亚娟 《小学生》2013,(3):60-60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机械地向学生传输知识,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县教研室推行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潜能,使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真正地把学生摆在了第一线。其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要把握好这一环节,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开启学生思维的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重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能力,成了当前小学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质疑,能够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在兴趣的驱使下认识缤纷多彩的数学世界。为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水平,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本文将通过分析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和能力的必要性,探索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只有学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解答问题,才能有利于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创新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是要让学生有质疑的精神和意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最终取得数学学习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张爱凤 《学子》2014,(1):50-50
正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学科,而低年级阶段是学生刚刚进入小学,接触数学学科的重要学习期,在此阶段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习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兴趣是点燃智慧、激活思维的火花,是探索知识、不断进取的动力。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樊怡 《时代教育》2007,(10Z):92-92
数学审美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感受数学美;鉴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能力。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数学美感的能力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程改革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显著的标志。在知识经济时代 ,强烈的创新意识、旺盛的创造能力日益成为构成人的素质形成人格力量的根本要素。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创新才有进步 ,有创新才有发展 ,有创新才有腾飞。因此 ,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教育 ,已成为 2 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课堂教学作为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呢 ?在教学工作实践中 ,我进行了如下一些探索。一、在引导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