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忌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  相似文献   

2.
休闲沙龙     
声音如果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忌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  相似文献   

3.
1.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2.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3.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4.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5.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6.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7.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8.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9.给孩子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10.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少家长自我教育的十个策略  相似文献   

4.
书架     
《教育》2012,(12):62-62
在写作中教育孩子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永远是孩子。所以对孩子总是很包容,就是做错了,也认为他还是个孩子。其实,这个观念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一天天在长大,他的思维思想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你总是以“他还是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不理解他,  相似文献   

5.
一位教育专家说: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们。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相互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环境造就人才@舟辑~~  相似文献   

6.
周仁洋 《湖南教育》2003,(17):43-44
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期望: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爱轻拍孩子的肩,临睡前给孩子一个吻,与孩子道别时跟他挥挥手,孩子回家时给他一个问候,这些都是在向孩子表达“我爱你”。当他疲倦或者萎靡不振时,抱一抱他,给他一些爱抚,利用照料孩子睡觉、吃饭和玩耍的时间来增强你与孩子的亲密感。  相似文献   

8.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胆小;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激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 --多萝茜·洛·诺尔特  相似文献   

9.
我想说我是个孩子,可孩子总会长大的,所以我们不会永远是孩子。彼得·潘是一个孩子,纯粹的孩子。他有他的neverland,那个我们永远都到不了的地方。曾经喜欢彼得·潘是因为他  相似文献   

10.
张中平 《教育》2012,(34):62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永远是孩子。所以对孩子总是很包容,就是做错了,也认为他还是个孩子。其实,这个观念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一天天在长大,他的思维思想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你总是以"他还是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不理解他,进而会觉得你瞧不起他,矛盾容易出现,沟通会越来越艰难。而如果你积极地选择与孩子同步成长,那么你对问题的处理方式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地修正,与孩子的沟通就会顺畅很多。  相似文献   

11.
孩子降临人世了,我想得最多的不是给他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而是怎样去发现他,读懂他,理解他。我发现我的孩子求知欲很强,就极有耐心地回答他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读懂我的孩子极富个性,便尽力事事以理服人,不强制他,更不压抑他;我理解我的孩子终究是个孩子,他爱玩,更  相似文献   

12.
1.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是一个有思想、看法、需求、情感的独立的人。我们要正视他的存在,理解他的愿望,肯定他的努力,赞赏他的成就并给予他合法的权利,即使孩子的想法与你的想法发生冲突,我们也要尊重他的个性,不要强行为他做主。如果孩子的选择最后是错误的,对于他来说也比你为他选择好,至少他尝试过,并深刻明白自己的选择错在哪里。这样的尊重,对于孩子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非常有利。2.尊重孩子的情感。从大人的角度看孩子,会觉得孩子某些情感是不可理解的,其实,换个角度想,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大人,大人也经常无理取闹。二者虽矛盾,但并非不可以统一。只要你明白孩子的情感本来和大人不  相似文献   

13.
金缨 《家教世界》2016,(4):10-11
当孩子遭遇同伴之间的麻烦时,大人应该选择站在他身后,鼓励他、帮助他,而不是冲在孩子的前面替他解决问题,更不能用错误对待错误。孩子跟小伙伴交往中遭遇麻烦的时候,家长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态度——站在他身后鼓励他、帮助他,还是冲在孩子的前面替他解决问题?我们不仅要解决当下孩子被欺负的问题,更是要从长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15.
我有个同事,他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连一首完整的歌也学不会。每当他看到别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唱唱跳跳,自己的孩子象个哑巴,他心里就不愉快,于是经常训斥孩子,骂他是“黄鱼脑袋”,越骂孩子越自卑,甚至连最简单的儿歌也忘得一干二净。我还听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在幼儿园里私拿了一只苹果,邻居的孩子告诉了他的爸爸,做爸爸的不进行正面教育,把孩子劈劈拍拍地打了一顿。第二天,这个孩子到幼儿园,把邻居的孩子也打了一顿。这事让他爸爸知道了,自然免不了又是一顿打。  相似文献   

16.
《家庭与家教》2004,(7):50-51
优秀的父母应给孩子以下十大礼物:1.每个孩子都需要的爱父母如何来表达自己的爱呢?建议:轻拍孩子的肩,临睡前给孩子一个吻,与孩子道别时跟他挥挥手;在孩子回家时给他一个问候,当他疲倦或精神萎靡不振时,给他一些爱抚,利用照料孩子睡觉、吃饭和玩耍的时间来增强你与孩子的亲密感。2.纪律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有一些应该遵守的规矩。建议:使用严厉的但却是能被孩子理解的纪律来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然后再平心静气地向他解释。3.以身作则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他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他们为楷模。建议:时刻提醒自己,你的孩子正在观察你,…  相似文献   

17.
玉洁 《宁夏教育》2009,(4):78-78
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当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时,孩子就会感到他得不到理解。只有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时,他才会觉得受到了重视,他的行为才会良好,因为孩子生活在感觉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18.
一、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二、给孩子一个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主要供孩子学习和玩耍。不要因孩子房间里或桌面上很乱而责骂他。三、向孩子提供一些健康向上的书籍和学习材料。定时为孩子读点东西,让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四、抽空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玩。适当给孩子买一些他喜欢的玩具,并和他一起玩。  相似文献   

19.
杨丽丽 《辅导员》2009,(23):23-23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读;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遵循这“六大解放”,笔者一直尝试着采用“趣、乐、玩”的语文快乐教学法。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