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东南亚、印度及我国西双版纳等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着一种常见的棕榈科木本植物——贝叶棕.古代印度人称之为"Pattra"(梵文),汉译为"贝多"或"贝多罗".这种树的树叶狭长,不怕潮湿,耐久性强,两千多年前就有人将它作为书写材料.印度及我国西南某些地区都曾流行过这种贝叶书籍.印度的贝叶书籍(以佛经居多)很早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不想让人知的事,尤其是那些弄巧成拙的事一旦败露,人们就会说是露了“马脚”。何谓“马脚”?“马脚”者,马氏之脚也。相传,布衣出身的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当过牛倌,做过和尚,所以,在选择终身伴侣时,与一位同样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这位马姑娘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天足”,这在当  相似文献   

3.
《考试》2011,(11):54-54
“经济”一词最初在《周易》一书中分别出现。“经”解释为“径”,即指阡陌。“济”字从水旁,解释为“渡”,即指渡水。“经济”两字的连用,始见于隋人王通的《中说》(又名《中文子》)“礼乐”篇里的“经济之道”,原意是指经邦济世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的意思。古时有副对联:“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夸奖司马迁的文章写得好,赞赏诸葛亮具有治理天下的卓越才能。可知古人所讲的“经济”一词,意在治国平天下。这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财政经济完全是两回事。  相似文献   

4.
郭灿金 《小读者》2010,(10):49-49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相似文献   

5.
“中国”这个词由来已久。春秋时所说的中国,有的是指京城。如《诗经·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有的是指华夏族、汉族地区。古人认为四方为夷,四夷之中的国家为“中国”。如《诗经·小雅·六月序》;“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四夷之中的国家,以前指河南省一带。后来指华夏族、汉族所居的黄河南北和中  相似文献   

6.
7.
最早使用“中国梦”这个词的是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进入近代,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一些有志之士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做了各种各样的“中国梦”。1932年《东方杂志》发起了寻找“中国梦想”的征文。1987年话剧《中国梦》上演以后,一些人开始使用“中国梦”这个词。2006年,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等发起召开“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后,  相似文献   

8.
笔者讲授高中《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一节时,引述了阿拉伯统治者默罕默德的一句话:"求学问尤当去中国",当即有学生发问:"我们国家以前就叫中国?难道外国人也知道?"然而,尽管"中国"一词古已有之,但古今含义相距  相似文献   

9.
<正>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中国"本意是指京城,如《诗经·大雅·民劳》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诗传》就解释为:"中国,京师也。"后来,"中国"也引申指中原地区、天下之中心等。而"人"与"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民,众萌也。"那么,"中国人民"作为完整独立的语音单位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0.
<正>最早使用"中国梦"这个词的是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进入近代,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一些有志之士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做了各种各样的"中国梦"。1932年,《东方》杂志发起了寻找"中国梦想"的征文。1987年,话剧《中国梦》上演以后,一些人开始使用"中国梦"这个词。2006年,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等发起召开"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后,"中国梦"一词引起了较为广泛的讨论。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相似文献   

11.
动量词是汉语量词重要的一类,"回""次""趟""遭"这四个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动量词,重点分析这四个常用动量的起源和演变,观察其使用情况,考察其从古代到现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是个养狗历史十分悠久的国家,中国古代的狗,多用于看家、狩猎、放牧,甚至食用。警犬一词的出现也超过千年了,不过,用于侦察搜捕、缉私查毒、灾难救援等,却是近代狗的新使命!战国时期,中国已将狗用于作战了,这时出现了最早的警犬。不过,当时并不叫警犬,仍然叫狗。《墨子·备穴》中记载道:穴垒中各一狗,狗吠即有人(指敌人)也。这是  相似文献   

14.
近日,在某省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中有一个陌生的词语赫然入目:南中国。虽说语言在演变发展,出现新造词语是正常现象,但对这个词语,笔者以为当休用。其一,不合造词规则。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新词的出现不能违反语言习惯。日常用语中一般没有“单音方位词+国家名”这一偏正结构形式。例如没有“东中国”、“西中国”之说,这如同没有“南地球”、...  相似文献   

15.
如果把一篇好文章比作一座精美绝伦的建筑,那词语就应该是那一块块砌墙的砖。“万丈高楼平地起”,用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句子、段、篇的质量。唐朝诗人贾岛“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诗圣杜甫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要想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一定要从用词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本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以说,对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本来含义的探求与说明,仍然是今天学术界一个有必要考究的课题。 谈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本来含义,有不少人认为是指“以文教化”,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这一说法是不确切的,原因在于这种说法没有通过系统分析、综合考察丰富的文献词义和释义专书的词义来深入挖掘词义的本原。  相似文献   

17.
邸永君 《甘肃教育》2011,(18):75-75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尚书·梓材》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其本义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后来随着所指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在的都城,即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有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苌注日:“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即京畿。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19.
近日,在某省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中有一个陌生的词语赫然入目:“南中国”.虽说语言在发展演变,出现新造词语也是正常现象,但对这个词语,笔者以为不宜使用.  相似文献   

20.
在英语新词中有不少杜撰词,它常常通过大众媒体、网络和人们的口耳相传进行语言模图的复制而传播,一个杜撰词,从开始出现到消失,要经历一个过程。了解杜撰词的特点和来源,才能更好地了解语言学的这一分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