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说艺术的本性是真理之设置入作品,这一观点包括艺术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两方面。其中真理的生成相关于艺术的创作,真理的发生相关于艺术的保存。但是在此文中,海德格尔却是首先以艺术的保存来展开关于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揭示,然后才转向对艺术创作的探讨。在这一转变中,关于真理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2.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说艺术的本性是真理之设置入作品,这一观点包括艺术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两方面。其中真理的生成相关于艺术的创作,真理的发生相关于艺术的保存。但是在此文中,海德格尔却是首先以艺术的保存来展开关于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揭示,然后才转向对艺术创作的探讨。在这一转变中,关于真理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3.
艺术:柏拉图心中的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并非如通常所说的敌视一切艺术,他驱逐的仅是摹仿现实的艺术及其作者,而推崇呈现理念的艺术。这是因为,就其与真理的关系来说,摹仿艺术远离真理,而呈现理念的艺术接近真理;就艺术的社会功效来说,摹仿艺术会腐蚀读者的心灵,而呈现理念的艺术能培养读者的美德。按照柏拉图的逻辑,呈现理念的艺术是可能产生的,因为灵魂不朽提供了其产生的前提;去蔽提供了其产生的手段;虔诚和知识提供了其产生的基础;而神灵凭附是其产生的保障。不过,呈现理念的艺术很有可能使得艺术单一化并导致艺术的最终消亡。这正是柏拉图没有正面提出呈现理念的艺术的原因,也是柏拉图艺术理论遭人诟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艺术与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 ,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 ,艺术比科学更能揭示真理 ,往往艺术本身就是真理 ;艺术家是一种探险者的人格 ,确切地说是精神领域的探险者 ,他们要进入常人未尝进入、或不敢进入的领域 ,从而突破文化习俗而激起一种生命的热情 ,产生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凡创新皆从艺术开始 ,教育要创新 ,最直捷的契入点当属艺术活动 ,因为教育与艺术共同涵盖了人格与理念 ,而这二者最能体现生命主体之特征。教育在根本上是人格塑造过程 ,这个过程生生不息 ,无早无晚。故孔子说 :“朝闻道 ,夕死可矣。”“朝闻道”时是一种人格境界 ,“夕死…  相似文献   

5.
生活与艺术     
艺术的源泉是生活,这是为整个艺术史从原始艺术一直到现当代艺术证明了的真理。本文来谈谈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艺术理想的核心是艺术模仿观,其哲学基础是关注艺术与真理(逻各斯)关系的艺术真理观.赫拉克里特把逻各斯当作真理的言说,认为研究自然可以把握逻各斯.苏格拉底主张从人的立场与自我完善的需要去追求真知(逻各斯),艺术只能在道德目的论原则下为人服务,否认艺术自身就是逻各斯的范畴.柏拉图强调理念就是真理,哲学就是研究和认识理念的途径,艺术只是理念的模仿的模仿,既非逻各斯,更非真理本身.亚里士多德扭转了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歧视艺术真理性的哲学倾向,认为艺术模仿与哲学一样都是真理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艺术本体论涉及了三大基本问题:(一)作品与物的关系,物是作品的屋基,(二)作品与真理的关系,真理将自身设入作品。(三)艺术与真理的关系,诗与思均源于存在并达到真理。他的艺术本体论建基于存在论,也是本体论人学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要阐明人诗意地生存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尼采早期认为艺术具有至高无上之价值;中期彻底否定了前期艺术价值观,认为艺术有害清醒的、自立自主的人生,提出科学将取代艺术;而后期重新肯定艺术具有至高无上之价值.尼采艺术价值观的变迁与他对理想人生、真理、文化、人类未来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艺术是人类最最基本的活动之一。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它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世界的快乐,并有悠久的价值。艺术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当今世界和未来世界之真理”。艺术具有认识价值、道德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自身价值这四重价值。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功利主义美学和超功利主义美学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0.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于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1.
人生意义的问题,是现代西方哲学美学的焦点。现象学宗师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侣导,海德格尔对此在生存的探索,无不以此为鹄的。当代德国美学家伽达默尔接续了他的先师未完成的探索,他以艺术现象为基地,以现象学的原则为方法论,踏向了追索人生真理的途程。从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起,西方人就认定了这样一个信念:科学是论证和确定真理的领域,艺术则是幻想加虚构的场所。当代分析哲学更是向人们表明,艺术王国是比喻、象征、夸饰等修辞手段的用武之地,艺术语言指东言两,南辕北辙、模糊不明,既不能证实,亦不能证伪;艺术无论如何也不能和真理沾上边…  相似文献   

12.
艺术凝思     
一 艺术是一只搏击长空的鹰, 真理是她的翅膀, 理想是她的另一只翅膀。 二 作家并不发明真理, 他只是使她更耀眼。 三 无色彩, 就是一种色彩。 四 谬误问真理道: “你是怎样使自己成为正确的呢?” 真理回答说: “我有四只耳朵, 用其中的三只去听取批评。” 五 美是一种力, 借助感染而放射。  相似文献   

13.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否弃艺术的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批判对我国当代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石窟艺术在佛教艺术中占有十分显要的位置,中国的石窟艺术博大而精深,渊远又流长。从公元二世纪开窟算起,至明清小规模的开凿与重修,佛教石窟在我国有延续千余年的发展,这一点是印度佛教石窟望尘莫及的。要深入研究中国的佛教石窟艺术,有必要谈谈其源头龟兹石窟艺术。黑格尔认为,“宗教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显然,宗教艺术的产生是出于自身宣传、发展的需要。佛教石窟艺术的产生、出现也更是如此。约在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释达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公元前一世纪,印度阿育”…  相似文献   

15.
当今艺术危机与审美危机出现的原因之一是用抽象的审美意识去代替对艺术的理解,用单一的审美经验对艺术的整体经验进行覆盖,从而在对艺术理解的维度中只剩下了审美,这是对艺术经验的审美意识抽象化处理,这是构成艺术经验的异化的内在根源,也是西方主体化美学倾向下体验学、纯粹美学等产生的根本原因。伽达默尔在反对审美区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无区分",认为艺术经验是一个包括了审美经验在内的经验整体,艺术对真理认识的特殊性体现在艺术经验的整体性中。从强调艺术经验整体性特征而言,伽达默尔审美无区分思想可视之为反拨艺术经验异化的思考,这也是西方文化研究思潮在美学研究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正>中学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创新导入,音乐导入,故事导入,温故导入,联系导入。良好的课堂导入艺术能为一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可以遵此原则,而语文课堂导入的环节则更能体现这一真理。良好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8,(1):99-106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以对《农鞋》的现象学描述展开了对艺术真理的追问,但文本又因他的过多想象和主观判断而受到广泛诘难。事实上,海德格尔乃是以拒斥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立场反对将艺术视为经验对象,主张将艺术视为自由无蔽真理的现身方式。实在论的经验主义立场必然为存在论所超越,但这也造成艺术彻底沦为语言的产物,对艺术本身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海德格尔虽在存在论意义上再次复活了艺术真理观,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摧毁了艺术。  相似文献   

18.
思维反映存在,形成概念。概念是思维认识对象本质的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说,辩证法就是对概念的分析、研究和运用。运用概念的艺术就是要使主观辩证法符合于客观辩证法,这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为了实现思维认识对象,揭示真理的目的,就必须把握概念的特性,研究学会运用概念的艺术。 (一) 对概念的特性以详细分析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1770年—1831年),他以渊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说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要向学生传播真理,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这来不得半点虚伪,要不得分毫谬误。传授知识必须准确无误,培养能力必须严谨无差。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因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是灵活巧妙的,富有创造性的。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认真研究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简单从事,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相似文献   

20.
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传播智慧、运用智慧的方法,它像真理一样需要永无止境地去探索,永远没有终极答案或固定模式。在此意义上我们将教学工作比喻为一种无止境的艺术探索。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