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通过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表》,调查某幼专249名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幼专新生自我同一性类型以延缓型居多。自我同一性各个类型在生源地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幼专新生的适应情况总体良好。情绪状态适应与交往适应要好于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得分最低,学校适应各个维度在生源地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幼专新生在情绪状态、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交往适应和学校适应总分方面均与扩散型、排他型和成就型呈显著相关,与延缓型不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学校适应四个维度及总分与扩散型和排他型呈显著负相关,与成就型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及自我同一性的中介作用,揭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机制,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自我同一性量表和初中生学校适应问卷,通过随机取样对701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学校适应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情感温暖与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2)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均可以通过自我同一性的中介作用对初中生学校适应产生影响。结论: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在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被欺凌经历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32名有被欺凌经历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情感温暖、核心自我评价与学校适应存在显著正相关,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学校适应存在显著负相关;(2)父母情感温暖、父母过度保护能通过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预测被欺凌经历初中生的学校适应;...  相似文献   

4.
采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心理分离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800名大学生实施测量,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情感独立与学校适应之间具有调节作用;信任鼓励型父母教养方式和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忽视型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功能独立与学校适应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探讨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来寻找并确定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警示点、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着力点以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合力点。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选取396名大学新生作为被试,运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PBI)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新生在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控制""母亲关爱"和"母亲鼓励"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母亲关爱""母亲鼓励"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母亲控制"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预测作用。有鉴于此,实践中可以通过父母教养方式有效预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6.
摘要对229名寄宿制学校中学生的调查显示:(1)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在学习适应和身心症状适应维度上得分较高.存在适应困难,其中高一学生的学习适应困难得分显著高于初一;(2)在父亲教养方式上,男生在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母亲教养方式维度上,男生在拒绝否认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初一学生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母亲文化程度为大学或中专的学生在情感温暖、理解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3)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子女的适应策略存在显著相关,分离策略和母亲的惩罚严厉对中学生的学校适应困难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可以解释总变异的39%。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积极心理品质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方法:采用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大学新生进行测试。结果:(1)大学新生积极心理品质处于中等水平。(2)大学新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不存在性别、独生子女与否和城乡差异,某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积极教养方式与积极心理品质某些维度显著正相关,消极教养方式与积极心理品质的某些维度显著负相关。母亲的情感温暖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新生积极心理品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张振松 《文教资料》2006,(4):125-126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影响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到其子女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在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尤其关键,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生活。因此,提高父母自身素质和修养,是培养子女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中职新生问题行为的关系,随机选取四所中职校16级31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应对方式及Achenbach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YSR)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父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与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和应对方式中的自责、求助、退避、合理化均在问题行为的发生上存在显著差异.②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的多个维度与YSR总分和各综合征出现不同程度相关;多元回归显示,教养方式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惩罚严厉进入回归方程,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幻想、自责和求助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它们对中职新生问题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结论:良好的教养方式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对中职新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我们对石家庄市城乡两所中学的389名在校初中生进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儿童版的测试和一般资料的收集,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子女的性别、来源、学习成绩和父母的性别、受教育水平、所从事职业等因素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新生的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新生的总体焦虑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存在一定相关,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注意科学性,同时应重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13.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影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娜 《培训与研究》2006,23(9):87-88,103
采用中国本土化的人格量表QZPS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690名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学生进行测量,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国人人格结构因素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父母的情感理解的教养方式对七个人格维度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父母惩罚、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某些人格维度有负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心理断乳”的问题在各高校大一新生中普遍存在.面对这一问题,文章从“心理适应”的概念出发,揭示开展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的价值,结合实际挖掘出影响新生心理适应高低的各种因素,继而从高校和学生两大方面提出促使新生心理适应水平提高的对策,以切实可行的方案推进高校大一新生融入大学环境.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动因主要有三个:家庭、同伴和学校.诸多研究一致表明,在所有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其子女人格特质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和卡特尔16项人格特质问卷(16PF)两种方式对146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1)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与被试的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呈显著负相关,与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良性教养方式,如温暖、理解、平等,与被试兴奋性、稳定性、敢为性呈显著正相关,与敏感性、世故性呈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说明父母养育方式对其子女人格特质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父母教养方式组合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贵明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30-31,91
目的:探讨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组合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攻击行为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416名大学生施测.结果:父亲教养方式与母亲教养方式存在密切关系;大学生的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组合对攻击行为存在不同的影响.结论: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组合模式和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具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大学新生在入学后出现的问题,即努力方向不确定;就业难带来的心理压力;自由时间多引发的不知所措和多方面指导的需求等,提出在新生工作上加强入学教育、增强朋辈指导、开辟多渠道及时沟通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云南省贫困地区的6所农村中学的510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受子女性别因素的影响小,表现为在母亲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和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4因子上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不同年级的学生感知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初二学生感受到较多的负性父母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吸收和实践国外高职高专学校适应期教育理念和措施,创新开展具有长期操作性和长效意义的适应期教育,用以帮助学生平稳度过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活适应期,顺利实现高等学校的教育功能。此外,当代的大学教育还应该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的功能,帮助学生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创设“零距离就业”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