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国文学发展中,关于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经历过由"扁"到渐"圆"的过程。黑人女性形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早期白人主流文学中的黑人女性"他者"形象,二是20世纪初黑人女性文学先驱者首创的黑人女性正面形象,三是黑人民权运动及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后,黑人女性作家塑造的积极抗争与实现自我的新黑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农民作家赵树理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这一系列女性形象不仅在他所创建的文学世界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展现了中国农村妇女自我解放的历程,具有深刻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形象学研究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研究这些形象怎样被曲解、夸饰和想象,进而探索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及深层文化意蕴。形象学也重视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关系,以及异族想象的现实功用和影响。形象学萌生于法国,但它能焕发活力,是得益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女权主义理论等。塑造他者形象,是进行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千年中外文学表现的一个常数,这一研究领域极其广阔,极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男性作家总是依据自己的文学想象和价值取向来塑造自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因此,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身上几乎都带有一定的男权色彩。当代作家马玉琛在《金石记》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都有着浓郁的男权意识,这一方面使得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使得他对理想女性形象的探寻有了一定的困惑。  相似文献   

5.
关于如何塑造河南人新形象,目前学界比较重视的是通过经济发展、舆论宣传和提升中原儿女的综合素质来进行正面形象的传播和树立,却忽视了官方和民间力量直接为河南人形象正名的负作用,低估了文学豫军对树立河南人形象的独特作用。而创造出性格丰满、灵魂高尚的人物形象正是文学豫军的创作瓶颈。文学豫军需要塑造出大写的河南人形象,使文学资源有效地转化成社会资源,才能肩负起作家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6.
西方作品对中国男性形象的建构大致分为两类:"乌托邦化形象"和"意识形态化形象",而这两类刻板形象并不是西方对文本之外的中国男性真实情形的原样复制,而是欲望化的他者、一种幻想、一个虚影。这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总体认识与主体情感,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整个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集体想象,同时也是作家和本民族的精神关照。直到20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作品的兴盛,才逐渐打破了这一刻板形象,塑造了全新的华裔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文学中,有不少涉及重庆题材的作品,包括诗歌、游记、散文、小说等多种体裁。这些作品既有对由汉语经典文本所构筑的中国形象的缅怀与想象,也有对现实中的近代重庆真实面目的直视与侮蔑,更有对重获新生的战后重庆的颂扬与赞叹。日本人通过对重庆这一遥远异域的描写和记述,思考与确认"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并进一步阐释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与对立。  相似文献   

8.
作家是通过文学形象反映生活的。作家对客观世界的观察、研究和认识,总是寓于他所塑造的文学形象之中。因而,作品是作家世界观的最好说明。曹禺解放前的主要剧作,表现了他前期世界观的基本内容。自三十年代初《雷雨》出版以来,评论家通过曹禺的剧作,对他的世界观作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这一课题至今还受到人们的重视。深入地、实事求是地研  相似文献   

9.
童养媳是“男尊女卑”、“长者本位”等封建宗法思想与贫穷落后的经济联姻所孕育出的怪胎。童养媳的形象是中国文学人物画廊中独有的一类形象。王西彦倾情塑造了一大批童养媳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塑造童养媳形象最多的一个作家。他笔下童养媳在非人的生存困境中被严重异化,达到奴化的绝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异化最严重、命运最悲惨的一类女性。  相似文献   

10.
《百年孤独》[1]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亦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作。作品中的吉普赛人作为马孔多小镇最早的外来者,成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本文首先从群像和个体形象(智者梅尔基亚德斯)两方面对吉普赛人在文本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又跳脱出文本之外,运用比较形象学的方法,说明了失语的吉普赛人在文学想象中如何成为被言说的"他者";并试图在"异域"与"本土"的比照中,窥见马孔多所代表的拉美原生文明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探求作者本人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