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与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的事业相似:都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顺便说一下,历史上,特别是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往往是一身二任,研究哲学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也往往不是一代人的事,薪火相传,而这就离不开教育,亦即,从某种角度说,哲学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则是哲学存在及发展的形式。学习分类理论诞生之前的教学论被称为是哲学取向,这也是原因之一。他们活动的时代相似: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  相似文献   

2.
一 任何文艺作品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一个整体。它由许多部分构成,这些部分之间具有某种联系,并产生某种功能,也就是说它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作家在写作中总是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整体,选择并运用表现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的材料,使其彼此之间形成某种结构联系来实现表达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有人认为,郭沫若在历史剧《屈原》中把宋玉塑造成“没有骨气的无耻文人”,与历史事实不符,因而是反历史主义的,也是不成功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下面谈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历史剧是以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所构成的历史事实为基础的,并经过剧作家再创造的一种艺术样式。历史剧既然以历史人物、事件为题材,当然就不能不顾历史事实凭空杜撰:但由于它不是对历史事实作科学研究,因而也就不应当是“无一字无来历,无一事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日常用语中我们会发现许多话语并不是为了传递某种信息,而是通过这些话语来实施某种行为,即:"以言行事或以言施事"。汉语中表示"命令、威胁、道歉"等话语都是"以言行事"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交际语言中"以言行事"语用用意对交际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归纳和分析了汉语常用语的施事功能。  相似文献   

5.
《汴京梦断》(第一部)是近些年来我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一部力作.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它并不是按照作家的某种文学观念,去筛选历史生活,甚至改造历史真实,以适应作家文学观念中的某种所谓“当代意识”;也不是从历史题材中,牵强附会地“发现”或  相似文献   

6.
沈滨凯 《文教资料》2007,(10):166-167
所谓“共时”观念主要引导研究者去注重音乐事象横向的共时构成关系,视音乐事象为一种广延存在的音乐实体[1]。它引导我们在欣赏音乐时对作品共时存在的音乐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因为音乐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音乐的创作与发展总是与其他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的共性在于他们都是以某种手段塑造典型形象或典型意境来反映社会生活及人们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世界历史观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马克思世界历史观是唯物史观的有机构成部  相似文献   

8.
所谓名校,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与标准,其名是在社会的进步发展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靠领导视察、题词或验收、评选弄出来的。名校有悠久的历史,并在某个历史时期有过辉煌的业绩。在基础教育界,名校往往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计然其人存在与否构成了历史上的一大公案,计然确实存在,但地位和作用与后世说法不完全吻合,其形象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其演变构成了独特的计然现象,从中可以窥探并把握古人的名人必有名师的心理。计然与计倪就是同一人,他有着出众的才华,在越国复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计然与文种虽不无瓜葛,却绝不是同一人,他也绝不是道家的文子。  相似文献   

10.
何谓“教育家”?“家”者,按照《辞海》的解释,即“经营某种行业,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技能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可见,成为一个“家”,并不是太神秘、太高不可攀的事。《辞源》更简单明了地把“家”解释为“有专长的人”。据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育家:有专门...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前后,中共和张、杨曾谋划在西北构建某种“半独立化”局面,以作为未来对日抗战的战略基地,然终因时、事、势的变异而未获成功。其间,杨虎城以其在西北的特殊地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西北善后处理问题上与中共的配合相得益彰,这也构成了杨与中共合作史上值得浓墨重书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正抛纸球是幼儿非常喜爱的器械运动项目之一,它对发展幼儿上肢、肩带、腰及腹肌力量有明显作用。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就会有一定危险,所以,在部分老师体育活动中根本看不见纸球影子。出现这种现象不是教师能力不够,也不是幼儿园场地小的原因,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害怕纸球活动中伤害事故发生。这种伤害事故不是空穴来风,在我们身边确实有过类似事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对此,前段时间理论界已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讨论,已形成共识,笔者不拟赘言.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归纳、抽象、创建一个新的历史唯物主义矛盾范畴——社会能动矛盾.一、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具有强烈的能动性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如果“部分”都具有某种特性,那么,整体就不可能不具有某种特性.当然,如果部分在组成为整体时不呈最佳状态,不是科学的、有机的、符合事物内在联系和固有规律的结合,整体会小于部分之和;但如果部分是合理的结合,结合成为最理想的整体,那么,整体就将大于部分.对于生产力与上层建筑构成的这对矛盾来说,也正是如此.让我们由部分到整体地分析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能动性吧!1.生产力具有终极的,最高的历史能动性.其一,从直观的、直接的意义上看,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对于历史发展动力,可以从不同意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过程来考察.但不论怎样,无可否认,生产力在其中是重要角色,有重要作用.它解决人的需要,构成社会基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存在,以之为历史发展动力,迄今仍是最权威、最正统、最经典的观点.既然如此,说它具有终极的,最高的历史能动性,显然不仅是成立的而且是有充分理由的.其二,从生产力诸要  相似文献   

14.
所谓名校,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与标准,其"名"是在社会的进步发展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靠领导视察、题词或"验收"、"评选"弄出来的。名校有悠久的历史,并在某个历史时期有过辉煌的业绩。在基础教育界,名校往往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历史学科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历史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之上的.历史事实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 历史教学渗透德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仅仅是某一堂课、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藏着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这种一点一滴的、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就构成了德育渗透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6.
二、判断不恰当判断是肯定或否定一个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属性,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逻辑方法.判断一般用句子来表达.写作时只有判断恰当,句意才正确、明白.学生由于对事物的状态、属性缺乏明确的认识,或对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不清楚,写起文章来就会出现不恰当的判断.常见的有:1、把本来是个别的、部分的事物,判断成为普遍的、整体的事物①这个知青点是培养千百万革命接班人的场所.②长篇小说思想性艺术性强,大家都喜欢看.培养千百万革命接班人不光是一个知青点的事.不是所有的长篇小说思想性艺术性都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看长篇小说.所以上面几个判断在质与量上都不能正确反映对象.2、在一篇文章中前后两个判断、或在一个判断中前后两个部分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学习,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到了某个时候,就会有某种需求,打破这个规律,就会觉得不舒服,这就是生物钟。生物钟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并非所有人在同一时间都会做同一件事,生  相似文献   

18.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系统通常是指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一方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亚里斯多德语)",另一方  相似文献   

19.
陈公博作为巨奸之一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他的一生是多变的、复杂的,其对日外交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二十年代的从政生涯多与日本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其主要思想事降日、媚日、助日,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也曾有过积极的一面,北伐时期,陈公博对日外交思想主要反映的就是平等、自主、甚至是强硬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学习》2010,(1):20-20
一个人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学习,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到了某个时候,就会有某种需求,打破这个规律,就会觉得不舒服,这就是生物钟。生物钟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并非所有人在同一时间都会做同一件事,生物钟有很强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