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农业生产活动所作的精辟分析,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社会分工的基础。超越于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当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足以使农业中出现剩余劳动,能为社会提供剩余农产品,社会分工才能存在,而且,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才能进一步发展(参见《资本论》第一卷第561页,第三卷第716页)。这些论述论证了农业劳动在社会分工的产生及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了农业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命题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现行高中教材,剩余劳动的教学是在讲授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主义工资中进行的,这无疑是科学的、必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历史存在问题存在着曲解,误认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是同生共灭的,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和体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我们认为,正确认识剩余劳动的历史存在及其实质,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教学。 第一,剥削都是对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超出必要劳动范围所进行的劳动,即生产超出劳动者及其家属所需必要生活资料以外的生产品而消耗的劳动。剩余劳动和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的一个标志。“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以后的一切发展,都是从家庭劳动创造出的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生活的需要尚有剩余的时候开始的。”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使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可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财产不平等现象,使人剥削人成为现实。因此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剩余劳动始终存在并体现着生产资料占有者和直接劳动者之间的对抗  相似文献   

3.
古时候没有学校,因为古时候没有自由时间。寿命极短的先民们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不得不以毕生精力和时间争取最起码的存活。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社会逐步出现了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既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自由时间的基础。自此,一部分社会成员能够退出生产劳动,从事专门教育。中国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学校被称为“庠”。本意为养老之所,即退出生产劳动的老年人边养老边向新生一代传授生产生活经验的地方。在西方.schoolf学校)一词源于拉丁文schla和古希腊文skhole,意指“闲适安逸之所”,是“有闲之士”驻足的地方,这也表明了“学校”与“自由时间”的天然联系。  相似文献   

4.
准确理解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是“生产一般-剩余劳动”。“跨谷”在哲学意义上就是历史活动主体的人基于既定的低级生产力水平选择“劳动占有”的公有制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奴隶-封建主义的区别是“性质”区别,即“劳动占有”,而不是“形式”区别,即“生产一般-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致的(商品经济或自然经济)。俄国农村公社作为“劳动占有”的社会主义若在自然经济阶段  相似文献   

5.
关于农业,马克思在不同的地方,有“狭义农业”,“广义农业”和“纯粹的农业”几个提法。要了解这些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及含意,我觉得应该从农业自身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去考察。农业的出现,是经过长期发展的结果。在这里,首先是不能把农业生产与人类最早的获取食物生产等同起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生活资料的生产首先是食物的生产,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几乎是生产的全部内容。马克思说:“一切劳动,首先原来也是把食物的占有和生产作为目的。”自然界是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源泉,在这里,土地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土地(在经济学上也包括着水)原来就会以食料,现成的生活资料供给于人类,所以无需有人的协力,已经当作人类劳动的  相似文献   

6.
党和国家作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经济,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责任。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而当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实行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时候,产出的不仅是人才,还有人才所创造的财富。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出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根据社会生产和劳动分工的学说,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大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断定:“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的论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中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出生产力”的理论基础。 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出生产力”的思想。他于1897年在《民粹主  相似文献   

7.
在中世纪,英格兰的领土仅244,000平方公里,人口不过400万,其中有4/5的居民住在农村.在十六世纪初年,英格兰仍然是欧洲一个第二等小国.但是,她的资本主义生产因素总的发展却比欧洲任何国家都有更大的成就,从而促使十七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并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本文试就英格兰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迅速发展问题,提出个人的肤浅看法,谬误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一、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封建社会里,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有决定性意义的生产部门.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农业劳动(这里包括单纯采集、狩猎、捕鱼、畜牧等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因为一切劳动首先而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的”;而“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因为农业的发展是劳役地租转向实物或货币代役租的前提,也是手工业得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最必要的条件,并且是手工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基础:它成了手工工场的原料和工人粮食的供应者和对外输出物资的后备来源,以及手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农业发展的程度对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具有重大的甚至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442)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必要劳动,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及其家庭的个人生活需要而必须进行的劳动。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必要产品,通过按劳分配原则归生产者个人所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是为社会生产需要和社会公共消费需要而进行的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剩余产品,用于扩大再生产、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发展文化教育和保健事业、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入、组织国防和行政管理等等。剩余劳动的多少,反映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水平。对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否应用“剩余  相似文献   

9.
城市和乡村是两个既相互促进,又互相制约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综合性社会实体;是人类社会的两种不同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它们的划分和分化是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曾经指出:“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了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①。并且,这种差别与对立是以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可以把社  相似文献   

10.
资本运动的目的是使资本增殖,取得剩余价值,其实质是资本占有剩余劳动,剩余劳动为正数时,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表现为资本占有剩余劳动。当剩余劳动为负数时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发生逆转,形成劳动对资本的侵占,实质是劳动者占有资本,造成负剩余劳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产过程中的约束性因素,也是体制原因,更与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搞清楚剩余劳动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有助于找出杜绝负剩余劳动的方法,对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和劳动关系调整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从剩余劳动的角度研究封建经济政策。“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一个社会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不生产,就不能生存;一个社会要持续存在,就起码要进行再生产,停止了再生产同样不能生存;一个社会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一定要有物质基础。恩格斯说:“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的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任何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剩余劳动产品。  相似文献   

12.
剩余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一概念说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奥秘。中师经济常识课本清晰明确地讲道:“超过必要劳动的界限而延长了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就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常常提出如“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剩余劳动?”“社会主义剩余劳动和资本主义剩余劳动有何不同?”等问题。为此,本文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两种剩余劳动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一、资本主义剩余劳动与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一致性分析和比较两种剩余劳动,有一个理论上的…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概念的深化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生产力概念做了如下新的说明 :1 劳动过程自身运动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2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还表现为产品和部门结构的创新、剩余劳动的增加和可持续性的提高。 3 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4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以劳动方式特别是分工为中介的。本文认为 ,深化对生产力概念的认识是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经济时间的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时间有别于自然时间,它是指未被人类劳动直接开发和利用的自然尺度时间,自然时间是经济时间的自然基础,是生产力的一种自然资源,人类只要对这种资源加以利用,就会创造出财富,经济时间从商品二因素的角度可分为使用价值时间和价值时间;从资本周转的角度可分为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从劳动时间构成的角度可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经济时间具有可分配性、可变性、经济性、社会性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土地作为农业劳动的对象,是农业生产力诸因素中重要的一因素。 我国农业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近几年来,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了波动、徘徊的局面,引起了许多人的不安和关注。人们开始反思,纷纷寻找阻碍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原因。今天如何增强农业后劲,实现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转变,完善土地制度,逐步推行和实行土地租赁经营,无疑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就土地实行租赁经营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劳动创造人,也同时创造了人类社会。习近平人民至上的劳动观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创造性运用“两种生产”理论,在充分重视人民主体地位和历史主动性基础上,强调发挥人民的劳动创造性,以人民的劳动实践促进劳动者自身发展。习近平立足唯物史观,将劳动者内涵落脚到“真正的人”,从人的角度理解“两种生产”理论。他从“两种生产”内部关系进行分析,强调劳动对人本身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改善劳动条件,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人服务;另一方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人的发展。重视激发劳动的活力和劳动者内生动力,将劳动实践与“两种生产”最终指向人,以劳动者的创造性实践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去年一年来,由於我们加强了劳动教育,师生们对“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学习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劳动”一般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轻视体力劳动和片面升学的思想,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的也较过去增多。现在把我们一年来加强劳动教育的情况简述於後: 去年暑假前,我们首先在全体教师中进行小学教育的性质和政府为什麽不能多办学校等文件的学习。暑假中,发动教师广泛开展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并结合招生工作对学生进行劳动光荣和农业生产前途的教育,以纠正干部、群众、学生的片面升学思想,使我们去年小学毕业生有七百十二人(占全部小学毕业生数百分之四十三)投入农业劳动,占一九五○年以来全县小学毕业生投入农业劳动的总数(九八七人)的百分之七十二。在他们投入农业劳动後,各校教师经常和他们联系,不断鼓舞他们的生产热情。不少高小毕业生已  相似文献   

18.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分工、蒸汽力和机器是从十八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杆杠。”“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恩格斯也说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  相似文献   

19.
三、教育力概述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生产而存在,它是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这个前提条件相联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由此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如果细心分析生产力内部结构,人和物两个条件的交互作用,显然构成了一种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而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其间自然是人类自身生产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须知,这种划分仅仅为了科学研究的方便而已.在实际上,两者是互为  相似文献   

20.
一、社会主义不存在剩余劳动,而是存在劳动剩余把被剥削劳动者的活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他说,资本主义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再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所耗费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这种劳动对工人来说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不以他的劳动的社会形式为转移.”“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我把……这段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2—243页.以下凡引自该全集的,均只注明卷数、页码)又说,“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凡是在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使……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同上,第263、244页)马克思阐明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严谨的科学含义;阐明了剩余劳动的阶级内容,以及它存在的客观经济条件和不同表现形式,明确指出它是在阶级对立社会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超过维持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