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时政报道,面对市场的地方都市报是既爱又怕。爱的是,时政报道事关全局,很重要;怕的是,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多,且内容讲究程式、行文庄重、用词严谨、政策性强,很多重要的信息往往被淹没在抽象的、文件式的语言当中,读者不爱看。2004年开始,《温州商报》全面调整时政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2.
张弢 《当代传播》2001,(1):38-39
会议报道有着天生的严肃性,"两会"报道是会议报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它比一般会议报道的严肃性更强.不可否认,我们以往的"两会"报道存在着模式化的趋向,报道缺乏亲和力.严肃的措辞、刻板的编排拉开了报道与普通受众的距离,从而影响了报道的传播效果.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两会"报道也逐步开始尝试运用平民化的视角,拉近与普通受众的距离,寻找会议新闻与老百姓关注兴趣的契合点,以争取最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4.
由板着面孔到贴近民生,跑时政多年,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新闻同行从新闻意识到采写编辑,经历了不断的思想历炼与实践创新,而今,所采写的新闻越来越具有可听性和可读(视)性,在放低新闻视角,实现时政新闻平民化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那么笔者也不妨谈谈这方面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左治 《视听界》2005,(6):52-53
电视新闻报道中,关于领导各种活动的时政消息长期以来形成了模式化、程序化的报道方式。虽然受众对此类新闻都不太感兴趣,但记者每天又不得不接触会议消息或领导活动。这样一对矛盾能否找到一条解决之路,使会议新闻变得让老百姓爱看一点呢?一、让领导的形象活起来对于领导下工地、去工厂、到农村、看学校、慰问部队、看望英雄、访贫问苦、察看灾情等活动,记者不能将之仅作为一件“公干”或例行公事,要把领导与被看望者之间生动的交流反映出来,既要观察领导的一言一行,又要捕捉领导的出神风采:丰富的面部表情,一些细节特写。当然,要捕捉到传…  相似文献   

6.
唐务逊 《记者摇篮》2004,(9):60-60,52
时政报道是以领导活动为主体的报道.它历来在主流媒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各电视台对此也相当重视,不敢有丝毫马虎,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小组或部门来负责相关的报道,并在重要时段和位置播出。重视自然会有回报:时政报道大都能很好地把握舆论导向,履行党和政府喉舌的职责,也确实产生一批社会反响好、令人称道的好的报道;但如  相似文献   

7.
进人21世纪后,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电视时政新闻正从高高在上的神坛逐步走向大众,从精英回归平民。上镜的领导少了,群众多了;说教少了,信息多了。这一平民化趋势的出现和政策环境、媒体生态环境以及新闻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9.
孙瑶 《记者摇篮》2009,(7):84-84
近几年来,以改进会议报道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为突破口,按照“三贴近”原则改进时政报道成为各级媒体实践的方向。各级媒体抓文风、改文风并未懈怠,在调整报道结构、突破传统报道模式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以努力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根本上解决媒体所作报道与人民群众的关注存在的脱节现象,就要真正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去选择新闻和组织报道。辽宁电视台以及多家媒体迅速转变作风,按新闻规律办事,以新闻价值大小为取舍的杠杆,在随后的一系列报道中创造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对新闻记者来说,采写时政新闻挺考验功夫。这样的新闻大多来自政府部门,涉及面广、影响巨大。采写不好,行文太庄重,语言不活泼。市民读着枯燥乏味,甚至读不下去。而采写的好,市民爱读,政府的政策又能深入人心。咋样让时政新闻更吸引市民眼球?站在市民角度采写时政新闻,是个好方法。把时政新闻变成实用新闻以往,进行时政报道的记者以参加会议、访问领导甚至拿材料为主。拿回来后,把材料或领导的讲话进行刊登。  相似文献   

11.
"两会"年年开,"两会"年年报,各大媒体年年想出彩.央视凭借丰富的新闻资源和频道栏目资源,发挥整体效应,多频道、多栏目参战,既有侧重点,又相互呼应,各显特色,各展所长,形成了两会报道的最强势和最强音.综观而言,今年的央视两会报道除了继续保持2006年的创新之路,在2007年又凸现了"平民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发掘时政新闻的亮点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拘泥于领导活动、会议新闻的报道,一定要另辟蹊径。换个思路。我从事时政新闻报道有5年了,在实践中也摸索出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3.
14.
周敏 《新闻知识》2007,(4):17-18,16
“两会”年年开,“两会”年年报,各大媒体年年想出彩。央视凭借丰富的新闻资源和频道栏目资源,发挥整体效应,多频道、多栏目参战,既有侧重点,又相互呼应,各显特色,各展所长,形成了两会报道的最强势和最强音。综观而言,今年的央视两会报道除了继续保持2006年的创新之路,在2007年又凸现了“平民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徐文 《军事记者》2005,(11):18-19
吃新闻这碗饭,无疑思考和困扰最多的便是如何“抓个一碰就响”的典型问题,这不仅是展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境界.也是衡量其自身“功力”的一个标志。对于一个半路“出道”的人来说,谈典型的写作手法似乎有“不知天高地厚”、“班门弄斧”之嫌。近期,与同仁切磋交流,大多是有关“抓典型、写典型”的话题。如今的各类典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我们这个时代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但也要看到,有些宣传的典型在“火”过一阵后.便昙花一现了。个中的因素固然颇多,但报道典型能否运用“平民化”写作手法,是个不容忽视和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于军 《记者摇篮》2009,(12):55-55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时政报道占有重要比重。许多时政记者每天跟着领导忙忙碌碌,稿没少发,可到年底评奖时却一无所获。究其原因,主要是把时政报道做得公式化、程序化。其实,时政报道“题材”丰富,往往更容易“出彩”。  相似文献   

17.
时政报道历来在主流媒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各电视台对此也相当重视。但如果这种重视是一种失衡的偏重,只是重视篇幅而不重视质量,重视过程而不重视效果的话,在媒体新闻战日益激烈的今天,仍然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显然不适应观众求新求变的需要,也不适应电视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时政报道既要有导向性、也要有可视性;既要有共性、更要有个性;既要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改进新闻报道被列入规定之中。其中,“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更是直指时政报道长期以来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针对一些地市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内容枯燥、形式僵化、读者认同率不高的尴尬现状,从如何改进领导活动报道、会议报道、部门政务工作报道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