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调查,小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常常处于"被写作"的状态之中,为写而写,空话、套话、内容贫乏、千题一试、千人一面、缺乏童趣……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脱节,是作文教学难以摆脱困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更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因此,学生首先是会生活,然后才是会作文,即作文教学要立足"生活"才是根本,努力让"生活"扎根学生心灵,开掘源头,积累丰厚的素材,就不难做到"言之有物".  相似文献   

2.
理论网页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过去,学生习作来源于教材或教师的预设,中心思想已被框定,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思想去寻找或编造素材。这种“立意本源”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在作文中大话、假话、空话、套话连篇,他们逐渐练就了一套奉命作文与应试作文的本领,失去了生活的本真和儿童的情趣。我们摒弃“立意本源”并不是说学生习作不要立意,而是教师…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道出了作文的真谛:写作离不开生活实践和阅读积累。生活是"源",阅读是"流"。开"源"就是要开掘作文的源头,把作文训练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易于动笔,  相似文献   

4.
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得出”,从而去逐渐“写得好”,我感到培养学生“生活感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培养学生自觉的实践“生活感受能力”。学生的作文虽然不是创作,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学习“创作”本领。因此,“生活是源泉”对作文来说,同样是重要的,是学好作文需要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教师尽管反复讲过要“热爱生活”、注意“观察”之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一本无言的"大书",也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作文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真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基础上,反映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才具有生命力和持久性。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小学作文及其教学的基础要植根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读"好生活"无言书",抒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作文摆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7,(11)
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是他们害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这里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观察生活,捕捉素材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忘记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割裂开来.每次作文,将眼光盯在一个"文"字上,重技法、重形式的指导,教师一板一腔,语言车载船装,学生仍感到"无米之炊",没的写,假话、套话连篇.因此,作文教学教师的引导之功不在作文之内,而在作文之外,即关注学生的生活,开掘学生语言的"表达之源".  相似文献   

8.
<正>一、从生活中开掘作文材料作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有了生活,作文便马上生动活泼起来。可见,唯有从生活中方能开掘作文素材。1.引导学生在完成生活作业中捕捉作文素材作文素材随处可见,只是学生视而不见,不善于捕捉。于是,我常常给学生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生活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开掘作文素材。2.指导学生从各种有益活动中发现作文素材生活如果像一坛死水,学生怎能有写作激情?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创造作文素  相似文献   

9.
肖艳舫 《考试周刊》2008,(49):43-43
作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但学生"谈文色变",不是慨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感觉写作之物平淡乏味。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开生活之源,拓积累之流,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写作技巧、积累情感认识、积累感受。学生只有拥有了厚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生活阅历,熟练的写作技巧,丰盈的活水才能奔腾不息,一篇篇的上乘之作才能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相似文献   

10.
<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即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来写,作文往往"真情洋溢"。然而不少学生"身在宝山不识宝",对身边的人、事、物不加留意,没有素材积累,于是每到作文时便搜肠刮肚,作文就难免"空话、大话、套话"连篇了。为了增加学生的生活和语言上的积累,我采用了"微练笔"形式的随笔日记,作为对作文教学的补充,让学生通过平时的练笔去捕捉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使学生的作文呈现出个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生活中的作文"教学设计,遵循陶行知先生"生活是作文之源"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生活交流的需要,确定主题,组织活动,组成单元,形成系列,帮助学生克服作文没有内容的困难。本单元主题为"我们是社区小主人",内容包括"认识自己的社区"和"为社区做一件实事"。教学中,也可以把它们看做两个独立的课题。设计"我们是社区小主人",是根据城市建设和谐社区的需要。农村学校为适合其实际情况,可将主题改为"认识我们的村寨"和"为家乡做一件实事"。设计中的基本要求和操作方法,仍可供农村老师参考。  相似文献   

12.
赵亮 《甘肃教育》2014,(15):49-49
正小学生常把作文当作负担,每逢看到题目,便愁眉苦脸,迟迟不能下笔,写出来的东西不是记流水账,就是空洞无物、千篇一律。笔者认为,造成学生作文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脱离了生活的实际,以致学生提起笔来感到无从下笔。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话揭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生活  相似文献   

13.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的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可以说.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来源于生活的作文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充分调动学生说和写的主观能动性。生活犹如泉水,源泉丰盈永不枯竭.没有生活.作文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学生的习作应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表达真实动人的内心体验。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宝藏,我们只有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他们不断发现,开掘生活信息之源,撷取有意义的、生动的、鲜活的作文素材,才能让他们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来。  相似文献   

15.
欧阳伯荣 《文教资料》2007,(17):147-148
我们遵循“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开展了生活作文教学研究,提出了“开源激流”的口号,“源”是指生活之源,“流”是指表达之流。生活作文是联系生活和作文的纽带,我们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了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生活作文教学研究,它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的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为了让生活真正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与身心特点,遵循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入手,让学生觉得作文是一件乐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授集语言信息和写作素材的能力,提高他们描写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习惯。经过5年多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步走出了一条作文教学高效之路。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只要提起作文,学生就焦虑,教师也苦闷。学生的作文内容千篇一律,缺少情感。课堂上,教师讲得神采飞扬,仍然提不起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写出来的作文还是"言之无物",做"无病呻吟"之态。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了解和关注。"艺术来源于生活",作文也是一样,生活便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就是我们的老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让学生的作文"柳暗花明",把学生学习作文训练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习作,这样学生的习作才有感染力。在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将生活融入作文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为了能真正实现"乐于习作"这一理念,摆脱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束缚,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的习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生活为主线,引领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捕捉生活"、"提炼生活"、"丰富生活"、"思考生活",才能真正唤起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8.
学生作文常有"假、大、空"的现象,缺乏鲜明个性。课改新理念十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个性化作文冲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给学生带来一块自由畅想的空间,一方倾吐真情、放飞个性的空间。一、生活和阅读——发掘源泉1.叶圣陶先生说:"应该去寻找他的源泉(指作文)。有了源才会不停地注入真实的水,这源头就是生活"  相似文献   

19.
老师们都深感学生作文内容苍白、肤浅,学生也视作文为畏途,作文教学似乎陷入了困境.问题在哪里呢?笔者在大量调查中发现,老师们的作文课,一般是先确定教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或写作技巧,再去选择让学生写什么内容。我们认为,写作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固然重要,但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写作内容的开发上,要使作文教学走出死胡同,就必须着重研究让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花大气力去开掘学生作文的“活水”。这个活水,就是把作文教学放到社会生活的大天地中去,指导学生向绚丽多采的现实生活去获取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熟悉生活,认识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 ,学生的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可以说 ,没有生活 ,就没有作文。来源于生活的作文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能充分调动学生说和写的主观能动性。生活犹如泉水 ,源泉丰盈永不枯竭 ,没有生活 ,作文就如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现在的初中生作文之难 ,有人归纳了“三说” :由于各学科难度普遍提高 ,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淡化而引起学生课外阅读大幅度减少的“学识积累贫乏” ;由于“两点一线”式和家长包办过多造成的“生活蓄积贫乏” ;由于独生子女因素和社会普遍防备心理而造成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