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佳 《生活教育》2008,(12):32-32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陶行知先生强调说.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能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是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悄然地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也为今天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提升学校办学的积淀,宜川中学附属学校提出了"热爱生活,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教育和生活的关联是一个关乎教育观的问题,也是一个教育实践的问题。我们对教育与生活关联的中心理解是:学校教育是生活。以此核心理念为指导,我们进行了系列化的教育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3.
本认为,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的大革命,当前搞现代实验很有必要,但不能“化”,当前尚未到学校进行“现代化实验,的时候,这是由社会条件和教育自身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邢真 《天津教育》2003,(9):15-17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断发展的过程。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实现与发展,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交互作用、有机结合的产物。这既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质优化过程,又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特征的过程。学校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使学校教育一要能动地积极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二要主动地适应青少年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发展的需求。讨论普通中学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有着多种不同的视角与层面,本文着重从教育行政管理的视角和层面提出一些建议。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促进人的现代化是…  相似文献   

5.
学校教育现代化概念受到了现代化空间边界论、学校作用有限论和非学校化思潮的挑战。然而,从世界教育现代化运动重心下移和学习化社会中学校功能重新定位的视角看,学校教育现代化概念具有合理性,学校教育现代化指标设计可以进行从学校改进到学校发展、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价值转换,并可以建构包括资源、质量、公平、持续性、管理和生命活力等在内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认为.教育这一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此,如何精心设计数学环境,使其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具有生活化、游戏化、社会化的特点,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人本关爱""育人育心"作为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思想之根和力量之源,为着人的现代化"培根铸魂""开启泉源"。成都华阳中学持续十八年展开教育现代化实践探索:以现代化教育理念引领学校教育现代化;以现代化教师队伍奠基学校教育现代化;以现代化育人方式落实学校教育现代化;以现代化融合手段拓展学校教育现代化。并对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描绘学校教育现代化新愿景,展开新的着力重点和突破地带:加快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加快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快推进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启示我们:学校教育现代化必须"以人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开发师生潜能",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教师创新性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开放式教育”一词。根据莫利生(G.S.MORRISON)认为是“一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简言之,是一种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环境、开放的态度、开放的资源运用的教育方式。它决非许多人误解的“随便”、“放纵”。运用到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中.就是以特殊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把学校教育看作是一个与内外诸系统相互开放协调的开放性系统,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使学校教育内各系统相互开放协调,形成一个有利于残疾学生和谐发展的开放、丰富的校园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开放的心态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成为社会大家庭中自食其力、有所贡献和自尊、自信的成员。  相似文献   

9.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是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先生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先生还强调: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这是教育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我们提高学校办学层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怎样才能使学校彰显魅力,凸显特色?我认为,必须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1.
2005年7月对马来西亚进行了为期9天的教育考察,聆听了马来西亚才能幼教中心许秀华博士的讲座《教育现代化——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谈起》,对学校辅导教育有了初步印象,包括生活辅导、学习辅导、生涯辅导:期间还考察了巴生兴华中学,对马来西亚华独中的辅导教育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简要谈谈独中辅导教育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是脱离于日常生活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它应当是在具备生活特性的基础之上展开的。但是当今的学校教育生活却越来越“非生活化”,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想让学校教育生活成为真正的生活就必须正确地看待学生的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学生当下生活与未来生活的关系以及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市白云园小学始建于2000年5月,坐落在美丽的南京河西新区。学校以小班化教育为抓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让每门课程彰显率性的品格,让每次课堂焕发童年的精彩,让每个孩子享受幸福的生活。建校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南京市首批小班化示范学校、南京市首批数7化校园示范学校等。  相似文献   

14.
培智教育迄今仍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探索之旅”。以往,我校的弱智教育与普通教育模式一样,以学科为中心,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学生虽能知道1+1=2,能写一些字,但毕业时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会。这引起了我们的深入思考:培智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培智学校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教育?经过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培智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生活能力为中心,必须坚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全面的改革,开始了从“生活教育”到“生存教育”再到“生命教育”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5.
缘于旧思想、旧观念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很多家长都认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是孤立性、单一性的。这种对“教育”的理解不符合多元的、开放的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应该开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地科学地把学校的“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个相互作用、相互领带的有机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教育理论界对学校教育回归生活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那么,学校教育究竟应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呢?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应回归到这样的生活:从主体而言,回归到成人与儿童共同的生活;从时限而言,回归到过去、当下、未来生活共在的生活;从内容而言,回归到事实与价值统一的生活;从意义而言,回归到丰富、有趣、有德性和智慧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学校学习生活意义的时代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学习生活意义受社会条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制约。我国学校学习生活意义的既有追求表现为在学习生活中强调学习的工具价值、强调学习的知识追求、强调学习的认识旨趣。这些追求是我国特定时期民族生存、政治稳定、科技力量彰显、学校教育制度本性等的必然产物。随着人类生存新挑战的出现、经济形态的转型、我国社会的转型、个人自由度的增加等现代社会历史条件的变换,当前我国学校学习生活的意义,应该突出以形成自主人为终极目的、以价值意识的形成为现实目标、以实践为依归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建设与发展需要放到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教育现代化三个坐标中去观察和理解。乡村学校可以通过培养和利用相关比较优势,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模式、开发劳动实践教育课程、探索新的学校和班级管理模式、探索学校与社区融合发展机制,在帮助学校走出困境的同时也为教育模式创新提供理想的试验平台。振兴乡村学校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乡村学校建设基本标准和质量评价机制、资源统筹开发和项目建设机制、以中心学校为依托的管理机制、支持专业力量参与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刘海华 《考试周刊》2010,(13):155-155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并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信息技术教学越来在教学中越呈现它的重要性。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目前值得探讨的课题。要想让信息技术课真正“活起来”,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教育"正成为现代化学校的教育内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新的社会环境问题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