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报》经营管理的史量才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报》1872年创办到1949年终刊,几经易主,但它注重经营的理念却一以贯之。1912年易主史量才之后,《申报》的经营管理进入其发展历程中的黄金时期,成为中国最富代表性、经营最成功的一张商业报纸。  相似文献   

2.
报业泰斗史量才当年所办的《申报》在中国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量才以不畏权势的铮铮铁骨、新闻救国的爱国情怀、史家办报的责任意识、勇于改革的新闻理念创造了不朽的业绩。  相似文献   

3.
史量才叫板     
邹涛 《学习之友》2009,(12):43-43
《申报》批评国民党的腐败问题,惹怒了蒋介石。蒋介石专门召见《申报》老板史量才,蒋说:“我手下有百万军队,激怒他们是不好办的。”史也不甘示弱,冷冷地说:“我们《申报》发行十几万,读者也有百万,我也不敢得罪他们。”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 ,使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日矛盾变动了国内的阶级关系”。①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中 ,一切阶级、阶层、政党和历史人物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爱国情感等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同时也受到历史严格的检验 ,这是我们研究该时代历史人物的切入点。 193 1年春 ,被迫逃亡日本的陶行知先生潜回上海 ,受史量才之聘 ,任《申报》顾问。从 193 1年 9月 2日至 193 2年 1月 3 1日 ,他以“不除庭草斋夫”的笔名 ,在《申报·自由谈》专栏上连续发表 10 4篇政治杂文 ,其中有 2 9篇是直接针对“九·一八”…  相似文献   

5.
张晓晖 《华章》2007,(10):197-197
《申报》作为中国商业报纸的先驱,无论是报业体制还是对新闻的态度,都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今后的商业性报纸的发展定了型.本文将分析、论述《申报》创刊到史量才接掌的清末40年的特点,以及对现当代同类型报纸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史量才的报刊活动及编辑思想吉家友史量才名家修,江苏江宁人,是现代史上一名著名的报业资本家。他在清末(1908年后)曾任上海《时报》主笔,1912年接办《申报》,1921年与南洋侨商创办中南银行,后购进《时事新报》、《新闻报》大部分股份,1932年任上...  相似文献   

7.
抗战爆发前夕,《申报》派员访问延安,并认为中共是"国难深重中的一线曙光"。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申报》高度称赞,认为成功原因在于"跟民众密切联合"。上海沦陷之后,《申报》顶住日本侵略者的压力,宣传中共,宣传抗日,并以停刊回应侵略者的新闻检查。《申报》对于中共的正面报道和评说,表明了《申报》作为非官方媒体对中共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的认可。  相似文献   

8.
推荐书目:《古庙敲钟录》陶行知著。1932年5月21日至8月15日连载于上海《申报》11933年由上海儿童书局出版单行本,当年10月再版,1991年四川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陶行知全集》时编入第三卷。话说古庙的和尚因做了不道德之事,被村民抓获驱逐出庙。古庙敲钟人钟儿建议利用佛殿开办学堂,村民一致同意。于是派钟儿等去城里请来了一位正要"找一个能行主张的学校",以便能够"负起培养小孩子以创造新中国与新世界的重大使命"的朱先生。朱先生连月薪和一天教几点钟课都没有问,一来就在古庙里开办了"来者不拒"的学堂,还先后给因割草  相似文献   

9.
从1874年《申报》有关日军入侵台湾的“论说”文章中,可以看出,在对日本的警惕、对日本出兵台湾的动机和借口以及对台湾事件的态度等方面,《申报》坚持独立舆论,与官方有不同声音。但在涉及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重大问题时,《申报》与政府保持基本一致,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爱国精神和正义感。《申报》之独立舆论及其特征,对于研究近代中日两国相互认知、中国人的日本观及其变迁,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晓庄学校被封闭后,陶行知遭到国民政府通缉。他匿居上海创办了《师范生》和《儿童生活》杂志。为了避免进一步的迫害,他不得不用笔名发表文章。从生活教育论的形成过程,对李一之、盛震叔生平资料,以及陶行知1931年关于中国及中国教育出路思考的发展过程等多方面的仔细辨析,可以确定在《师范生》中署名“李一之”的三篇文章:《生活教育论发凡》(创刊号)、《通讯·答复》(创刊号)、《贫穷与教育》(第2期,1931年5月15日)是陶行知先生所写。  相似文献   

11.
《如何可以不做一个时代落伍者》是陶行知先生写给一位青年教师的复信,最初发表于1931年12月24日的《申报·自由谈》。在这封信中,陶行知先生言简意赅阐述了自己对一个处在科学背景条  相似文献   

12.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上海成人教育志》之第9章"远程教育"第1节"函授教育"的撰述具有非常重要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但是经过考证和核对,可以发现其对一些函授学校办学情况的介绍与《申报》的记载不相符合,出现了较多的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此前提下,文章认真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将来可以更好地提高这部教育专志的撰写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上海成人教育志》之第9章"远程教育"第1节"函授教育"的撰述具有非常重要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但是经过考证和核对,可以发现其对一些函授学校办学情况的介绍与《申报》的记载不相符合,出现了较多的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此前提下,文章认真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将来可以更好地提高这部教育专志的撰写水平。  相似文献   

14.
郭晓丽 《文教资料》2013,(18):15-17
二叶亭四迷是日本近代写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其文论《小说总论》和长篇小说《浮云》影响深远。《小说总论》从"形"与"意"的关系入手,阐明了"意"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摹写的创作方法。《浮云》被誉为日本第一部近代小说,塑造了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本文从二叶亭四迷的理论主张、创作实践及小说文本入手,分析二叶亭四迷独具一格的写实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2006年4月28日,日本内阁会议正式通过了《教育基本法》(修正案),并于同一天将该法提交国会表决,如本届国会通过该法案,那将是《教育基本法》60年来的第一次修订,"教育界的宪法"修订将是日本教育发生根本性改革的第一步.在基本法中加入培育国民"爱国心"的教育核心理念是备受争议的焦点,新增这样的表述正是日本执政党此次修订的主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爱国心"的表述及其对日本教育的影响.笔者认为,这次修订是对1947年《教育基本法》的反动,它预示着未来日本教育将变得更为保守,战后的"民主式教育"恐怕会因此而划上休止符.  相似文献   

16.
1927年日本借口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兵侵略山东。在日本出兵山东过程中,《申报》始终以维护民族利益为出发点,站在爱国的立场上,对日本出兵山东这一侵略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和揭露。文章试图报道日本出兵山东,到关注政府对日出兵态度,动员社会各界反日救国,最后揭露日本军事侵略野心等方面,展现《申报》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所起到的舆论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徐莹晖 《生活教育》2011,(11):35-36
《改造乡村小学的几个建议》为陶行知的一篇佚文,原载于《江宁县教育行政月刊》1928年第14期。此文是陶行知应南京晓庄师范所在地江宁县教育局之邀,于1928年8月为其开办的暑期学校所做的演讲,由谢震笔记。陶行知在演讲中从乡村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改造乡村小学的方法、乡村小学教师的培养要求以及  相似文献   

18.
<正>卢梭的教育思想集大成于《爱弥尔》一书,全书以男主角爱弥尔的成长教育为入口,弘扬卢梭对于自然人性及美德教育的态度,这本教育小说也成为晚清中国了解其教育思想、教育哲学的重要媒介。关于《爱弥尔》第一个中译本,中国第一份教育杂志《教育世界》在其1904年出版的53至58期连载了题为《教育小说:爱美耳钞》的译文。此文标明原作者为"法国约翰若克卢骚",但由"日本山口小太郎,岛崎恒五郎译,日本中岛端重译"。文章开篇有两个前言,一为卢梭自序,另一序言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以"表现日本民族的精华"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作品中除了表现出古典美和自然美之外,也显示出大和民族的另一种民族意识——"粹"。本文以《雪国》、《千只鹤》、《古都》为例,从"粹"的构造样态、柔美姿态以及外延表现等方面分析川端作品中"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生活教育》2011,(8):16-16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中国教育学会 共同设立 媒体支持:《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生活教育》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与应用。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及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与人格精神,号召广大教师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争做献身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