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襄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襄阳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为更好盘活文化旅游资源,彰显襄阳的文化魅力,构建真正的旅游目的地,襄阳应力创"襄阳文化"旅游品牌,做强"三国文化"、"古城文化"、"生态文化"三大文化旅游拳头产品;做大"楚汉文化"、"诗词文化"、"战争文化"、"汉水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都市文化"等七大文化旅游支撑产品;做实"民俗风情"、"风味小吃"、"文娱汇演"、"历史街区"、"会展活动"、"旅游商品"、"康体休闲"、"都市购物"、"主题雕塑"、"标示解说"等十大文化旅游辅助产品的文化旅游产品系列.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学的百年发展史,一定程度上是一部文化变迁史,是"活的文化史".因为活的文化,所以文化就不断变迁.以"文化变迁"为统筹,以"七个时期"为划分,百年历程遵循"文化紧张"-"文化代谢"-"文化巅峰"-"文化迷失"-"文化自立"-"文化觉醒"-"文化自觉"的道路演进.  相似文献   

3.
在院校文化的培育过程中,高等院校亚文化占据极为的重要地位。现代高等院校文化建设应坚持"人本"、"包容"、"自由"等理念,积极传承中国传统儒家管理文化中的积极因子,大力推进领导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管理层文化等院校亚文化之培育,以推崇教师文化和营造学生文化为依托涵养院校主体文化,以"人本"、"包容"为理念和以"儒"、"道"为内核,革新院校领导层文化与管理层文化。  相似文献   

4.
当前是一个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某些学校的领导认为,学校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承之地,更应该"以文化之",跟上时代的脚步,于是乎,将学校开展的许多工作和活动都冠以"文化"的名义,什么"儒雅文化"、"孝亲文化"、"国学经典文化"、"名人文化"、"廉政文化"、"陶瓷文化"……各种各样  相似文献   

5.
基于职业院校制度文化的职业性、威权性、发展性,根据制度文化从"制度草创"到"试行评估"到"修订完善"到"制度文化"的生成机制,职业院校在制度文化生成的过程中应制度性建构起"发展区"文化、"职业情境"文化,制度性注入"多元智能"文化、"自主建构"文化。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中的"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以"大文化"角度进行"三个代表"的文化理解,不仅利于把握"三个代表"各方面有机统一,而且便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操作.  相似文献   

7.
文化传承,需要学校以深度思考和迭代思维,在学校的文化理解与行动中有鲜活的表达,通过坚定"善"的文化靶向、坚持"善"的文化发现、坚定"善"的文化引领、坚守"善"的文化故事和坚信"善"的文化方式,实现文化育人、文化立校、文化强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红光小学加强"礼文化"建设,为学校德育注入新活力,继承传统学校文化,构建"礼文化"体系;创新课堂"礼文化"、课延"礼文化"、活动"礼文化"、环境"礼文化"等。通过新的探索与创新,推动"三自教育"品牌学校的创建。  相似文献   

9.
论“双师”文化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师"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多种表现形态。"双师"文化建设重点是完善政府的"双师"型构文化,为"双师"文化的生成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健全职业院校"双师"管理文化,为"双师"文化的发展提供现实沃土;强化教师的文化认同,为"双师"文化提供动力支撑;弘扬"双师"群体的实践文化,使"双师"文化迸发强大活力。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因此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知识的导入。张占一以"参与交际的文化因素在交际过程中所起的所用"为标准,将文化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其中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为"交际文化",否则为"知识文化"。[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为留学生专门开设的文化课程,教授"知识文化",然而"交际文化"的教学尚未系统和完善。语言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和文化适应能力,因此科学合理地安排"交际文化"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对义乌工商学院的留学生展开问卷调查,针对问卷反映的情况,结合本人教学经验,从"文化意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较为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在当下中国全面建设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在新疆翻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立足科学发展观和新疆现代文化建设的现实诉求,在综合和借鉴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各种译学理论的基础上,从"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角分析新疆多元一体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翻译文化安全问题。翻译文化安全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翻译文化"强疆"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文化翻译实践和文化翻译产业实现文化"强疆",增强新疆文化软实力,使疆外文明"安全"走进来,疆内"文化"自信走出去,达到文化双向交流和文明传承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2.
管理者是学校管理文化的建设者,更是学校管理文化的践行者、参与者和引领者。管理者对学校管理文化的有效分解和价值表达,是管理者的经验和智慧,更是管理者的姿态和境界。学校管理文化常常被分解为管理文化的"强化"表达、"软化"表达、"消化"表达、"弱化"表达、"变化"表达、"固化"表达等多种表达方式。学校管理文化的有效分解与价值表达,是积极推进学校文化秩序、文化具体、文化落实、文化绩效乃至文化持续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3.
非系统文化是文化现代性的"碎片"化表现,是对系统文化的改造或消解,其对系统文化的冲击表现为"文化碎片"和"碎片文化"。"文化碎片"往往以个体感性方式消解理性历史和民族精神,其在新兴媒体传播过程中往往以剥离、歪曲、含混的态度对待特定的历史、民族和社会,最终导致"碎片文化"的出现。"碎片文化"通过对社会个体的影响,在传播中表征出与民族核心价值对立的社会思潮,在附加个体利益和自我狭隘认识的基础上又被演绎出新的"文化碎片"。"文化碎片"和"碎片文化"对国家文化安全构成威胁,为此在新兴媒体环境下呼唤历史理性与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建设不能离开优秀的大学文化,优秀的大学文化必能塑造"双一流"的文明成果。"双一流"建设需要塑造大学文化空间就在于普适性文化构成"双一流"的内在基因,差异性文化构成"双一流"的特色因子;自由文化乃孵化"双一流"的养分,理性文化是指引"双一流"前行的明灯,卓越文化决定"双一流"品质的高低;民族文化是孕育"双一流"的母体血脉,区域文化构成"双一流"的支撑点,自我文化组成"双一流"的特色气质。大学只有以其文化为使命,大学才能世代传承、久传不衰,并能照亮世俗、启航文明;大学只要塑造出一流的文化空间,其"双一流"建设进程就能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翻译涉及两种语言,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汉语文化的"意合"、"曲线表达"、"主动"和"具体"与英语文化的"形合"、"直线表达"、"被动"和"抽象"等几个主要方面不同特点的探讨,分析了译者在汉译英中常犯的错误,从而阐明了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堂教学文化构建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文教育是文化精神建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最基本、最广泛、最普通的文化体现形式。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充满生命活力。语文课堂教学应努力构建"体验"文化、"融合"文化、"对话"文化、"质疑"文化,让语文课堂充盈文化精神,显示文化特质,发挥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7.
《滁州学院学报》2019,(4):35-41
"和"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关"和"文化研究的外延和内涵的容量是十分庞大的。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和"文化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可以归纳"和"文化研究的现状、特点,展望"和"文化研究的前景,并提出"和"文化进入社会各领域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战后英国社会的变化及其工人阶级状况,英国新左派的理论家们着力探讨了"工人阶级文化"、"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消费文化"以及阶级、种族、性别等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文化实践"、"文化生产"和"文化政治"等一系列新概念,旨在揭示历史发展的结构性、多元性、重叠性、矛盾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他们力行"文化研究"是为了克服"经济决定论"的僵局,以确立一种总体化的"文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跨学科的"文化研究",他们.试图建立起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范式,以求解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问题.本文是对这种"文化研究"的理论路线及其基本观点的梳理,同时也是对这种"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评析.  相似文献   

19.
客家精神文化的特质是"崇文重教",客家教育文化要素是构建客家学的重要成分。立论所持依据是:一,教育是文化的载体,研究客家文化不能回避教育文化;二,客家人的人文特质是"崇文重教",客家"三乡"之首是文化之乡,教育是文化之乡的奠基石;三,从封建科举文化开始,至现当代的客家教育文化,均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无论是梅州的"进士文化"、"院士文化"、"大学校长文化"还是"将军文化",都为客家学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文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日本平安时代文化繁荣发展,前期仍盛行"唐风文化",中后期"国风文化"得到推崇与发展。在"国风文化"发展时期,日本并非完全摒弃"唐风文化",纯粹地发展"国风文化",而是在吸收与消化"唐风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日本人审美意识及符合日本人需求的"国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