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对一多关系的阐发中,方以智提出了"十错","此十错者,实五对也",它们分别是一多之间的对舍、对摄、对入、对夺、对即。"一"是收摄之际放藏着的吾心,"多"是放藏之际收摄着的万物。一多在相错中透显出五重情境:"对舍"是心物之间、天人之间的断裂与坎陷,"舍"境其实是生命中的险境;"夺"境是在坎陷之"舍"境中催逼出来的,一多在"对夺"中走进对方,达及"入"境。"入"境是收摄着走进对方,"夺"境是放藏着返回自身。"舍"境在"对夺"与"对入"的交错中得到克服;在"摄"境中,收摄着的"一"从自身出发,"观"入自己的"离析"中,并在观入离析中确证自身;虽说观入离析的过程总是被收摄在背后的"一"中,但收摄着的"一"却始终是在"离析"中透显出来的;"即"境乃是一种"全神全迹""全张全弛"的境域,它就蕴涵在舍、摄、入、夺之中。  相似文献   

2.
一、对"反思"概念的考察 "反思"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使"反思"成为教育界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的是洛克的经验论哲学.洛克认为"反思"是心灵通过对自己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关注和反省,产生"内部经验"与知识的途径.他认为"反思"是人们自觉地把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  相似文献   

3.
"文革记忆"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记忆",是根据"现在"的需要,在多种力量的作用下对"过去"的一种重构,对"文革记忆"的研究本质上是对"过去"、"现在""记忆"三者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对中国儒家思想持理性认同和批判的态度,其中:白虎山学艺是对儒家"修身"思想的认同;"花木兰"杀敌立功是对儒家"外王"思想的认同;"花木兰"解甲归隐是对儒家"孝道"思想的认同;无名女子投井是对儒家"从一而终"道德戒律的批判:女性建功立业是对儒家"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是对西方人本主义和社会发展理论的扬弃与超越,是对中国古代"人本""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弘扬,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群众观"的坚持与发展,是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戏剧文本的教学来说,"读"是"演"和"评"的基础和前提,读得越好,演得越真,评得越透;"演"是对文本的再创造,高中语文教材只有一个戏曲戏剧模块,机不可失;"评"是对"读"和"演"的提炼和升华,是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不可等闲视之。"读-演-评"三位一体,构成立体的阅读,就戏剧文本教学而言,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警察影像——中国公安题材影视创作"课程的提出是对"警察影像"的重新认识,教材的编写是对"警察影像"课程的进一步构架,教学过程是对"警察影像"课程讲述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正所谓"文包诗",顾名思义,内核是"诗","文"是对"诗"的补充,"诗"是对"文"的精炼和概括。把"文"和"诗"对照起来,便于让孩子发现"诗"和"文"的联系,主动在文中寻找与古诗描写相关的句子,通过这种方式来降低小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通过对古诗情境的具体描述,诗文对照,互相补充,化难为易,层层推进,移情体验,让学生通过对"文"内容的接受来理解古诗的意思。"文包诗"这种形式的应用,初衷是值得肯  相似文献   

9.
"不瞒你说"是表坦言义的构式。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不瞒你说"进行分析,一是"不瞒你说"的演变过程;二是对"不瞒你说"进行分类;三是"不瞒你说"的语用功能;四是"不瞒你说"的变体形式。  相似文献   

10.
"暴力"在现实中是一个贬义词,是对违反人类共同利益、对社会具有危害性行为的称谓。在动画中,对"暴力"进行艺术分析有助于动画能更好地利用"暴力"的新奇性、刺激性、陌生性,吸引受众人群,促进动画的产业化发展。但是对"暴力"的适度性运用和理解一定是在健康、积极、文化、道德的范畴内。对"暴力"的设计一定要有对欣赏人群的"预想性"、对表现形式的"唯美性"、表现主题的"内涵性"进行有道德的研究,使"暴力"成为动画的一种价值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前"教育救国"长期处于被批判地位,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教育救国"有了新的认识,"教育救国"是近代知识分子对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状况的一种尝试,尽管它以失败而告终,"教育救国"对开启民智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当今的"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科教新国"具有借鉴意义。对"教育救国"新材料的发掘是下一步研究的生长点,对与"教育救国"相关因子的研究是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富矿。  相似文献   

12.
《刑法》第八十八条第一款中的"立案侦查"应理解为既发现犯罪事实,又明确具体犯罪嫌疑人而对其进行立案侦查,即"对人立案",这是在对法律条文进行逻辑判断的基础上,基于不受追诉期限限制制度的立法精神作出的价值选择。"对人立案"的实质是对犯罪嫌疑人的特定化,是办案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犯罪关联性的确信。立足个案正义所提出的质疑无从推翻"对人立案"原则,在理解"立案侦查"时应秉持整体观念,仍旧坚持"对人立案"立场。  相似文献   

13.
对故事的"诠释"和对文本的"解读"分别是幼儿园和小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故事的"诠释"和对文本的解读(尤其是初读),其心理学机制应该是相通或相似的。当我们对"文本解读"进行深入探讨的时候,有必要将目光延伸到幼儿园去,看看幼儿在对故事的"诠释"中会发生什  相似文献   

14.
"三个倡导"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烙印,"三个倡导"是对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念"的有效整合和积极引导、"三个倡导"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是一种"催化"和"度量",对大学生的价值评价起到"标杆性"的作用。"三个倡导"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时,观念输入是抓手,形式覆盖是手段,教师善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一"与"法"是黄老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是万物的根本,对万物具有统摄作用,这为"法"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前提.通过对黄老学"道生法"命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与"法"的内在联系,"法"是"一"的显现,"一"是"法"的形上依据.在现实政治中,君主是"一"的化身,具有执一生法的功能."法"是实现"一"的途径,"一"体现了"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年轻时学习阳明学,信奉"知行合一"的理论,但是后来陶行知对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提出了批评,陶行知认为知识的形成应该是"行知行"的过程,随之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论。陶行知师承杜威,他的"行知行"理论属于实用主义哲学认识论范畴,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概念是一个道德修养范畴的理论,"知行合一"立足于传统儒学的体用论。"行知行"理论并不是对"知行合一"理论的扬弃,它借鉴的仅仅是"知行合一"理论的字面表述,所以陶行知对阳明"知行合一"理论的批判只是为了提出自己的"行知行"理论。  相似文献   

17.
很多<古代汉语>文选部分都选用了<论语·季氏>中的"季氏将伐颛臾"章.在注释中对"求,无乃尔是过与?"中"是"的解释又往往与古代汉语常识词序部分对"是"的句法作用的阐释不相一致.本文通过对比探讨了"无乃尔是过与"中"是"的词汇意义及语法功能,即"是"当释为:通"寔 ",做谓语"过"的状语.  相似文献   

18.
<正>刘翔的口头禅是"对"。他常常用"对"来断句、过渡,这是种很好的"肯定"心态,对自己也起到正面的暗示作用,可以让自己更自信,也是对他人抱有善意与期望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做出区分.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探讨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而"什么是教育"则讨论的是教育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从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蕴含着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寻,而"什么是教育"则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思.只有清楚二者的区别,才能把握教育本质,警惕大量"非教育"及"反教育"行为,从而使教育实践向"本真意义上的教育"逼近.  相似文献   

20.
以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人物对"母亲"及母系传统的特殊崇拜之情,指出"母亲"或母系传统是维系黑人民族的脊梁。人物对"母亲"或母系传统的传承与爱慕是对黑人文化的崇拜,是对民族历史的恒久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