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教师教学生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生活是教师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为了生命发展和完善,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所进行的各种生命活动,具有自为性、伦理性、异质性、生成性等特点。根据不同的标准,教学生活可分为日常教学生活和非日常教学生活,理性教学生活、道德教学生活和审美教学生活,本真教学生活和非本真教学生活等生活形态。  相似文献   

2.
生活是一个面向未来不断解决与环境关系中的问题而获得意义、创新世界观的过程。在教学生活中,个体与文化相互作用,实现人对文化的适应,更实现人对文化的创新。生活性对幼儿教学提出规约,要求教学目标要定位于知识理解与创新、教学内容要增进幼儿意义的获得和赋予、教学过程要实现师幼之间的意义沟通。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学生活化是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当今体育教学正悄然地走近生活,生活体育也正在一步步地走进学生的生活。体育教师要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深入课堂,研究生活,努力把体育教学和社会生活及学生实际紧密结合,使体育教学发挥更大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4.
规范教学论的局限性来自两个失误:一是方法上的失误,二是主题的失误。存在于现实中并关怀存在的未来性,这就是教学论的意义所在。因此只有放弃知识论态度代之以另一种目的论态度去对待教学事实这一特殊的存在论事实,才能发现其中那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存在论问题。教学论在根本上是为了教与学双方生活的,凡是与“教育”观点缺乏距离感的“教学论”都是反对生活的理论,它们总是劝导每一个学生去过“标准”的生活,即他人的生活,这正是使教学变得没有意义的最主要原因。教学论以教学生活的根本问题为主题;教学生活的根本问题是生活本意或者说生活本身的目的;教学生活本意在于创造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争鸣与深化四个阶段。研究问题主要涉及"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教学为何要回归生活世界;教学怎样回归生活世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意义;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批判与辩护等方面。然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研究存在着基本概念不清晰,教学与生活关系不明,重视移植性研究、忽视本体化研究等问题。"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需要改变研究思维方式,转换研究主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论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争鸣与深化四个阶段。研究问题主要涉及“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教学为何要回归生活世界;教学怎样回归生活世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意义;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批判与辩护等方面。然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研究存在着基本概念不清晰,教学与生活关系不明,重视移植性研究、忽视本体化研究等问题。“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需要改变研究思维方式,转换研究主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论争。  相似文献   

7.
要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应把生活作为语文课程资源,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即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语文化,语文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的理论改革,已经把教育教学融入到儿童的生活领域中,数学课程作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应该探求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揭示数学的本义。根据生活的涵义、儿童生活的特点,回归生活的数学教学要把封闭式的教学转变为开放式的教学,让儿童从“书本世界”或“学科世界”中解脱出来,让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并以学生和学生生活为背景形成理念,研究策略,促进学习与生活的整合,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回归生活——活动建构”模式的基本环节 根据冈特模式有效性三个条件之一:模式必须遵循明晰的教学步骤。我们为“回归生活——活动建构”模式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点击生活——活动链接——引导提升——回归生活”。将教材的话题纳入模式的框架内,从点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链接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建构生成新的意义世界,并回归生活去验证。整个模式以活动相链接,活动成为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回归生活既是课程建构的起点,又是课程建构的归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袁欣 《文教资料》2011,(22):144-146
本文从教学目标的理想化、社会用人制度的缺陷、家庭对子女的不当期望和教育质量观的片面性四个方面来论述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意义缺失的原因,以期思想政治课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强调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教学活动置于生活背景中,把真实的生活素材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掌握教材的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回归生活的世界,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生活化.  相似文献   

12.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知识观在反思传统的科学主义课程知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其教学意义包括意义追求、经验、理解和表达。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依据,因为数学教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十分密切,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教学与现实生活经验的联系,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体会数学的魅力。本文主要围绕数学与生活经验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了生活经验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滑志国 《考试周刊》2014,(49):123-123
<正>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构建生活化课堂。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一、深挖教材资源,寻找生活的切入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教材的编写按照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逻辑,取材广阔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挖教材提供的  相似文献   

15.
陈婷华 《考试周刊》2011,(35):153-154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新课标提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本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认知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认识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得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也就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培养能力。那么如何使思想政治课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教学一直存在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导致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进而显现为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出现即使课程考试学生能取得较好成果,但现实生活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准却不高的现象,那么如何使政治课取得实效,发挥影响学生思想,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具有政治课要求的高尚品德和基本政治素质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让政治课贴近学生生活,走入学生生活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周建兴 《教师》2010,(12):39-39
以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为基础,采集、选取学生生活中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展开教学,学生可以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然而学生接触到的生活资源是零碎分散、杂乱无章的,教师应对生活资源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控制和加工,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课堂,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通过生活化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融于社会生活中,从学  相似文献   

19.
品德课生活化,是针对以往品德课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忽视学生成长需要,成人化、政治化、模式化等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旨在执行和落实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思想和方式。具体地讲,课程“回归生活”,课堂走向生活是品德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特征。它是品德课的内容来自生活,通过展现典范事件的过程或瞬间,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几年来本人就品德课生活化教学作了以下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取向,是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教师以专业知觉、专业情意和专业自我,去发现、体验、创生和实现专业实践丰富而深蕴的生活意义。所谓生活意义,是指事物或对象对人的生命存在、对人生过程以及对人的价值生命实现具有的内在价值。教师专业实践的反思性、主体间性和伦理性,是其生活意义内在源泉。教师通过课程教学、专业合作和行动研究,实现专业实践的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