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中学生读写(初中)》2006,(9):44-44
如果一个男生一毛不拔,我们叫他铁公鸡,和他在一起的女生,我们叫她鸡舍清扫员。
如果一个男生脸上沟壑分明,我们叫他作战地图;和他在一起的女生,我们叫她战地指挥员。 相似文献
6.
7.
8.
上物理课时,老师给我们带来几件小东西:木板、木块、小车、细绳、滑轮等,他将木板搭在木块上,形成一个斜面;小车和细绳、滑轮放在一边。老师说:“今天请大家做个实验。谁能用最省时、最省力的办法,把小车弄到斜面上?”大家盯着讲台,开动脑筋,商量着怎样将小车弄上去。过了一会儿,同学甲举起手:“老师,将绳子拴住小车,一头绕在滑轮上,可以省一半力。”老师笑着请他上台示范。甲忙了好一阵,成功了。老师说:“不错,那么,还有谁能想出更省时、省力的办法?”同学乙举起手:“老师,能不能不用滑轮?”老师说:“可以。”于是,乙上台直接将绳子拴住小… 相似文献
9.
10.
见招拆招 《中学生读写(初中)》2006,(11):20-21
我原来最迷电影的时候,是一定要从头看到尾的,片头厂标、片尾字幕,一秒都不能少。其实还是大有看头的,比如《夜访吸血鬼》和《刺激1995》,字幕中都出现了献给某人的字样。那时没现在这么方便,可以随时去百度、google一下,这两个疑问折磨了我许久。后来找到了答案,尽管那个答案现在又记不清了,但当时还是乐趣多多。《夜访吸血鬼》中纪念的那个人,似乎是一个因吸毒过量而早天的双栖明星,也是个帅哥,他的生前女友就是主演《断箭》的那个。 相似文献
11.
重庆作家谭长军创作的长篇小说《八德谣》通过对巴渝大地上一场农民起义的叙写,体现了作者对农民起义,对生命和对历史的深层思索以及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弘扬和讴歌。文中的起义领袖人物形象是作家历史观的总结和表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小说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彰显现实精神、表明民间立场、寄托人文关怀、揭示历史规律、突出巴渝文化特色是该小说的主要特征和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2.
佚名 《中学生读写(初中)》2006,(10):54-54
一位老人从东欧来到美国,在曼哈顿的一家餐馆想买点东西吃。他坐在空无一物的餐桌旁,等着有人拿餐盘来为他点菜。但是没有人来。他等了很久,直到他看到有一个女人端着满满的一盘食物过来、坐在他的对面。 相似文献
13.
15.
小黯 《中学生读写(初中)》2006,(9):77-77
巴黎骚乱。流光溢彩的城市干戈四起,就像伤寒蔓延。很多人眼里,它胜似天堂。然而那里满目疮痍,人人自危。你看,天堂里并不是每件事都那么美好。那么多小资和貌似小资、艺术家和貌似艺术家的人说,我想去巴黎,我看到高耸的艾菲尔铁塔就兴奋。我说,415.2米的天津广播电视塔难道不能给你兴奋吗? 相似文献
16.
郑晨寅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1,(9):27-27
高一语文(试验修订本)《教师教学用书》所引的1996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许振兴君《试析〈记念刘和珍君〉中两个疑点》一文中,对鲁迅引用的陶渊明《拟挽歌辞》(之三)四句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 相似文献
18.
李冰冰 《中学生读写(初中)》2006,(10):77-77
从过年到现在,休息了有一个多月,虽然不是完全的放松,隔三差五还会有些活儿插进来,但毕竟也算没开工,还是放松的状态,属于“独立自主型”。可是,就在进组前的一个星期,我开始睡不着、吃不香,家人对我身上出现的这一现象解释为“进组恐慌症”。 相似文献
19.
金海心 《中学生读写(初中)》2006,(10):78-78
每次被记采访问到:您那么成功,家庭那么美满,是不是从小就很优秀?我就开始紧张,心里一阵发虚。从上小学我就是中等生,尤其听到“数学”两个字,死的心都有了!上学的时候经常被男同学欺负,被女同学孤立,因为总是保持中立,害怕得罪人! 相似文献
20.
衣露申 《中学生读写(初中)》2006,(11):84-87
我只是一只不会笑的狐狸。
对于擅长媚术的狐狸来说,不会笑是一件糟糕而又可笑的事情。连无知的人类都知道,笑容是迷惑—个人最重要的武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