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家提出武术进课堂,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发挥着"继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课堂实践法等研究方法,针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开设武术项目进行实践研究。研究发现:在高职院校开设武术课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开设武术课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来开设;男女生性别差异,对武术项目的内容要求不同;需丰富形式,增强趣味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访谈、个案、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鞍山市普通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鞍山市中小学校开设武术课程的学校较少,不足调查对象的20%,低开课率制约了武术的普及与发展;武术师资匮乏,导致学校武术教学水平不高;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趣味性、教育性差,忽视了礼仪文化与武术精神培育,既没有突出武术的本质特征,也没体现武术的当代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贯彻2004年3月30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精神,弘扬传统文化,了解目前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及数学统计法,分析相关影响因素。针对目前吉林省大部分中学在思想观念、教师武术教学技能、教学条件等方面均未能达到广泛开展武术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要求。提出转变思想、加大教学资金的投入、加大体育教师武术技能的培养力度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大学武术课现状及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2002年我校对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进行了改革,结果出现了选择武术课人数极少的情况。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颁布.武术教学成为众多学者教师调查研究的对象,近十年的调查研究的文献中,反映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本文意在从众多的调查发现的问题中给予综合性的概括和提炼,为武术教学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7,(55):136-137
优秀的中华武术文化需要传承,而学校体育则是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业选修课(后文简称"武术专项课")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武术教师,因此对其教学现状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为例,对其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课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得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专项课能正常开设且教学有序,但在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大连市部分中学武术教学现状 (1)大连市部分中学对武术教学重视不够。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大连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和开发区九中两所中学开设了武术课。而事实上,1978年和1992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材》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被列为中学体育教学内容,200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武术也被列为中学体育课必修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又明确地规定,处于“水平四”的学生将能够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或对练。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体育教师武术教学能力是推动学校武术教学发展的重要指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20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的培养目标、技术内容、课时保障、师生对中小学武术教学的认知程度、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投入、考核标准、教育效果等八个方面进行调研.研究发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设置方案缺失武德教育、内容设置与中小学教学脱节、课时保障不到位、教师对中小学武术认知程度偏低等.对此建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要聚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加强与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衔接;增加学习课时保障,提升师生对中小学武术教学的认知;丰富学生学习方式,发挥小群体教学和以评促教的作用;课程设计指向教学效果提升,促进学生武术教学能力持续性进阶发展.  相似文献   

9.
武术纳入中小学必修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我国在世界体坛中的地位的需要,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武术课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中华体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武术协会出台的武术段位制标准,可做为中小学武术课的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可以“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当注重实效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罗亮 《考试周刊》2013,(35):130-131
中华武术是中国的国粹,在中小学的开展情况很不乐观。据统计大部分中小学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学生主要通过武侠电影电视剧和武侠小说了解武术,受其影响,学生心目中的武术与现实存在错位,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模糊。作者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学生武术兴趣培养中存在的困境进行论述,提出相应的教学思路和设想,达到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这对于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武德文化和武德教育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明确武德教育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武术意识的培养、武术技术教学、武术理论知识教学、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教学环境的改变,对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进行武德教育渗透.  相似文献   

13.
全文在回顾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相关方针、政策以及法规的基础上,结合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研究得出未来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一、从体育课中分离出来,开设专门的武术课.二、人文教育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三、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发展之路田、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新化县3所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梅山武术在学校教育传承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习武意向浓厚,但对梅山武术知识面狭窄,理解肤浅,学校领导对梅山武术教育的重视不够,缺乏对梅山武术本身作用和价值的认识;缺乏梅山武术教学的师资队伍,缺乏适合学校教学的武术教材,学校武术开课率低,教学内容开设不合理,当地政府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建议: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武术的精华和加强对后备师资的培养,传承本土民间武术。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建设和完善基层监督体制,保证梅山武术学校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当地高校对梅山地区中小学的师资补充与交流,加强对老拳师梅山武术继承与发扬,实现其本土特色武术的传承与梅山武术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关于"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精神,落实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小学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学校将心理教育开为专课,由体育教师担任教学,便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武术是中学体育课重要内容之一。《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武术内容,以长拳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初级套路为主。为了提高中学武术课的教学质量,现就中学武术课教法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武术教育是传承武术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育,有利于从青少年着手保护、传承中华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广泛传播;有利于培育青少年自强不息、厚德栽物的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责任感。在武术教育实践中,应强化民族文化自尊与民族体育品牌意识;分层设定武术教育目标与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武术教育手段、贯注武术人文精神教育等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为上海各中小学 搭建了一个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的较为科学的德育体系,各中小学按照两个《纲要》提出的新时期中小学 生必须达到的道德基本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落实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一些学校 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操作方法,并取得相当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仝伟 《华章》2010,(36)
加强学校武术文化教育,提高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振奋民族精神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命题.而武术文化素养教育的提出,是对实现这一命题的人文关怀,是对学校武术文化教育中"内化"问题的现实关切.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术文化素养教育为切入点,依托高校武术教学实际,分别从武术文化知识结构、武术文化意识、武术运动技能、武德、武术审美五个方面探讨我国高校武术教学应如何加强大学生武术文化素养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武术文化素养,使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能够真正渗透到高校武术教学过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0.
武术在现代中学体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住,它是培养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现代人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武术在中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学校是传播武术的重要渠道,应大力发展武术体育教师专生水平,完成"课程标准"中有关武术的相应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