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去冬以来,兰州军区某集团军为切实解决基层新闻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组织集团军师、旅、团三级46名新闻骨干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集中培训。在培训中,他们采取集体汇报线索。集体研究讨论、集中修改稿件等方法,着重提高报道骨干采写工作报道和典型报道的水平。同时他们还邀请了人民军队报社等新闻单位10名编辑记者授课解惑。通过两个月的集中学习,参加培训的人员不仅达到了培训预期目的,而且还先后在各类报刊上稿80余篇。王炳全段利贝阳成科摄影报道自①、网上传输稿件田②、课余创办板报自③、组织稿件展评小荷要露尖尖角──兰州军区某…  相似文献   

2.
群山碧水环绕,苍松翠柏参天。2月下旬.南京军区某集团军来自基层的76名新闻摄影摄像报道骨干齐聚在所属工兵团教导队。一踏入集训队的大门,大家就相互攀谈交流,一种对新闻工作共同的追求让大家仿佛彼此熟识。  相似文献   

3.
希望有更多记者“自己采写”的新闻费强标题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拗口。记者这个职业本来就应该是自己采写新闻的,还值得写上三五百字,占据《新闻界》一块宝贵的版面吗?非也!近几年来,打开报纸,象《四川沿长江经济带快速崛起》这样记者自己动手采写的新闻,实在太少了。...  相似文献   

4.
一、两种“记者模式”新闻单位应按什么业务方向,培养什么样的记者?记者如何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性格特点、爱好习惯等有意识地发展自己,从而成为有个性特点、鲜明风格的记者?我认为,为拓宽报道的广度与增强新闻时效,发挥新闻媒介的传播功能,以及增加报道的深度与力度,增加新闻的份量,任何新闻单位都必须有两类记者:信息类记者,专题类记者。信息类记者,性格活泼,东奔西跑,似流星赶月,及时、准确地捕捉新的信息,其报道以快捷取  相似文献   

5.
张辉 《中国广播》2012,(10):34-36
广播正处在一个车上收听占主导的时代,新闻与故事的结合符合这个大背景下的“注意力经济”法则。本文阐述会“讲故事”对成为一名优秀广播记者的必要性,以及掌握和提高讲述技能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包括角度选取、语言技巧、词汇使用、节奏把握、个性彰显。  相似文献   

6.
李建锋。一个从大山里走出的普通战士.操着一口陕西方言.站在人群里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战士.用他独到的新闻视角.让团队的鲜活故事屡见报端.让官兵练兵场上的精彩瞬间成为杂志封面……作为一名战士报道员.15年来.李建锋犹如一部永不停息的“马达”.为团队新闻报道工作乐此不疲地忙碌着。在用手中的笔头描绘发生在团队一个个感人故事的同时.也书写着自己精彩的军旅人生。  相似文献   

7.
怀着求知的欲望,我拜访了原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第一副社长兼党委书记阎吾,请他谈谈有关采写现场短新闻的问题,他欣然应诺。有了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才能“抢”到现场的历史镜头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信息报、经济报、企业报和专业性报纸数量很多,这些报纸大都是以宣传经济和本专业为主,需要采用大量的经济和专业性报道稿件. 内蒙古赤峰市平庄矿工报王守城同志给贵刊编辑部的信:建议开辟《经济新闻写作》讲座(登在1986年1期)说出了我们通讯员的要求. 我从去年开始学写“经济新闻”稿件,至今在  相似文献   

9.
在兰州军区某集团军采访,笔者发现基层官兵多数都认识王炳全。大家之所以熟悉他,是因为经常读他的报道。他的名字和先进典型的名字一样响亮,因为这些典型大都是他参与宣扬的。有位领导说:“宣扬先进典型的人,本身就可能是典型,王炳全就是一个搞报道的典型。”这话是对王炳全的肯定和赞扬,也是对他的真实写照。王炳全是个为宣扬典型废寝忘食的人。平时,不琢磨稿件时,他是个“瞌睡虫”。可一旦有了宣传任务,则为采访和写作,没白天没黑夜地工作,从不眨一下眼。1995年3月,初春的戈壁滩风沙弥漫,王炳全领着几个报道员住在某团坦克3…  相似文献   

10.
坐在我面前又高又瘦的索尔兹伯里,须发眉毛象一片片秋霜,银光闪闪;深邃眼睛的周围,皱纹如车辙,他为采撷人类社会有历史价值的花朵,留下深深的烙印。在他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有过多少成功、失败?又有过多少欢乐、苦恼和沮丧?且听他对笔者娓娓道来。今年四月到六月,索尔兹伯里为了撰写《新长征》,从中国的北方来到山东、河南、上海、广西等许多地方,看了工厂、油田和农村,采访了成百名各方面的人士。在这两个多月里,我与索尔兹伯里多次见面,同他一起进餐,进行过长谈。  相似文献   

11.
我同省报一位记者采写的消息《关中田间出现“集团军”》一稿,获得了1992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回顾这篇稿件的采写过程,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通讯员,不但要有学习名家的虚心态度,而且更要有敢与名家争高下的气魄。这样,才能写好稿,出精品。 1992年5月7日,我在《西安晚报》发表了《女“麦客王”创办收割联合体》的消息。报道了我县女“麦客王”何俊英带领4位亲友筹资16万元创办收割联合体的情况,喊出了农机干部和农民的心声:“农业机械化要走农业机械集团化”。稿件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省农机局领导说:人家一个农家妇女都敢创办收割联合体,咱农机局为啥不能搞机收大会战?事后,省农机局领导总结几年来小麦机收经验,拍板定案:在夏收期间组织千台收割机开展规模机收大会战,探索机械化集团作业的方法和小麦机收配套服务问题。5月25日,我又在《西安晚报》发表了《千台收割机会战八百里秦川》的消息,向全省人民报告我省农业机械化历史上的一件大喜事。稿件发表后,我激动不已。一则新闻报道,引出了千台收割机会战八百里秦川。我暗下决心,追踪报  相似文献   

12.
金庸先生是我的老朋友。6年来,我采写了多篇有关金庸的独家报道,却没有做过系统的访谈。  相似文献   

13.
14.
在新闻传播中,采访对象希望记者给他们输出的信息,和读者要求从记者那里接收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从对记者的影响力来看,采访对象与记者直接接触,他们对记者采访工作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关照,会唤起记者的好感和报偿心理.而读者与记者却是远距离的关系,跟采访对象与记者的关系相比,要抽象、间接和非感情化得多。对于读者的要求和呼声,记者如不清醒、自觉地予以重视,很容易忽略他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文汇报自今年扩版以来,对记者的要求更高了。我从1995年1月1日至5月29日,共刊登新闻报道111篇,其中消息75篇、通讯特写36篇,消息数量为通讯特写数量的两倍多。我从新闻采访写作的实践认识到,写好消息是记者的基础工作,也是第一位的工作。 我感到采写消息并不像某些同志所说的简单乏味的活儿,而是大有学问可做、大有奥秘可探,大有文章可写的。有时候,一大堆采访得来的材料,反映了一个宏观的专题后,报道工作似乎已经完了,但如果再动些脑筋,也许还有新闻可挖。记得我在采写上海10多所高校争取进入“211工程”(即“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工程)时,根据采访搜集得来的尺把厚的材料,写成了一个宏观反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用“张力”这一物理学现象,借喻新闻特写所要体现的思想深度和文章感染力,即如何通过精心采编和制作的每一过程使“特写”内在能量的最大化,社会宣传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7.
“各位同仁你们好,为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本报二版拟定本周至年底开办《解难送暖到边关》专栏。稿件为现场见闻、一事一报,1200字左右,配照片,请各位抓紧采写。”去年11月3日,军报军事部后勤组组长刘明学给我发的一则短信,使我这个到报社工作刚刚半年的新记者很是激动,我感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接下来的近3个月时间里,我采写的一批稿件,经过编辑部同志的指导和精心打磨,先后有8篇见报,其中有4篇刊发在二版头条位置,有2篇被报社评为好稿。  相似文献   

18.
崔永刚 《青年记者》2007,(12):10-11
坚持“三贴近”,是一个媒体提升影响力的最佳路径。农村大众报作为中共山东省委主办的《大众日报》农村版,作为全省面向基层,服务三农的第一媒体,赖以生存的根基就在实际、生活和群众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农村大众报来说,不仅是育人之计,而且是立报之本,所以,农村大众报始终把坚持“三贴近”作为报人的一种本能来打造和养成。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主办了“新闻采写一得,征文竞赛活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可惜,鉴于主客观的原因,我错过了一次参加竞赛练笔、争取“榜上有名”的机会。前些日,在与同行们聊起这个话题时,有位同志问我:“你说‘采写一得’这类文章到底属于什么体裁?怎样才能写好这类文章?”这可一下把我问住了,因为这里既涉及到了写作上的理论问题,又回避不了新闻采访的实践活动。可在我的印象中,在我所涉猎到的新闻理论书籍和文章中,还没有一  相似文献   

20.
在九三学社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介绍的先进人物中,安振东十分引人注目。由新华社记者李尚志同志建议,我们决定一起采访他的事迹。安振东的先进事迹既丰富,又动人。他只要一踏上工作岗位,总是兢兢业业地工作。即使被错判服刑时,他也从来没有把自己与党和人民对立起来。他对我们说:“我当时穿着囚衣,别人看我是犯人。我不这样想。我是主人,不是犯人!”他在叙述当时生活情况时,很自然地说出了:“那时监狱条件差,电话机也落后,我看见管理人员拿起电话来摇半天才通,这怎么行呀,我就建议改进机器设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