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平 《新闻导刊》2004,(4):53-53
对于参与奥运会采访的记来说,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次心理上的艰难跋涉。20天的奥运采访,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人数大概有10000人左右,采访奥运会的记超过10000人,可以想见,这其中是怎样一种新闻竞争。正因为竞争激烈,所以什么事都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2.
奥运会报道是一场非常残酷、非常有意思的新闻大战,它不是单兵作战能够完成的,它必须有一个作战系统才能取胜。作为报道过五届奥运会的老兵,我这里重点讲两个部分.一是媒体竞争,二是采访策略。  相似文献   

3.
两会是新闻人物、新闻话题和新闻观点最密集的场所,特别是即将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更使北京处在全球媒体的聚光灯下,因此今年北京两会不仅本地媒体关注,境外记者也纷纷报名采访,媒体间不竞争也难。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媒科技》2008,(6):I0097-I0101
罗更前,1984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现任新华社摄影部体育新闻采编室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体育摄影学会副主席。曾采访过三届夏季奥运会;两届足球世界杯;两届冬季奥运会;三届亚运会。1996年荣获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金眼奖”,2003年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竞争的日渐加剧,秘密采访越来越多地为许多报社、电台、电视台记者所采用。秘密采访,一方面可以比较真实采访到其他采访手段难以获得的新闻素材,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  相似文献   

6.
论采访竞争     
邱沛篁 《新闻界》2002,(3):25-26
所谓采访竞争,是指在各种新闻传媒和同一传媒不同媒体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记者与传媒本身为了获取最丰富、最有价值、最新鲜的新闻信息及事实材料,在采访工作中展开的竞争。当前,新闻传媒与记者采访工作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一次艰难的采访我曾采访过广岛亚运会,深知在民国他乡采访会有诸多不便。这次赴美国采访奥运会,尽管出发前我尽量把困难想得多一些,可到了亚特兰大之后,没想到困难更多,条件更差。首先是住宿远、交通条件差。我住的饭店 MARRIOT 是一个连锁店,距新闻中心27英里,约合35公里。从饭店通往新闻中心没  相似文献   

8.
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闻传播媒介手段也在日新月异地迅猛前进。作为记者,深入第一线采访,原是无可非议的普通常识。可是,有些人却怀疑地问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世界,各种影像、音响宣传材料及电传、传真文字稿呈现在你眼前,新闻信手拈来,俯首皆是,难道记者还必须以采访作为获得新闻的主要手段吗?笔者认为:采访手段和形式尽管变化多端,但深入第一线采访是记者的天职,仍然是不容置疑的真理。请看事实:1988年9月17日至10月2日在汉城举行的第24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9,000多名而记者却有14,000多名,记者比运动员还多。采访1987年美苏首脑华盛顿会谈和1988年苏美首脑莫斯科会谈的各国记者都各达数千人。“热点”地区的重要事件也引来有增无减的记者群。不但电视、电台、摄影等音像记者在增加,文字记者的采访队伍也在扩大。这就说明,各国新闻机构越来越重视现场采访,以便提供更多、更快、更好、更具特色的新闻,特别是“独家新闻”。在竞争激烈的世界新闻界,如果仅依靠第二、三手材料去写作,甚至甘当“文抄公”,是没有前  相似文献   

9.
所谓“同源新闻”,是指多家媒体的多名记者面对同一新闻资源(比如会议、事件、人物等)进行采访所产生的新闻。如今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新闻竞争从某种角度来说已经成了对新闻资源的竞争,作为新闻记者,碰到同源新闻是很正常的事情,特别是碰到重大事件,可能会有上百名记者聚集报道现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面对同样的新闻资源,媒体很容易出现相同或相近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全局性活动尤其是重大活动,通常是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新闻层出不穷,而参入采访的记者众多,热点新闻竞争激烈,往往一个新闻题材你也去采,我也去访,结果不是相互撞车,就是炒“剩饭”。如何在重大采访活动中拾遗补缺,爆出新闻冷门,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通过1999年科技下乡活动采访,笔者悟出一点浮浅的体会。 1999年科技下乡,是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科技部、农业部、湖北省政府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一次重大活动。该活动于11月20日至21日在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三里畈举行。全国有20多家新闻单位100余位记…  相似文献   

11.
记者要写出真正的好新闻,除了记者本身应具备良好的素质以外,在业务指导思想、工作方法、特别是采访作风上也必须对头。所谓“三个第一”,就是多到新闻第一线去采访;多抓新闻第一手材料;多写第一次报道的新闻。多到新闻第一线去采访这里所说的第一线,指的是发生新闻的现场或涉及与新闻相关的某些地区和单位。不论是上层单位还是基层单位,也不论是领导机关还是乡村、街道、学校、商  相似文献   

12.
近一个时期以来,新闻界对隐性采访这种“非常规武器”的运用颇为引人注目,并为新闻报道带来一股求实、求真的清新之风,受到广大受众的好评。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又叫微服采访。它是中外记者为获取新闻而采取的一种特殊采访手段,中外新闻史上不乏成功例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新闻改革、新闻竞争的需要,隐性采访将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它的优势、缺陷及相应对策等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现如今,随着新闻竞争的日益激烈,暗访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新闻领域,这一特殊形式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暗访也称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身份,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获取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暗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舆论监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新闻这碗‘饭’真难吃,不竞争就没有自己的出路。”刘书民经常以这句话激励自己. 刘书民初到安阳市委新闻科,以为面向全市采访,面宽线索多,准能“出高产”。殊不知,在市里采访的中央、省、市的新闻记者比比皆是,人家都是写新闻的行家里手,又有发表作品的“自留地”。而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呢?思虑再三,他确定要“千方百计抓‘活鱼’,在竞争中注意选取新角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媒体平台越来越多,新闻行业的竞争也来越来越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获得受众的认可,各大媒体必须从提升自身的新闻制作质量入手。对于一条完整的新闻而言,新闻采访既是新闻制作的初始环节,也是决定新闻质量的关键环节,而作为采访中的工作核心,提问艺术就成为决定新闻播出效果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新闻记者采访中提问艺术的内容和新闻记者采访中常见的问题,探讨了提高新闻记者采访中提问艺术效果的策略,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从而对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展开更加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冯结兰 《今传媒》2005,(6):28-29
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以隐性采访获取新闻的手段,在我国新闻界渐渐“火”了起来,尤其是应用在电视上,隐性采访捕捉新闻的真实性、鲜活性是公开采访所无法比拟的。很多新闻媒体通过隐性采访手段在版面、节目上大量曝光鲜为人知的内幕,满足了群众知情权的需要,自己的销量、收视率也得以大增。然而,隐性采访这些年过滥过分的发展却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批评。我认为,这种质疑和批评并不是人们对隐性采访的全盘否定,人们否定的只是其中记者超越自身权限,不顾法律和道德允许而行使的行为。一、隐性采访的法律约束隐性采访是记者不暴露…  相似文献   

17.
徐明 《新闻记者》2008,(5):62-64
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媒体大战硝烟渐浓.面对这一举世盛会,不同的媒体拥有的机会事实上是不平等的.世界级通讯社拥有天然强势、国家级媒体和国内体育专业报拥有雄厚的采访资源,而地方性报纸受财力、人力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获得很多的采访机会和信息资源,因此不能奢望与世界级通讯社、国家级媒体和专业性报纸全面竞争.那么,地方性报纸在奥运新闻大战中如何在夹缝中  相似文献   

18.
有 关人士认为 ,只要是法律没有规定保密的公务活动场所 ,都应该公开并接受监督。而新闻媒体又是公民实现知情权的中介 ,拒绝采访就是拒绝公众的权利。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新闻记者的采访特别是有关监督性的采访往往会遭到拒绝 ,甚至受到暴力威胁。受众拒绝采访的原因有三 :(一)新闻采访触及到采访对象的利益。(二)新闻采访侵害了采访对象的合法利益。(三)采访时机不当。面对拒绝采访 ,记者该如何处置?笔者认为 ,新闻媒体应该慎重对待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要尊重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新闻媒介有必要尊重采访…  相似文献   

19.
高水平的新闻采访策划是保证新闻通讯撰写顺利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新闻采访顺利进行、社会讯息客观传递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民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多样和快捷,新闻行业竞争加剧,使得新闻采访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能否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做好新闻策划,找到优质的新闻视点和核心热点是决定新闻采访工作质量的关键.本文从当前新闻策划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对策两方面探析了新媒体时代新闻采访策划工作.  相似文献   

20.
从大学的毕业实习到进工作单位开始正式的记者生涯只有近一年的时间。要说进入新闻圈后,什么是感受最深的,那就要算是采访中的“第一关”约人了。 记者的工作无非分两个部分:采访与写作。写作以采访为先,采访又以约到采访对象为先。而这正是我觉得最难、最费周折的。 以前,新闻媒介还不多的时候,作为一个省级党报的记者,要采访一般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据说只要一个电话便可以了。而如今,媒介多了,竞争也激烈了,往往一个新闻事件,总有十多家新闻单位蜂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