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抗震救灾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所表现的抗震救灾精神,是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共同创造的民族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为抗震救灾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铸塑抗震救灾精神具有明显的民族精神特点,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抗震救灾斗争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催生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一精神力量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抗震救灾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途径的作用,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培育大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4.
2008年伟大的抗震救灾实践孕育了抗震救灾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阵地。已有的众多期刊文章主要探讨了高校抗震救灾精神教育的意义、目标、内容、途径、8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等方面。为了使抗震救灾精神教育研究能够继往开来,改进高校抗震救灾精神教育,进一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一年来关于高校抗震救灾精神教育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怎样在震后长时间的和平时期延续、传承抗震救灾精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以"80后"为代表的青年学生在抗震救灾中的出色表现充分证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同时,抗震救灾精神也为深化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6.
发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震救灾斗争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新的内容.我们要通过学习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学生坚持人文精神、协作精神、拼搏精神,发扬科学精神,文明生活,健康成才.抗震救灾斗争启示我们,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新的时代条件下所具有的新特点,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扎实改进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7.
汶川大地震,虽然给国家和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在抗震救灾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抗震救灾所取得的成就显示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虽历经磨难,却未使中华沉沦、民族分裂,始终自强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起着作用.而这种精神同样来自思想政治教育所起的作用.所以,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加需要坚强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8.
高校要加强抗震救灾精神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现实性的客观需要。抗震救灾精神内涵丰富,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爱心永恒、无私奉献。抗震救灾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高校要把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梦视域下探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既可以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全新的视角和特殊的话语体系,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相结合.文章结合学术界已有的研究解释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从历史必然、现实要求及重要意义三个角度阐释了在中国梦视域下为什么要强化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最后提出了在中国梦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和甘肃舟曲等一系列特大灾难面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实践及其精神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抗震救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是在抗震救灾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它进一步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因其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有感召效应的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12.
唐焕韶 《广西教育》2010,(21):18-19
本文认为,应持续大力宣传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列主义信念,提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精神,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全球化的挑战下,民族精神有消解的危险.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从大局讲,当前民族精神教育需要防范的最主要的误区是民族精神教育滑向非理性的问题.若以"有效理性的爱国主义"为中道,我们可以列出两个极端民族虚无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民族精神教育要真正收到效果,就要避免踏入这两个陷阱.  相似文献   

14.
在抗震救灾中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笔最可宝贵的财富,这种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自强不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大爱无疆、无私奉献,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并升华了民族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赋予了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通过民族精神时代性研究,可了解其时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5.
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为爱国主义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为高校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当前,应当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契机和动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抗震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并在各抗日根据地深入开展了民族精神教育,以此作为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战争的基本手段、发展和壮大抗日武装力量的重要措施.在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中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教育、民主教育和科学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实现了发动群众投身抗战的目标,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推动了民族的长远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理论依据,从价值、内容、方法三个基本维度对民族精神教育进行定位,是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研究的学理支撑.新时期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定位应以个体发展为基础的国家认同,内容定位应以爱国主义为稳定内核的综合系统,方法定位应以隐性渗透为主的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十分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他提出了以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中国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以青少年和党员干部为主要对象,采取"四以"、"四个统一"和互联网现代化手段和方法开展教育,从而建构了较为完整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高校应创新教育载体,营造教育氛围,丰富教育内容,搞活教育形式,提高教育实效,在大学生中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抗震救灾斗争中铸就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彰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当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