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有拳友,练拳与教拳有四十年,在他所在县城颇有名气与影响。余因与其偶遇,非常高兴地问:"还在练拳与教拳吗?"他沮丧地说:"没有了。"这出乎余之意外,于是惊问:"为什么?"他说:"单鞭下势打不下去了。"他的回答使我想到了一个太极拳训练的一个大题目:实用性。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会呈现衰老状态,诸如柔韧性差、精力减退、耐力减弱等。练太极可以延缓衰老,但不可能阻止衰老,太极拳大师也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2.
素里耶被要求指导一些拳技与应敌招数时,总是大摆其头拒绝说:“我不能教导谁,因为我也同样没有从他人学来,想怎样踢便怎样踢,想发拳便发拳,如果你们想学我的打法,可在我发空拳或戴上拳套练拳时注意观看,我真的不能教导谁!”  相似文献   

3.
曾能  历差 《中华武术》2002,(12):52-53
素里耶被要求指导一些拳技与应敌招数时,总是大摆其头拒绝说:“我不能教导谁,因为我也同样没有从他人学来,想怎样踢便怎样踢,想发拳便发拳,如果你们想学我的打法,可在我发空拳或戴上拳套练拳时注意观看,我真的不能教导谁!”  相似文献   

4.
问:这套太极拳早年的练法是怎样的?现在做了哪些改革?答:这套大极拳原来共有81式(早年没有上步措捶、上步措掌二式的名称,但此二式的手法却包含在弯弓射虎后的两个揽雀尾之中)。早年练拳的方法和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当时练拳只知拳势名称,老师教导时虽很耐心地一招一式地教学,但学生只是照样子模仿姿势而已。苦无教材可循。学生之间又因资质不同,领悟程度不一,日久无形之中就改变了姿势,所以在当时虽然同期学拳,练出的样子就不一样,真可以说是“百人百样”。学生当了老师再教学生变化就更大了。鉴于上述原因,当我正式教拳之后…  相似文献   

5.
在跟廖达中老师学练拳功以来,我们先后两次非常幸运地拜见了杨式太极拳传人、李景林武当剑、叶大密拳的再传传人李品银老师。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安溪匆匆见了一面。尔后。李老师定居美国.我们只是常常在廖老师家里听到廖老师谈起关于李老师在国外的一些教拳治病的情况,以及关于他救死扶伤、普度众生的一些事迹材料。  相似文献   

6.
谢守忠 《精武》2006,(8):46-46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经络若不通,别想有真功。要想达到高深的拳境,必须心经通畅,这样气血运行才能顺而不滞,练拳方能轻灵。一年四季,什么时间练功和怎样练功,才能顺利通开心经呢?现在把笔者的练功方法介绍给大家,仅供参考。每年的夏至,是通心经的最好时期(其它时间也可以),希望练功的拳友们做一下尝试,  相似文献   

7.
难舍太极情     
金建国 《精武》2004,(5):39-39
一、初识太极拳 我于1995年考上了无锡轻工大学,当时我已习形意拳。一天,我听到一则消息,说有一位著名的老拳师准备招收一批学员,教练太极拳。我当时来了兴趣,便在一个下午找到了教太极拳的老师父,正式向他学习太极拳。因为有一定的底子,学起拳来颇受老师喜爱,老人家夸我练得有点味道,增强了我练拳的决心。  相似文献   

8.
<正>一、案例背景开学两周后的一节体育课,我在一年级(6)班外组织学生站队。一位学生告诉我说:"老师,小龙蹲在桌子下面怎么拉他都不出来。"他为什么会蹲在桌子下呢?我边想边走过去。把他轻轻拉出来,还没有问他原因,他竟然呜呜地哭了。当时我问他是哪里不舒服?还是其他学生欺负他了?或者就是不想上体育课呢?询问下来他都摇头。后来我只好告诉他:"老师没有魔法,猜不到你想什么,你看  相似文献   

9.
许多太极拳练习者都有这样的苦恼,学拳之初老师首先要求要“放松”,要“沉”,但如何放松?怎样为沉?得到的答复常常是南辕北辙,听者惑惑。而流传下来的拳论、拳经,又过于艰深,难以理解。我愿把多年练拳、教学的心得体会公之于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牟宁1986年出生在烟台栖霞:我跟超级散打王柳海龙是一个镇上的.我和他还算是师兄弟呢!牟宁也在柳海龙曾经习武的海洋五头山武校学习过.只不过我进学校的时候他已经进山东队了。牟宁从小和父亲习练螳螂拳,父亲是练太极螳螂拳的.他在老家还挺出名的,有很多人都慕名找他学拳。10岁左右,牟宁开始正式学习螳螂拳套路。其实我一开始并不喜欢螳螂拳.小时候挺胖的,有点儿懒,而且无论什么拳种,一开始入门功夫都很枯燥,又苦又累。在想放弃又不舍得放弃的拉扯过程中.牟宁身上的肥肉没有了.肌肉也越来越硬,小胖墩儿变成了强壮的少年。感受到练拳的好处后,牟宁也就坚定了练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11.
太极长拳考     
吴伟 《武当》2023,(1):42-43
<正>在《太极拳释名》中有一句话——“长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近百年来,人们对这句话很困惑——“长拳”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杨澄甫在1934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说道:“太极拳之顺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那么,“长拳”是一种秘传的架子?还是形容太极拳套路很长?“涛涛不绝”是指练拳的时候要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断?太极长拳与太极拳有什么关系呢?在解答这些疑问之前,我们先看下面二个拳谱中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崩拳新解     
丁宁 《精武》2004,(10):14-15
崩拳是形意拳的看家拳,发力迅猛刚实,尤其是在"硬打硬进无遮拦"方面更具特色,因此颇受形意拳爱好者的喜爱。形意拳先辈在崩拳上造诣最深的是郭云深先生,号称"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其崩拳练得出神入化,无人能敌。后来郭云深前辈将其绝技传给尚云祥先生,经过尚云祥先生的深研苦练,又将崩拳绝技推进一步。崩拳往事真令人羡慕不已,今虽亦有不少刻苦磨砺者,但始终未能达到前辈的水平。原因有四:1.没有得到明师的指点;2.练拳不得要领;3.没有用"心"去练拳;4.没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我眼随尚派形意拳名师张世杰先生学了几年形意拳。虽是初入门,但我喜欢边练拳边思考,渐渐觉得形意拳不仅入门很快,而且博大精深,所以撰写此文引导初学者,使其早日踏入形意之门,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我国著名的内家拳术。是内外兼修、身心并练的拳种。在练拳时应以练意练气为主。正如拳论所说“意气君来骨肉臣。”而如今大多数练习者,在作准备动作及盘架子时,做肢体运动为多。很少有人在练拳前站站桩、练练气而行拳走架的。  相似文献   

14.
刘春燕 《精武》2010,(8):27-27
我做梦都没想到,陈颜胜校长会来到我们淄博,亲自给我们讲拳,教拳,带我们练拳! 2008年2月16日下午,接到师兄的电话,说陈校长来了。我听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又问了师兄一句,是不是来我们这里,师兄说他已经见到陈校长了,还说晚上我们要一起同他共进晚餐。  相似文献   

15.
我想,已经没有什么个人荣誉是我没有得过的。现在我惟一的梦想,就是把总冠军奖杯带回来。这是我现在惟一的目标。——勒布朗·詹姆斯带着受伤的右肘,小皇帝正带领着骑士队一步一步坚定地迈向总冠军,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的脚步——无论对手还是伤病,他在实现着自己的诺言,同时也在完美地诠释着什么是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1975年底腰椎间盘3~5节增生,压迫血管和神经系统,卧床不起近半年,康复后经常断断续续复发,后开始学练太极拳。由于没有老师指点,自己边看书边学拳,后因工作变动停练。1990年跟一位老师打拳,坚持到今。几年下来,身体逐渐硬朗起来。体会有三点:一是腰酸背痛基本上绝迹,十多年再没有闪腰,挫气的现象了;二是过去冬天很怕冷,喜睡懒觉,现在寒风刺骨也能坚持锻炼如常;三是十多年来我的血糖偏高,通过练拳血糖一直控制在原来指标上,没有上升。  相似文献   

17.
雷世泰 《武当》2009,(9):17-18
第一,推手的基础是练拳,而练拳的基础是站桩。只有扎扎实实地把三体式站好,把拳练好,才谈得上推手。这是必须强调的基本原则。实践证明,拳练不好,即使推手的经验再多,也只能在短时间内奏效,基础不牢的弊病迟早要显露出来,真正能在推手上有所造诣的,都是在练拳上下功夫的。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二人相搏最后解决问题的是实力,是你的基本功。推手充其量只是解决了“术”的问题,即招数,属于技术,方法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祝步文 《健身科学》2010,(11):39-40
在日常练太极拳的实践中,往往会听到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说:“我打了这么多年的太极拳,总觉得收效不大,老是脚站不稳,手打不活,或说没有别人打得轻松.圆活、好看……更谈不上养生功效了。”原因何在?根据笔者多年来练拳,教拳、看拳体会,认为那些所谓“打得不好.收效不大”的拳友们,主要是在练拳时没能走出八个误区。笔者现就如下八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阿庸 《精武》2008,(10)
教我戴家拳的老人用他的一生,写了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他给我留下的是一个谜、一个困惑。想起老人,我没有悲哀,只有负疚和歉然之感。我的功夫达不到他那种境界,可我不脸红,以我愚钝的资质,恐陷终生求取,也难登心意拳堂奥,又何必自责呢。我感谢老人的睿智,他并没有寄望我这个笨蛋为他或者为戴家心意拳发扬光大什么,所以说这些年根本就没有什么责任类的阴影笼罩着我。一直是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心情十分轻松。  相似文献   

20.
马畅 《中华武术》2001,(4):42-42
当我能用眼睛清晰地面对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时,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爸爸那矫健的太极身影。还是在我不能坐起的时候,看着爸爸练拳,我就手舞足蹈了。爸爸的学生真多,在他的身边总是云集着众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其中也有“老外”。后来我才知道,爸爸是陈式太极拳第二十代传人,学艺于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据妈妈说,爸爸为了太极事业,已经几次倾家荡产。直至今日,我们仍然居无定所,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爸爸走到哪里,就把拳教到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家。我就是在这样流离失所的环境中渐渐地长大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