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摆脱机械讲解,生硬灌输,僵化记忆的误区,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灵动起来,丰富起来?笔者结合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很多成功的教学课例,作一些粗浅的探索。一、联系生活,让词语“长”起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教学片断: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先指导学生理解了其他的词语,但却巧妙地埋下了伏笔: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  相似文献   

2.
教材所编选的一些课文远离学生生活背景,教师如何将生活与文本有效"嫁接"呢? [片段1]: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人才30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相似文献   

3.
教材所编选的一些课文远离学生生活背景,教师如何将生活与文本有效"嫁接"呢?   [片段1]: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人才30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  相似文献   

4.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师:你们觉得能用“饱经风霜”来形容我吗?  相似文献   

5.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  相似文献   

6.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三位教师分别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片断,折射出三种不同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7.
解词 :“饱经风霜”(第十二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师 :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得很熟了 ,对课文中这位冒严寒、顶酷暑 ,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跑的车夫有了了解 ,他“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呢 ?如果他才三十几岁 ,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展开想像 ,把他的脸刻画出来。下面是一位学生的当堂描写 :这位车夫才四十多岁 ,可看上去像五十多岁的人。他满脸的皱纹 ,像刀刻一般。两只眼睛深陷下去 ,眼里布满血丝。他的头发白了 ,乱蓬蓬的。他拉着一辆车 ,吃力地走着 ,走着。这仅仅是词语的解释吗 ?不 !这是绝妙的综合训练。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运…  相似文献   

8.
樊铮 《四川教育》2004,(1):46-46
听一位老师教学《剪枝的学问》。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并就这4个词语提问。学生的小手纷纷举起来:“我”为什么会满怀好奇?“我”为什么一脸疑惑?“我”对什么将信将疑?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上述案例中,虽然学生提的问题不能说没有一点价值,但内容几乎是雷同的,归纳一下,不过就是对“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提出了疑问。这样看似自主的学习方式,实则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没有得到有效地训练和拓展。由此,我想到了另一堂语文课《最优秀的人是谁》(自选课文)。上课伊…  相似文献   

9.
入选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提炼和反复推敲的语言艺术品,在文字的表述上,大都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这种高度浓缩甚至抽象的文字呈现方式,为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想象、表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如果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让每一个设计都承载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就能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于永正老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有一个片段是这样处理的:于老师把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中有一个词是“饱经风霜”,出现在“他(车夫)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  相似文献   

10.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因而词语在以发展学生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串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因此,有效地抓好词语教学,探索方法,追求词语教学的效果,就会使阅读教学随之增色,随之精彩。下面以《黄山奇松》中“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使词语教学在涵泳中更鲜活、更灵动。  相似文献   

11.
刚开学的时候,班主任于老师对同学们都不熟悉。班不可一日无长呀,于是,于老师决定让同学们先毛遂自荐。徐玲宇站起来说:“老师,我愿意!”“噢,那你当了班长后,要为大家做点什么呢?”老师问。徐玲宇想了想说:“为大家服务呗!”接着,又有三名同学站起来,分别说了自己也想当班长,并说出了自己当了班长后的想法。班级总不会有四位班长吧,于是,于老师决定,班长一职由同学们选举产生。经过大家的投票选举,徐玲宇落选了。她很伤心,回到家把自己捂在被窝里大哭了一场。第二天上学,老师问她:“徐玲宇同学,你的眼睛怎么了?”徐玲宇的脸一红,低下了头。…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大家都注意了加强读写的基本训练.有些课,听了很受启发.这里就词语教学问题谈点个人看法.《国际歌》一文,有一句“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老师对其中很普通的“夺回”一词,处理得颇有特色.老师启发学生:“除了‘夺回’之外,还有哪些与它意思相近的词?”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回答:“夺回”“取回”、“要回”……老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这些词与“夺回”进行比较,大家认识到:“夺回”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是要经过艰苦斗争的.剥削者不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也不可能对劳苦大众有什么恩  相似文献   

13.
一、谈话沟通——其乐融融师:今天在场的不只我一位老师。想一想,怎么换个词问候大家,谁来说一说?生:老师们博学多才。师:听清楚要求,加一个词问候所有的老师。生:在场的老师们,下午好。师:非常好!大家注意,他加了一个词,“在场的”。请同学们再说一遍。生:在场的老师们,大家好!点评:我们在公开教学时,总要和学生进行沟通,但在沟通时,教师往往会因为顾及学生的情绪而进行浮泛的鼓励与肯定。从这位教师的课前交往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真实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它是“真教学”的标志。“听清楚要求”,并不是对学…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如果要求学生的答案统一化、标准化,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严重地被束缚,这样,创新教育从何谈起呢?我认为创新的关键应看老师怎样启发、引导学生。下面我就从多年来的词语教学中撷取两例,以飨读者。案例A师:谁能给“学”组三个词?生:学生、学校、学习。师:给学生打个小“√”。师:谁能给“学”组三个分量重的词?生:学者、学问、学业。师:给学生打个大“√”。师:谁能再给“学”组三个分量更重的词?生:学而不厌、博学众采、品学兼优。师:给学生打个最大的“√”。案例B师:谁能用“桌”组几个词?组得越多越好。生:讲桌、课…  相似文献   

15.
张立花 《山东教育》2003,(16):33-33
面对枯燥的写字教学,刚刚入学的孩子们兴趣索然,我也教得很吃力。但因为一节课,我们班却改变了这种消极的状态。“下面,请同学们抬起头,睁大眼睛看老师写‘母’这个字,大家注意一下母的笔顺。”我努力地用生动的、幽默的语言唤起孩子们的兴趣。“竖折、横折钩、横、点、点,大家注意要先写横……”我正讲得卖力,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嚷了一句:“老师,你写错了!”“错了?”我的脸腾地一下红了,“‘母’我写了20年了,一直就这么写。怎么会错了呢?”“老师,你是错了。昨天,爸爸、妈妈帮我预习,爸爸跟你写的一样,妈妈却是先写一点,然后写一横,最后…  相似文献   

16.
歪打正着     
(一)课堂上,在讲句式时,老师为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提问小明:“请说个疑问句。”正昏昏欲睡的小明慢吞吞地站起来,红着脸说:“老师,您问我什么?”老师说:“不错,再说一个反问句。”小明深为不解:“这也对了吗?”老师说:“很好,再说一个陈述句。”小明惶然地说:“我今天不舒服,大概是病了。”老师一脸欣慰:“太好了,请坐下。”小明只得坐下,一脸困惑。 (二)语文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扑朔迷离”四个字,叫小明解释。刚打完瞌睡的小明迟迟不站起来,老师气急了,大声呵斥叫他回答。小明推推眼镜,站起来面红耳赤的说:“老…  相似文献   

17.
王静亚 《湖南教育》2005,(24):38-39
寓释词于生动形象的活动中教学片断一《:(小稻秧脱险记》)师:我们读了一节课的书,黑板上的词有些同学肯定都读懂了。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听于老师读课文,听后自己再读两遍,我想大部分词语都可以读懂。(老师有感情地配音朗读课文,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师读完后,同学们禁不住鼓起掌来)师:怎么样?生:好——!师:请像老师一样读书。(学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老师不时地进行表扬)师:读到这里,我想“,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这些词语的意思同学们肯定懂了。谁知道“团团围住、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埋怨“:这个题目老师不是刚讲过吗?你刚才在不在听?“”唉,刚才老师不是问过大家‘理解这个词的小朋友举手’,你不是也举手了吗?怎么现在又不知道啦?”……是的,对于课堂上学生究“竟听”到了多少,我相信我们有许多老师(包括我自己),有时真是非常茫然  相似文献   

19.
“懂得词语的意思”是语文课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语文课的词语教学中就是要将“词中应有之意”很好地点明或讲明,以“解词不能害意”为基本原则。下举几例加以说明。 1、语文第五册17课《我的弟弟》一文中写道:“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这里的“难友们”作何解呢?一位老师解为“一起坐牢的人”;一位老师解为:一同蒙难的人,本课指一起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里坐牢的人。  相似文献   

20.
2001年3月30日我随于永正老师到宁波讲学。于老师上了《马背上的小红军》一课。其间,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读了第二节课文,你有哪些词语不懂? 生:“络腮胡子”我不懂。师:什么样的胡子叫“络腮胡子”呢?谁知道? 生:连着鬓角的胡子被称为“络腮胡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