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当下,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特级教师和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评审等活动越来越重视一线教师,越来越关注教学环节,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效果。10分钟说课和45分钟上课等是常用的形式,15或20分钟的微格课,尽管用得不多,却最见执教者的功力,越来越受到组织者的青睐。笔者试以近期以评委身份参加的某市20分钟《金岳霖先生》上课活动谈一谈对微格课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2.
笔者试以近期以评委身份参加的某市20分钟《金岳霖先生》上课活动谈一谈对微格课的肤浅认识。一.具体而微的课型特点微,小、微型;格,规格、格局。微格课,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规模较小但形体齐备的课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浓缩,也可以称为微型课。所谓"规模较小",一是指上课时间短,往往用时为一节常规课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等,活动组织者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15分钟还是20分钟。  相似文献   

3.
意象即文学作品中表达主观思想情感的客观外物,是沟通艺术家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的创造力、想象力,诗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读诗,必先读懂意象.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欣赏诗人创造的意境,把握诗人跳动的脉搏,透过意象的外在而去寻找作者所寄寓其中的内质,这样也许就能较好地深入诗歌与作者之中,较高水平地鉴赏到诗歌的真魂.  相似文献   

4.
小引《祝福》与《守财奴》分别出自中外两位名家之手。两文描人绘物,穷形尽相;语言简洁精炼,令人回味无穷,就像晶莹的珍珠一般,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细细品读,能够让人从平凡之中辨出新异的滋味,在细微之处窥见宏旨精义。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  相似文献   

5.
陈美 《新读写》2020,(1):32-35
【情境导入】见筷而惊——纣王原先用竹筷子吃饭,后来改用象牙打磨成的筷子。大臣箕子很担忧。你知道为什么?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釧,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不羹菽麓,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相似文献   

6.
7.
张斌 《考试周刊》2011,(2):83-84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处处是作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涕一笑,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引起我们的某种感受,都能成为我们写作的契机和源泉。常言道:一滴水也能反射太阳的光辉。一叶勃发而见春.一叶飘落而知秋。只要善于挖掘生活小事中隐含的道理,领悟自然景物中蕴涵的哲理,采用以小见大的技法.就可以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相似文献   

8.
唐代杜牧《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一首咏史诗,展现的是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真可谓大内容,大主题,大感慨。但这首诗却是通过"小  相似文献   

9.
这篇文章是袁鹰在1961年9月去甘肃兰州体验生活,为了在三年自然灾害中给全国人民鼓劲而写的,它的文化价值只有一个字就是“斗”。整个文章节奏非常明快,声调非常响亮.意志非常昂扬。  相似文献   

10.
散文写作,离不开细节。散文通过人物细节、景物细节、场面细节等不同类型的细节来写人叙事、状物绘景。具有现场性、画面性、动态性、典型性、抒情性、象征性等特征的散文细节可以提升散文的真实性,增强散文的生动性,充盈散文的形象性,拓宽情感的层次性,扩展意境的丰富性和升华主题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1.
<正>【技法指津】诗歌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是悠久的华夏文化的一朵奇葩。漫步诗苑,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领略祖国秀丽的山川美景,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气度,体悟深邃的自然理趣和人生哲理。阅读诗歌,能够让我们从中得到美的熏陶,感悟到生活的哲理。对我们刚刚步入初中的同学而言,要想独立地创作出一首诗歌,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  相似文献   

12.
刘墉先生的这篇文章给我们上了一节很 好的作文专题课,即如何因事明理,微言见深 义。 我们许多同学常常苦于自己的作文平平 淡淡,缺乏令人警醒的力量和深度,那么,怎样 才能写出内涵丰富,胜人一筹的作文来呢?刘 墉先生的方法很可取,也非常有效,他举的四 个例子:美工刀、钉书机、圆规、标点符号。选材 可谓是平常到不能再平常了,立意平凡到不能 在平凡了,而我们看了为什么感到有深度很成 功呢,原因就是即事明“理”也就是文中说的  相似文献   

13.
在讲授《合欢树》的过程中,努力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适时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交流中轻松求知,在文本细读中既能掌握知识,又可以得到人文关怀,最终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如何有效地教学诗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笔者提出了一些做法,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