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成功的教学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数学的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数学美的内容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学生揭示出来,加强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就数学中美的形式,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数学的美育教育功能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成功的教学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数学的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数学美的内容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学生揭示出来,加强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就数学中美的形式,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数学的美育教育功能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发挥数学美的特点在解题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注入数学美的观点 ,往往会影响和制约着整个教学过程 ,这样数学解题教学也不失为一条培养学生数学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解题教学中注入数学美的观念 ,其目的在于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来点拨深蕴于其中的美的因素和美的思想 ,引起学生的最佳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 ,甚至能让学生进一步在数学美的启发和暗示下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中的美学规律、体验到解题过程中的数学美给人带来的愉悦 ,以致于发掘出数学解题教学的美育功能 .1 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和谐美数学问题中也蕴涵着数学美 .以数学…  相似文献   

4.
深化数学美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芳 《教育探索》2002,(5):72-73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化数学美的研究,深入挖掘数学美的内涵,掌握数学具有和谐美、简单美、对称美、奇异美和逻辑美的特点,从而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人们感受、鉴赏,乃至创造各种美好事物的一种自觉心理状态和表现出的一种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人的素质中是十分重要的成分。通过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是个理论与实践上都在探索的问题。数学审美能力有感受、鉴赏和创造3个层次.数学教学中,应着重挖掘数学教材中形象、直观、巧妙的素材,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可以利用数学的结构美、奇巧美、语言美等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要抓住学生思维的点滴火花,以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数学中存在美的因素,可以说那里有数学,那里就有美.数学美是带有一定主观感情色彩的精致直觉,是一种冷而严肃、纯净至高的科学美.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美审美教学,应当与数学知识的教学及能力培养相结合,把数学美的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去,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获得美的修养.一、为学生提供认识数学美的契机1.数学美的体现作为教学科目的数学虽然不象科学的数学那么严谨完善但仍然是无处不显示出数学  相似文献   

7.
正审美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感情和能力的教育。数学知识中包含着很多美的因素,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美育功能,让学生处处感受到数学美,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认为数学是一门令人乏味的学科。之所以  相似文献   

8.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数学美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和谐性、奇异性、简明性、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数学美,没有华丽的色彩,没有动听的音符,只有匀称优美的体态、简洁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给人以求新求异的想象空闻,这就是数学本质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美.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数学的和谐美、数字美、符号美等,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美的热爱,并通过学生的“内化”,逐步迁移为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吴海燕 《林区教学》2008,(11):31-33
美育作为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形成正确审美判断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语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塑造美的教育形象,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设计美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挖掘美的课文内涵,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美、从而形成美的心灵、美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美,从而形成美的心灵.通过数学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以美启真,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目的.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黄金分割".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美,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帮助学生挖掘数学美、展现数学美、揭示数学美、创设数学美,借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美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学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能力,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助于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展示、创设数学美,利用数学的美来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使之自觉地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  相似文献   

15.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渗透在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即使在较为“枯燥”的数学教学中,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审美教育早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较系统一美育理论,他认为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数学教学不但是一个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展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数学教育与教学的目的之一,应当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从而既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爱好,也有助于增长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呢?一、创造审美情境,悟出数学中美的因素.数学中美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适性,还有数学中的奇  相似文献   

16.
罗素说过:"数学中有至高的美."在初中数学中随处都存在美的形式,美的理论,美的结果,美的思想方法.可不少学生受到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的限制,不具备相应的鉴赏能力,常感叹数学的无味与枯燥.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唤醒学生对数学的美好情感,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和审美教育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没有美的数学教育是不完美的数学教育。根据审美心理特点,实施小学数学美育教学,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依据审美感知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审美感知是对美学因素的直观把握,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美的存在。1.充分展示数学内在美一方面教者要正确驾驭教材,充分挖掘数学学科自身的内在"美",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  相似文献   

18.
美 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 ,是小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学教学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体系 ,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养成良好思维品质的同时 ,还应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 ,受到美的熏陶 ,从而提高其审美素质。一、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 ,揭示数学美的存在在教学中 ,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感知能力 ,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爱好 ,有助于智力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显示数学的美 ,揭示美的存在 ,利用数学的美来感染学生 ,诱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数学中美的因素是极为丰富的。数学概念、公式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应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其中美育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审美教育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把教学过程组织成为发现、鉴赏、创造数学美的过程,是对数学教学的高层次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中美育因素,引导学生欣赏数学。  相似文献   

20.
审美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审美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初步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揭示数学美的特征,不仅可以使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数学美的特征主要有:简单性、对称性、统一性和奇异性等,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数学美的特征,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一、追求简单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许多数学问题,虽然表面形式可能较为复杂,但其本质总有着简单的一面,若能把握事物的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