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纵观中国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脉络 ,无不体现了“观照当代、回应现实”的使命 ,这是哲学本身固有的理论品格和人文关怀精神 ;当代中国哲学其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它在经历了艰苦的摸索之后 ,正更好地发挥其指导现实的功能 ;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转向与当代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之间正在出现一种引人注目的理论趋同 :现代西方哲学的经验主义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事求是精神都走向了科学的经验实证 ,现代西方哲学的中立主义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精神都体现了对取其中道原则的认同 ,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正义精神都是对哲学的社会学维度的肯定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批判精神都把对语言与哲学之间关系的批判提到了议事日程。这种二者之间的理论趋同不仅验证了人类哲学的普遍规定性 ,而且也使在二者之间展开积极的对话成为可能 ;而这种对话最终必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创新和理论繁荣  相似文献   

3.
纵观中国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脉络,无不体现了“观照当代、回应现实”的使命,这是哲学本身固有的理论品格和人文关怀精神;当代中国哲学其主流意识形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在经历了艰苦的摸索之后,正更好地发挥其指导现实的功能;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性是公共哲学教育的重要特性,由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属性所规定,是公共哲学教育改革讨论中的焦点之一;公共哲学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与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科学性相关联,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形式的能动作用;科学贯彻公共哲学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必须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关系,特别要注意正确处理理论和现实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理论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与哲学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批判是人类主体性认识的起点与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传统哲学的批判性的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非科学性等局限,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科学合理的批判精神,从而实现了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科尔施从不同的维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和哲学的关系,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方面,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表现,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和特征,对它的准确理解是能否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基于整体性理论,科尔施将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对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其进行客观地评价和分析,有助于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反思性,有助于抑制和克服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教条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还是从事实判断的角度来考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理论祈向和实践目标诉求;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以及历史价值论等理论视野中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当代诠释,从而极大地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8.
科学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当前,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方面的功效,必须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  相似文献   

9.
高海燕 《文教资料》2010,(35):111-113
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斯大林式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存在着简单化、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并塑造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转向实现了从"本体论向存在论"、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从"结构主义向建构主义"的转变。这种转变影响了道德教育理念的转变。在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基础上的现代德育观在内容、目的、过程、功能等方面都发生相应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是必要的,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类认识史发展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是可能的,马克思科学形态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相关学科知识、学科内容和思想理论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具备了客观条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需要思考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问题,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问题,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实生活:超越"思辨哲学"的历史性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楹 《教学与研究》2007,1(7):49-54
文章从五个层面分别阐述了马克思哲学在批判"思辨哲学"的历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品质,具体表现为马克思哲学是"作为非哲学的哲学"、"改造世界的哲学"、"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必须"被消灭的哲学"以及"解放哲学",由此将马克思哲学定位为"生活哲学";最后以马克思哲学为观照标准,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必须解决的四大主要问题,从而深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活实践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当代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基于实践思维方式的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学习和研究给学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掌握好这一门学科,必须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首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然后在牢固树立实践世界观的基础上,系统把握整个理论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学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最后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对"与时俱进"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到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新概括 ,是对中国共产党 80年斗争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 ,同时也包含了深刻的哲学内涵。本文从考察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着手 ,对与时俱进这个概念进行了初步的哲学分析 ,并认为与时俱进具有综合整体性、超前性、历史联系性和方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解放后,俄罗斯哲学(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我国哲学界的研究视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界对苏联哲学的研究忽冷忽热、曲曲折折。今天,俄罗斯哲学还是一门冷学科,然而对它的研究已经走上了正轨,相关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开展了全方位的研究。至此,谈谈从总体上把握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点意见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导致了一些问题,走向了误区。实践思维方式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方法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品质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6.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重要对象和最本质基础,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依据于时代的实践发展,本文认为,只有准确分析当今世界的时代性质,时代主题,历史使命和实践特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实践基础,才能找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向和突破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化发展,这是我们当前最重大的理论任务。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建构问题,一直是哲学界最为艰难的议题之一。孙亮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一个批判性建构》从"方法论澄明""话语分析""生成逻辑""中国问题与阶级范式"这四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给出了一个十分完整的清理,并且提出富有新意的论述。正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维度,上述理论任务的完成也必然是一种以"批判性"为关键词的反思与建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视域中的各种“割裂论”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举与评析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视野中存在的诸多“割裂论” ,认为这种错误做法严重地侵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健康肌体与生存机理 ,使它的本真精神、现代旨趣与价值处于遮蔽状态 ,不利于它在当代实践中的开拓创新 ;由于这些“割裂论”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本性与时代表现的辩证统一关系 ,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严整性是在与时俱进中逐步显现与完成的道理 ,因而其实质上便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严整性、科学性的一种变相的、巧妙的消解  相似文献   

19.
朱荣英 《天中学刊》2001,16(6):81-8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既有逻辑依据又有历史依据,只有将二者统一于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才能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世界性文化背景和活生生的现实根基:只有将“中源说”与“西源说”结合起来并形成互补,才能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内在一致性,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同学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性内函和现代意蕴;只有将“逻辑与历史的辩证关系”作为总体讲授线索,才能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隐矛盾,走出当代“两课”教学这一问题的各种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20.
从批判的前提,批判的依据或尺度,批判的实质内容,批判的目的,批判的基本特性等层面,对批判概念作了初步的阐释。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批判和哲学的关系,认为,批判是哲学的本性,批判精神是哲学的本真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是当代最具深度的批判性哲学。在今天,阐扬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和批判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