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悦然:我害怕又被卷进商业的漩涡里 和郭敬明获一样,2001年第三届“新概念大赛”一等奖后成名,张悦然与郭并称为“80后”作家中的“金童玉女”。代表作品有《水仙已乘鲤鱼去》《十爱》等。今年7月初,她在博客上,公开对“郭敬明抄袭官司判输不道歉”一事提出质问和反省,被称为“80后”的首次公开“自省”。  相似文献   

2.
“80后”作家郭敬明“抄袭风波”发生之后,不但自己身陷在各种舆论的包围圈中,即便是他的粉丝也未能幸免。 2004年7月22日,网友“飘忽无罪”在天涯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你是记住了这个人还是摄影师?》的帖子,内容是反讽郭敬明。  相似文献   

3.
"80后"自话自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80后”图书策划 人):“80后”这个概念 是和“青少年”或者“老年”等差 不多的一个概念,足按出生年份划 分的,没有必要讨论这是不是一个 科学的文学概念,但文学绝对不是 按照年代来划分的。“80后”的概 念一出现,就是一个商业炒作的标 签,所以好多人以为“80后”是“肮 脏”的。商业炒作是媒体和出版社 的一种变相的宣传手段,没有“80 后”这个概念,他们还是一样会用 别的概念炒作。尽管“80后”自身 无所谓“肮脏”不“肮脏”,但商业 炒作和负面宣传已经给“80后”带 来不良声誉。 “80后”厌恶“80后”的某些 现象,或者厌恶“80后”这个概念, 这又是“80后”自身的问题。于是 我们在拒绝商业炒作的同时也是 在对自己的反思和否定,但我们已 经无法面对媒体说我们不是“80  相似文献   

4.
据搜狐网报道:日前,郭敬明签约天娱传媒仪式在北京高调举行。不得不承认,天娱的确能折腾,随便拉扯一下郭敬明这根弦儿,就在娱乐圈放响了一枚很惊艳的炸弹。虽然郭敬明自言不太愿意当演员,希望可以做大陆的方文山,但从签约天娱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成了一个作家与明星的复合体。这一轮儿,虽然天娱和郭敬明各有所获,  相似文献   

5.
郭敬明:市场选出来的“副总编辑” 郭敬明受聘为长江出版集团北京中心副总编辑,负责主抓青春类图书及杂志体系建设,成为“80后”青年作家中担任出版社社级领导职务的第一人。刘永涛在《出版人》撰文说:在郭敬明身上,有多少名声,就会招来多少骂声。认同与否,是个人的权力,但隋绪化的谩骂或上纲上线的讨伐,则实无必要。笔者并不是要为郭敬明开脱。在一个日益市场化的文化语境中,郭敬明早已成长为一个文化商人。既是商人,必然会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对写字的郭敬明来说,书的销量正如电影的票房,  相似文献   

6.
自《我们,我们——80后 的盛宴》出版以来, “80后”的作品选集日见其多。但 何谓“80后”?这是一个很不确定 而显得宽泛模糊的概念。从文学 的角度来看,“80后”应当是出生 在1980年以后的文学青年的集合 体。但并非所有的出生于1980年 以后的文学青年都承认自己是 “80后”,何况一向被称作“80 后”的代表人物最近也纷纷倒 戈,要退出这个群体。这是一个很 有趣的现象。如果说“80后”的出 现不是文学现象,而是文化现象, 那么“80后”纷纷拒绝“80后”这 个“肮脏的标签”,倒是发生在 “80后”内部的一个文学现象,如 同“80后”内部出现偶像派、实力 派之争一样同属文学现象。这两 个文学现象,是“80后”群体发育 到一定阶段后的重新整合,这也  相似文献   

7.
2017年的"郭敬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带有鲜明标签的品牌。从签约作者到打造鲜明特色的"最世文化"出版帝国,他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在媒体融合,"80后伤痛文学"日渐衰落的同时与其他"80后"作家相比,郭敬明是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一位。这不仅仅表现在青春文学图书领域,更涉及到出版行业。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笔者从三方面入手,通过比较韩寒"叛逆文化"的出版品牌打造之路,着重分析郭敬明的"最世文化"出版品牌的建设优势,并探讨其中带来的问题,以此反思我国青春文学类出版品牌之路。  相似文献   

8.
熊磊丽 《新闻世界》2012,(6):244-245
消费文化在中国的诞生及其主导地位的形成,极大改变了文学与市场的发展方向。在新形势下,“郭敬明”俨然成为一个把商业写作和消费生活一体化、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消费文化符号。笔者认为,在如今已经被过度娱乐化的市场中,郭敬明的过人之处就在于,非常清楚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作为“明星”、“作家”、“出版人/商人”的符号价值。  相似文献   

9.
奢侈品意象。是80后写作中无法避开的一个坐标。因为。现实中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被那么多的“商标”所左右着。郭敬明一直在让他的读者“看”作品里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在看着。他的读者可能不具备相应的经济能力去消费。但她(他)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解读。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近日,80后作家中的领军人物郭敬明在南京百脑汇广场,为自己全新概念的音乐小说《迷藏》挑选男女主角各两名。虽然是个作家,但郭敬明的魅力丝毫不比娱乐圈的明星小,数百书迷穷追不舍,甚至泪洒现场,让这场选秀看上去更像是某个明星的歌迷见面会。为小说主人公选秀的,郭敬明  相似文献   

11.
当下的中国文坛,郭敬明可谓风光无限。作家富豪榜魁、天娱文学总监、公司董事长……即便同属80后标杆人物的韩寒,也只是个车手作家或作家车手。在郭敬明身上,有多少名声,就会招来多少骂声。对其晋升“副总编辑”一职,网上讨伐声一片,有网友甚至称郭是“所有中国读者的耻辱”。《中国青年报》发表刘永涛的文章说:认同与否,是个人的权力,但情绪化的谩骂或上纲上线的讨伐,则实无必要。笔者并不是要为郭敬明开脱。在一个日益市场化的文化语境中,郭敬明早已成长为一个文化商人。  相似文献   

12.
年过半百的曹仁义获得了“范长江新闻奖”自然感慨万端。他把诸多感想浓缩成这么几句话:“我们这代人从小到大杆是党培养的,一辈子都与党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是党给我们创造了条件。”他的激动里还有另一层意思:“我从事新闻工作28年,基本上都是当编辑。一个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获得此项奖励,这对我和我身边的编辑们都是一种认可。”的确,就象多数观众只知道演员而不知道编剧一样,许多听众也只知道播音员而不知道编辑。老曹说:“这不是一种‘苦,吗?不过,想追求知名度,我就不当编辑了。”曹仁义属于创造型、开拓型的编辑。这些年,他总是不断地给自己提这样的问题:“我能再干点什么?”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体制推行10多年后,曾经很少的“飘一族”逐渐壮大为城市主流人群中的大多数,而这个国家因此正在形成”蒲公英社会“:整整这代人,飘在城市,心无所属,他们能做的是,把种子留下,指望下一代生根发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粉红腔调 70多年前,爱尔兰诗人叶芝写下诗句:“一是变了,彻底地变了,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我不知道那些骨瘦如柴的女人算不算一种可怕的美,我不知道一个女人为了减肥把自己饿到昏厥算不算是一种可怕的美。如果是,那么从今天起,我们需要从那些“可怕的美”中苏醒过来——虽然追逐美丽是女人的天性,但我们要美丽,更要健康,我们要让自己瘦并快乐着!  相似文献   

15.
刘岩 《出版参考》2009,(8):11-11
作为一个话语事件的“80后”论争,其最值得玩味的地方,不在于新旧两代人或两种观念的冲突,而在于双方事实上一致认同的体制以自我生产的“反体制”镜像压抑和替代了反对本身。  相似文献   

16.
近日,郭敬明被正式任命为长江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图书中心副总编,将全面主抓青春类图书及杂志体系建设。由此,年仅25岁的郭敬明成为“80后”青年作家中担任出版社社级领导职务第一人。  相似文献   

17.
今年5月,三位“80后”写手推出一套号称“告别80后”的文 丛,公开表示要撕掉“80后”这一标签,还原少年作家的文学本 色。自此,轰轰烈烈地告别“80后”的活动进入公众视听,数十 位知名“80后”写手集体签名要告别“80后”这个群体。 针对“80后”写作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与发展,本刊 今年第一期采访过文学评论家白烨,发表了一组文章进行过讨 论,而这次的“告别”宣言究竟意味着“80后”的集体告别还是 又一次商业炒作?本刊再次走访白烨请他对此发表看法,并发 表眉睫的文章及“80后”作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有个好传统,就是不称官衔。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下属与下属之间,或直呼其名,或姓前加“老”,或名后加“同志”二字。这个传统已经传了好几代人,也一直被别的系统的人们所羡慕。这个优良传统如今却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改变:领导与领导之间呼官衔者甚多,叫老张、老李者甚少;采编人员对领导,张口闭口书记、社长、总编;有的同仁,今天有了官衔,明天人们立马改口了,似乎不改口就是对该领导的不尊重。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会议强调,加强…  相似文献   

19.
最近读到科学网转载的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科研领域,“70后”将成被“抛弃”一代?》,文章提出:“60后”年富力强,“80后”后生可畏,“70后”遭遇前后夹击,因此“70后”将成被“抛弃”的一代。这篇文章提出的“70后”问题值得有关部门和人员关注,但是“70后”将被“抛弃”的提法显然是错误的论调,是一种误导。我们不希望在已经很浮躁的大环境下,再去人为地制造新的浮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0.
倍数算错了     
光明 《新闻三昧》2005,(10):50-50
9月2日上海《解放日报》5版《“泰利”抉风襄雨奔福建》一中有一条小标题是:“台湾,一把葱价翻了四倍”,然而在正中,读又读到了这样的字:“一把原来只要20多台币的葱卖至4了80多台币。”两相一对照,我们不难看出葱价实际涨了三倍,而不是小标题所说的“四倍”。此外,这条小标题中“翻了四倍”的说法也不规范,应改“翻”为“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