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辉 《山东教育》2004,(7):36-36
以往的“注入式”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处于“麻木”状态,只是被动地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这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炽热的感情,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小学语文教材有不少情文并茂的文  相似文献   

2.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获得知识,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动”,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想“动”,拨动兴趣之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获得知识,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马计娜 《成才之路》2014,(20):91-91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变为“主导”,学生应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自主探究的主人。为使“主人”这一角色得以真正确立,语文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情,使其愿学、爱学、乐学、会学,这应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坚持不懈的追求。而要让学生进入“愿学、爱学、乐学、会学”的境界,就需要发挥情感的激励与调控作用。一、发挥情感对语文学习的动力作用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学活动亦然,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与情感相伴相生、和谐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的发生与发展。语文教学应把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差异、满足学生需求,作为教学活动的原则。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内驱力,而这正是《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所倡导的教育思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乃语文教学之灵魂,积极的情感有助于推进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与学习动力的激发,有助于促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活动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得到思想熏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情感是语文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和有效开展的动力,如果学生的语文学习染上了积极的情感色彩,那么学习活动就会走向有效与高效;倘若语文教学过程中缺失了情感因素,尽管学生也能学到一些语文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技巧,但却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就不再是被动地学习,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教师,教学才能收到成效。  相似文献   

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激发、调动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实质问题也将会得到落实。都么在新课程农村中学语文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7.
陈爱珍 《教学随笔》2007,(11):20-21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自发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教育界都已持这样的观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乐此不疲地去阅读,去练习,去钻研,去发现。只有以“兴趣”为前提的学习,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才不会觉得学习的“苦”与“累”,也不会感到学习负担的“轻”与“重”,因而所谓的“减负”也就不需要教师去煞费苦心地考虑了。所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效率低下,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不愿学语文学科,症结在于他们常常是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参加各类语文训练,教师很少引导他们用心感悟语文之美.而要领略语文之美,就要借助于语感的培养,有了良好的语感,才能真正领略到语文之美,从而愿学、乐学,语文学习才能达到其乐融融的境界.学生在美的氛围中积极求学,才能大大提高语感,而这也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所以,切实培养学生语感,使之感悟语文之美,应是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缺少对语文的审美观照,学习语文就成了机械化的操练,自然不受学生们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
学习离不开兴趣,如果教师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就会获得知识或技能。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有了兴趣,就会从中体验到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并为之奋斗。作为教师,应力求让你的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美,一想到语文课就会产生愉悦感,愿意与教师合作交流等。如果学生一上语文课就如同受煎熬与折磨,见到语文老师就害怕,见到语文书就恨之入骨甚至想着这门课就极度害怕,那还不如不上。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相似文献   

11.
曾劼 《广西教育》2013,(18):67-67
有人说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只有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常有一些语文教师抱怨,自己辛辛苦苦地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却不领情,这是因为教师的所言所教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与情感,拨动他们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受到感染。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运用情感这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老师教的书上写的就是正确的。慢慢地,学生就会思维僵化,缺乏思考与创新,从而对语文失去兴趣。“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而不思则罔”,要让学生喜欢语文,就必须善于解放学生的头脑,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兴趣点。  相似文献   

13.
杨秀 《学语文》2009,(1):52-52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举,用兴趣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古语有:“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只有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热情地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课堂是思维碰撞的场所,如何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而知识是不能被动传递的,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相似文献   

15.
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强调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好之”、“乐之”,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指个人因对客体的积极的爱好倾向所产生的情绪紧张态度。兴趣也叫求知欲,往往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一个学生如果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如饥似渴地钻研,就会专心致志地听讲,就会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其学习潜能就会充分地挖掘出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高,语文成绩就越好。这是无庸置疑的教学规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相似文献   

1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乐此不疲”。就是说: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兴趣,愿意去干,这是干好事情的前提。试想一个人本来不想干这件事情,你却勉为其难,很难设想他能干好。同样,对于语文的学习来说也是如此——兴趣第一。要想激发差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必须启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入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引发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17.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在心理学上叫内驱力。它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乐知”。才能“乐学”。因此,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愉快地积极地去学习,调动自己的内在潜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学生对某一件事和某一项活动的兴趣越浓,与之相关的能力发展得就越快。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它形象而又生动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只有注重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才能有可能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因此如何从最新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是许多教师重视的  相似文献   

20.
一提起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有人就会颇不以为然地说:“课堂是传授知识的神圣而庄严的地方,不是说相声的场所!”于是他就抱着那本课本,按照参考资料,象虔诚的教父在讲解那《圣经》一样.而结果呢?课堂上学生不是进入“愤悱”状态、就是进入“睡眠”状态或“半睡眠”状态。我以为这与教学索然寡味,缺乏趣味性大有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乐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把课上得趣味盎然,使学生娱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触发其情思,开发其智力,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就会产生一种持续不断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