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21世纪,现代工程的综合化和复杂化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创新和创造的根本在实践,工程实践教学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工程教育只有面向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实施,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对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基于课程导向的工程教育模式和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模式比较,指出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模式是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而强化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是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模式实现的关键,提出了三种强化实践教学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就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从信息安全专业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的培养思路入手,规划建立了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从课程体系、创新系列课程、创新人才基地、实践性教学体系、课外科技活动、创新环境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入手,深入分析研究了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建设情况,这对于信息安全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是增强国力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高校体育教育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创新管理,建设创新型高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央做出的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决定。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支撑。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进行教育创新、科技创新,首先应当进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6.
从工程教育模式和具体实践环节分析了传统工程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现阶段工程实践教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存在三方面的不适应。提出了基于工程创新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和做法,强调以融合工程创新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通过深化改革,探索良性高效的实践教学过程。以实例阐明了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成效,围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从创新型实践教学过程形成、体系创立、平台建设等方面探讨工程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建设适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使之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7.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必须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级各类人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而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应更加有创新思维,为国家培养具有必备品质、关键能力的学生。本文从创新及创新思维的内涵、重要意义及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创新思维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力求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借鉴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是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当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过程中存在创新型教学机制缺失、工程创新型师资缺乏、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性不够、工程实践环节欠缺等问题,需要通过创建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构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制与平台、加强工程型师资队伍建设,设置具有创新性课程体系、建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体系等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各种机遇和便利的同时,也让世界人民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国家面临着综合国力的竞争,个人面临着就业和生存竞争。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在社会客观要求下国家应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是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其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本文简要分析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性,并通过分析提出了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2.
创新型人才在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提出高校要通过推动国际科研项目合作、开设国际师资课程、邀请外国专家访学等国际合作模式来加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针对材料学科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展开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地方工科院校要为地方经济技术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提供创新性人才,就要关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轨道”,通过不断探索教育创新,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这就成为当下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阵地的理工科院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通识教育是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理念,通过分析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指出通识教育在地方工科院校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拥有内在张力,以此为实践逻辑基点,探究高校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其中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更加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所在。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本文通过教学实践,按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遵循"分阶段、分步骤、适当超前"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在培养的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实际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当前对培养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课程实践的加强,教育培养平台的建设,深入认知专业特点、人才发展规律和创新人格的提升,是培养金属材料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各种机遇和便利的同时,也让世界人民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国家面临着综合国力的竞争,个人面临着就业和生存竞争.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在社会客观要求下国家应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是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其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本文简要分析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性,并通过分析提出了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的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转变传统观念,构建创新机制与氛围;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构建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培养的创新型管理模式;培养健全人格,完善新品质;培养实践能力,提高自主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引擎.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越发重要.我国一些高校为了顺应时代特征积极创新了科技服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其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研究发现:美国的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制度创新、校园环境优良等三个特点,该培养模式能够为美国提供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科技服务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培养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的启示是: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注重基础阶段的通识教育;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与科技服务;重视学生的双创能力,提倡高校办学规模的合理性;以培育出具有品质与复合特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更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聂鑫  王晓成 《职教论坛》2018,(10):127-131
高职学生是国家人才储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国家实施经济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学科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生的专业学习为主导,同时在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的资源与技术,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探索,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学科融合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可运用三种范式:跨学科范式-课程渗透、科技教育范式-教学实践、社会学范式-社会化合作,三种范式综合运用可以发挥出"1+1+1>3"的效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